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及其培育路径探究

2021-12-04赵晓霞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精神时代

赵晓霞

(兰州交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艰苦奋斗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奋发图强的重要法宝,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艰苦奋斗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同时又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在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思想理念和精神风貌,既是历史的传承,需要继承和发扬,又是现实的创造,需要丰富和培育。高校应把培育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一、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思想来源(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艰苦奋斗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深化当代大学生对历史的认可,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艰苦奋斗思想,为高校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我国从古至今的实践证明,国家兴旺发达离不开一个民族的首领勤于政务,只有勤勉于政务,尽职尽责,国家才会昌盛、人民才会幸福。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了治国理政要勤奋、勤政的主张。第一,“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勤俭思想。勤俭即勤劳与节俭,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我国著名诗人陆游曾说:“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我国历史上值得称道的帝王也都勤于政务,如:汉武帝、唐代宗、康熙、雍正等帝王,不仅自己勤勉于政务,而且教化文武百官也同样要勤勉于政事。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留下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谆谆教诲,人只有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简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第二,“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节制思想。该思想是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核心,尤其是把儒家生态思想的丰富内涵凝练其中。“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早在《管子》有:“取于民有度,用只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1]节制思想不仅是在限制个人不合理的消费欲望,同时也要求国家和集体限制和约束浪费的行为。用这样的思想,统治者既能制定节俭的政策,使全国上下都奉行,也能不断地积累国家财富达到富国的目的。第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自强思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生活、实践、交往经验的积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卦象》),是中华民族刚劲强健精神的基本体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坤卦象》),是中华民族包孕万物精神的基本体现。老子用:“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来表达对自强思想的论述;孔子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来概括自己一生的自强精神;孟子用:“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讲一个要成大事者,必先经历一点磨难,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才能成功;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是对自强不息的继承与发展。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艰苦奋斗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以及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与艰苦奋斗精神有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斗争的历史,奋斗的历史。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马克思认为青年是工人阶级的未来,也是人类的未来。马克思曾提出的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对开展我国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革命斗争进程时,要求无产阶级首先用暴力的手段夺取革命的胜利,然后不断地增加生产力,革命斗争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无产阶级奋斗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成为社会的主人,真正的当家做主。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就要帮助他们坚定奋斗的理想信念,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无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3]让新时代大学生了解奋斗的历史,树立马克思主义奋斗观,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中华民族复兴不断添砖加瓦。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4]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他曾寄语青年一代:“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民族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5]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梦想属于每一个人,广大劳动群众要敢想敢干、敢于追梦。说到底,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99 年的历史,党从建立之初就走上了挽救国家兴亡的大任,中国共产党带领全民族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挑战才有了今天的一切成就。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要求全体共产党员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另一方面,艰苦奋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6]邓小平也曾在多次讲话中提及“艰苦创业”“勤俭办事”“要多吃苦”等。

二、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基本内容

(一)勤奋刻苦的奋斗精神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而大学时光又是青年正值奋斗的最佳年华。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掌握扎实的理论学识,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勤奋刻苦的品质帮助大学生锻炼自己的意志。首先,勤奋能使大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难题,找到突破口。新时代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培养的重要人才,承担着担任国家重任。大学生的主要职责就是努力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不论学习是本专业的知识,还是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都要通过勤奋刻苦,才能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专业的综合性人才。其次,勤奋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在学习中,大学生要勤思、勤想、勤练,勤能补拙,对一个问题能够举一反三,提出有深意、有内涵的问题。要有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最后,要形成勤劳的道德观念。新时代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形成攀比,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思想作风。勤奋刻苦的奋斗精神能使人具有持久的耐力和坚强的意志,也能催人奋进,不断地创造奇迹。

(二)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虽未经历革命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时代里在国内外不同思想文化观念的冲击下,仍然需要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困难是意志薄弱者路上的拦路虎,是意志顽强者成功路上的垫脚石。现如今,正是大学生不畏艰难意志品质塑造的关键时期,更应该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做事情不要畏首畏尾,要勇往直前,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提高,避免半途而废的不良行为。作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更应该有不畏艰难的品质,应该克服重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

(三)积极奉献的高远志向

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既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时代青年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作为民族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要时刻心系祖国的发展、心系民族的命运、心系人民的幸福,要始终保持对国家和人民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一方面,大学生要有不断奋斗的决心。懂得成功不是一蹴而就,是要在不断的努力、拼搏、奋斗中得来的,要始终树立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应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明白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样才能够下定决心,积极努力奋斗。另一方面,要树立甘于奉献的精神。大学生应该养成以人为本,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勇于承担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甘愿为社会和人民做贡献。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在传统文化中就蕴藏着不少奉献精神的思想,如“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是对高校大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熏陶。要养成有责任感的习惯,实现奉献精神的常态化、志愿活动普遍化。

三、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路径探究

(一)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教育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这一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主要渠道,教师要坚持在课堂中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塑造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增强艰苦奋斗精神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思政课教师具有专业性,能够结合教材和借助多媒体等网络工具,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真正做到艰苦奋斗精神能够进入课堂,使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好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论教育。由于课堂教育具有系统性、完备性和集中性,学生在课堂中接受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整体性认识,这可以为他们在课堂外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指引做铺垫。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都需要给学生讲授艰苦奋斗精神,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艰苦奋斗的事例来讲述,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艰苦奋斗精神来讲述,结合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国艰苦斗争的发展历程来讲述,不仅让大学生能够在理论上接受,更能够在思想上接受,然后统一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另一方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水平。高校要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主体,首先自己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思政课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思政课教师还需提高自己的责任心,不管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要积极充当学生心灵导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主渠道,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品质,思政课教师必须借助这个主渠道发挥好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工作。

(二)传承红色基因中艰苦奋斗的品质

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红色基因中蕴含着新的时代内涵,彰显着新的时代价值。我们可以打造宣传红色基因的平台,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宣传媒介,通过定期的红色信息推广等,增加红色基因中艰苦奋斗品质的覆盖面,利用视频对人感官的冲击性,扩大红色基因的宣传力度。我们可以以学院或班级为单位,定期举行以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相关学习活动,比如,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讲革命先烈的事迹,这些都可以增强学生对红色基因的了解。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艺表演,通过唱红歌比赛来增强学生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对红色基因中艰苦奋斗品质的传承,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学校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体制机制,让高校大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辈们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进而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红色基因的传承。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管理和学习实践中呈现出来的文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一种隐形的教育力量,是高校有效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首先,学校要充分发挥广播、宣传栏、报刊、杂志等媒介开辟艰苦奋斗教育专栏,营造人人知、人人懂、人人讲艰苦奋斗精神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也利于接受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其次,学校要举办以艰苦奋斗为主题教育的学术沙龙。良好的主题文化可以激发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典型的人物事例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质。最后,高校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学校要加强管理高校的建学成本,从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建立起以成本核算为基础,严格、科学、合理的各项管理制度,努力把高校建设成一个节约型的大学,从而有利于艰苦奋斗环境的形成。通过建设健全学生的行为准则和管理制度,在学院、班级宿舍完善考评激励制度,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进行评比活动,这样使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在日常行为和生活中得到发展。

在新时代下,弘扬和培育艰苦奋斗精神,其实质在于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知难而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主旨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奋斗精神,要求大学生能够立足现有的实际条件,把生活支出和消费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有的状况,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其价值在于奉献、艰苦奋斗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大学生能够把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一种理想信念和精神风貌,对历史既有继承又有发扬,勇于承担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为国家、社会、人民作出贡献。高校理应把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

猜你喜欢

理论课精神时代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