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知识视角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审视与重构

2021-12-04孙发有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师生关系

孙发有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每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当前,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对显性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隐性知识的关注和利用,教师和学生成为以显性知识为中心的功能化存在,遗忘了个体的真实生活世界,放弃了对个体精神生活的关怀,师生关系出现诸多问题。基于此,从隐性知识角度考察高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以改变显性知识至上原则影响下的师生关系困境,不失为一种新的视角。

一、隐性知识视角下高校师生关系的现实审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知识分类的一个重要维度,二者共同构成个人知识的整体。现实教育教学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更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在我国教育界,由于长期以来科学化、序列化知识结构的影响,导致了对隐性知识的放逐,[1]再加上后来逐渐高涨的考试主义、学历主义等应试教育模式,更是为显性知识的强化和蔓延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师生关系简化为单向度的知识授受过程,教师和学生异化为以显性知识为核心的功能化存在。在现行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彼此虽共为教学一体,心灵之间却相距甚远,导致师生关系的困境和危机。

(一)情感疏离

“师生关系产生于人对知识的需求,它是以知识的传输为中介建立起的一种人际关系,它既是一个知识链的构造过程,又是一个价值传递与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施教主体与接受主体形成的主体间关系。”[2]在显性知识为主的教学中,师生关系面临交往内容低层次化、交往方式单向化和交往空间狭窄化等诸多问题。首先,在显性知识至上原则统摄下的教学中,师生关系仅停留在低层次的知识教学关系上,没有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其次,这种低层次的教学关系在交往方式上又表现为一种单向度的线性交往关系,你讲我听,你问我答,没有更深层次的互动交流,学生的个性、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抑排斥。再次,师生交往的空间被局限于课堂之上,大多教师上完课后便匆匆离开教室,学生鲜有和老师课下交流沟通的机会。对江苏省徐州市的五所高校的调查显示,高达62.2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与教师在课堂之外基本没有交流,只有约14%的学生与教师在课外交流频率较高,但也仅限于班干部和社团组织者的职务工作汇报,学业困扰、情感问题和家庭问题几乎没有涉及。[3]交流内容低层化、交流方式单向化和交流空间狭窄化使得师生之前情感越来越疏离,二者依附于显性知识,心理距离甚远。

(二)道德滑坡

建立在显性知识基础上的师生关系易忽视学生个性和情感,并以“标准、同步、统一”的要求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无形中放弃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怀,学生要求张扬个性和表达情感的诉求受到排斥,导致了学生内心表达的失语、精神生活的压抑和道德成长的困惑。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张。一些教师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光环下逐渐堕落,以权谋私,违背教书育人原则,不能为人师表、身正为范;教师不良风气的侵染使得部分学生阳奉阴违,知行不一,取向扭曲,弄虚作假。师生之间相互利用,互为手段。学生也许有知识、有能力,但不追求自身内在品质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丰裕,缺乏应有的道德素养和精神良知。导致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意识淡薄,公德意识缺乏,集体观念薄弱,功利倾向严重。大学生弄虚作假,骗取困难补助金,拖欠学费、学生贷款等不诚信行为屡见不鲜;无故旷课、寻找代课、作业剽窃、考试作弊,社会实践敷衍、毕业实习造假,求知简历“注水”、随意违约等失信现象也很普遍;[4]甚至还出现大学生硫酸泼熊、饮水机投毒等极其恶劣的事件。大学生道德素养每况愈下,与不良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关系。

(三)人文缺失

“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精神交流和对话”,[5]因此,有关人的知识是教育知识中最重要的内容。作为师生关系的双方,首先是作为“人”而存在的。然而,科技宰制,人文衰落,过度关注实用工具和技术,遗忘了精神、信仰、德性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6]“学院教育、经典阅读、人文教化、德性修养、精神信念等等,都被当作不可计量化、不可编码化、或者非专业化、非职业化的东西而被搁置甚至抛弃,一句话,一切不可市场化的学科或科目,都迅速地淡出教育,淡出学校,最后也淡出教师的职责意识”。学校越来越不是一个“教育的机构”,越来越少“教育”的意味,逐渐地堕落为一个没有教育性的“教学”机构、一个纯粹的职业预备或培训机构。[5]在没有“人”的知识的学校,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也不是作为“人”的主体之间的交往,而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或人与物的关系,“其实质是一种‘教师对学生’的交往,而不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7]

二、隐性知识视角下高校师生关系的重构

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师生双方对知识的性质怎么看,很自然地影响到各自的角色,影响到师生关系的互动,甚至影响到教学评价的模式。[8]在显性知识主导的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性质被认为是客观的、普遍的、中立的,学生的全部任务就是记住这些知识,并在考试时再现出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力图通过填鸭式的灌输和机械化的训练促使学生快速掌握能顺利就业的工具性知识,目的是让学生成为理性的工具人,忽视对学生的价值需求、道德体验等层面的人文关怀与培养,[9]造成学生片面发展,遮蔽了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基于隐性知识视角,构建高校师生关系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建立师生互信的交流机制。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与中小学不同,在大学课堂上,一位教师同时面对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授课,学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往往被作为一个统一的群体来对待,无论这个群体有多大,是哪些学生,在哪个教室,什么时候上课,在老师眼里都是一样的,学生唯有被动的接受。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自身的隐性知识既不会主动地显现,更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然而,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由于学生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面对同一位教师时,其学习进度、学习效果也是有差异的。把处处迥异的学生当作统一的群体,并以统一的标准对待,其教学效果是难以保障的,毋宁说改善师生关系了。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改变教育中“目中无人”所导致的师生关系困境,首先要转变观念,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师生交往的双方,首先是“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学生的人”而存在的。作为教师,应当认识到其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其交往的对象并非是一个由众多“标准零部件”构成的整体,而是众多彼此各异的心灵,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经历和认知感受。他们进入教室前心灵并非是一片空白,而是潜藏着彼此各异的隐性知识,教师认识到这些,才能认识学生这个“人”。马丁·布伯说:“一切真实的生活乃是相遇。”构筑师生之间生命的相遇,才是真正教育生活的开始。只有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同,学生的隐性知识才可能被激活并参与到师生交往中来,这不仅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更能拉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二)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以传递显性知识为主的教学中,由于显性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特征,其不随着实践、地点、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教学关系成为以知识为介体的单向授受关系。在这种教学关系的影响下,师生之间的交往就只能停留在显性知识的层面上,学生成为被灌输的接受对象,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和主动性得不到彰显,导致学生集体的失声和思维的懈怠,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与敞亮。”[10]“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11]必须认识到,学生并不是等待被灌输的“容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参与者,而是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活生生的个体。因此,必须构筑有利于学生参与和表达的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从显性知识的局限中走出来,进入到一个更宽阔的学习领域,从而唤醒内心深处的隐性知识,与教师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其身正,不令而行”,当学生被教师渊博的学识、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情操所吸引感染时,才能达至“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的良性局面。

(三)建立师生互信的交流机制

教育不仅是一门知识之学,更是一门成人之学,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于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12]威廉·詹姆斯曾说:“构成一所大学最本质的品格是什么?多年前在新英格兰,据说路边的一条圆木上,一端坐着一个学生,另一端坐着马克·霍普金斯,那便是一所大学。”[13]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则形象地比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14]这些话充分道出了构成一所大学最重要的品质和精神,那就是大师,是大师的引导力、感染力和无形的熏陶。一些取得突出成就的人,在回顾自己的大学经历时,也时常提到过老师对自己人生的重要影响。这些影响,除了是在课堂上发生的,还有很多发生在课外与老师的交往中,如与老师的秉烛长谈,与老师的课下讨论,甚至是校园中与老师的相遇。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言传身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小鱼尾随”,耳濡目染,师生彼此的隐性知识得以传播和分享,不仅学生能够受到熏陶,成长成才,教师也在唤醒学生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达至教学相长。因此,要满足学生成长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的人,局限于有限时间和空间的课堂交往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为师生的交往开创更多平台。

要促成师生之间的交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首先,学校相关部门应为师生交往搭建平台,并规范和保障活动的开展。比如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开展学术交流、参与课题研讨、参加社会实践、推行导师制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和制度,为师生交往提供平台。其次,应革新交流方式。教师要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下交流方式的变革,依托微信、QQ等新媒体工具的便利性,扩展师生交流渠道,加大师生交流频率,改变以往部分师生“互不相识”的局面。第三,师生交往应是全方位的,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业困惑进行指导,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家庭等问题,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实现教育的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结语

师生关系是教育领域各种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作为教师应当充分认识隐性知识在师生交往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以及它的缺失可能对师生关系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更应当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师生关系首要的是“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学生的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只有“人”的意识在师生交往中得到彰显,才能使交往双方意识到彼此独立个体的存在,才能使极富个人化的隐性知识得到张扬和激发,从而改变教育中“目中无人”的现象,带来师生关系新的出路。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师生关系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中国传统书院师生关系的构建、特征及价值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