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东云乡战斗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
2021-12-04张运华
张运华
(五邑大学,广东 江门 529020)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而战,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以及百折不饶、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取得,决定性的因素是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的充分体现。发生在广东鹤山址山的云乡战斗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一
云乡战斗是在我国抗日战争经过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阶段后,为了击退国民党的反共逆流、坚持团结抗战、打击日伪顽军、保卫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战胜利,我党发动和领导的一次战斗。
1937年,日本侵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由此爆发。在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的指引下,1938年10月,当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我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到了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日本侵略者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调整侵华策略,逐渐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政府,从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转变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在占领区内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相持阶段到来后国内国际的复杂形势,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的主张,在全民抗战的关键时刻,举起了团结抗战到底的鲜明旗帜[1]84。
中共中央组织部曾经致电广东省委,提出:在广州及其他敌占区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广泛组织自卫军[2]。遵照中央的指示,中共广东党组织领导沦陷区人民奋起反抗,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逐步在各地建立起抗日武装,并在对敌斗争中发展壮大。在珠江三角洲地区,1943年9月,珠江部队指挥部遵照省临委、广东军政委员会联席会议精神和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形势,决定集中力量开辟以中山五桂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发展敌后抗日。1944年5月,刘田夫按照广东省临委的指示,成立新鹤人民抗日游击大队, 10月,新鹤大队改称“新鹤人民抗日游击第二大队”。1944年7月25日,中共中央对东江纵队发出了关于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指示。8月,中共广东省临委、广东军政委员会在大鹏湾土洋村召开联席会议(简称“土洋会议”),做出了重要决定,强调:在全省继续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与发展游击区,中区则要普遍发展,进而向西江、南路、粤桂边区发展,然后取得东西两方面的配合,形成对广州日伪军的的包围之势;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主要打击方向是日、伪军,同时要坚持自卫的反摩擦斗争,为此,要加强部队的军政训练,提高干部的指挥能力,增强部队的战斗力;要普遍建立不脱产的抗日自卫队与脱产的常备队;恢复和加强地方党的组织活动,号召共产党员都要参加到以武装斗争为中心的革命斗争中来,积极开展对敌斗争。会议还决定进一步加强对珠江、粤中地区抗日武装斗争的领导,成立中区纵队,并派出一部分主力部队挺进粤中,进而向西江、南路、粤桂边区挺进[3]102。联席会议的决定和提出的工作方针与任务,得到了党中央的批准,并指示要动员全省党员为实现“八月决定”而努力。党中央的指示和“土洋会议”的决定,对加强广东党组织和军队的建设、全面深入开展广东的抗日武装斗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944年10月,中区纵队成立,领导成员为珠江部队指挥部的原班人马,即司令员林铿云、政治委员罗范群、副司令员谢立全、参谋长谢斌、政治部主任刘田夫、政治部副主任刘向东。纵队下辖两个支队和主力大队等,共计2700余人[3]103。中区纵队的成立,揭开了珠江三角洲和粤中地区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新篇章。
二
中区纵队成立后,加速挺进粤中的各项准备工作。一方面挺进粤中主力大队紧急进行编组,准备物质,整装待发;另一方面留在珠江三角洲的部队,在敌后不断袭击日伪军,以配合主力部队挺进粤中。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指挥部及时在五桂山的槟榔村召开了挺进粤中的决策会议。会议决定:由谭桂明和黄江平的部队为主组成挺进粤中大队,由黄江平任大队长,谭桂明任政治委员,卢德耀任副大队长。刘向东和欧初带领其余部队留在珠江三角洲,继续坚持和发展抗日斗争。选择的挺进路线是:从五桂山出发,打着“民利公司”梁伯雄大队的番号,经珠江口绕过石岐,再经中山县的三、九区到新会县荷塘,从塔港横渡西江,再向新会、高鹤的皂幕山挺进。
为了确保挺进工作的顺利进行,部队在挺进前和挺进中,一直都没有传达上级关于向粤中进军的命令。在部队顺利地按计划从新会荷塘的塔港渡过西江,在新会县的周郡村码头登岸,行军到新会县大井头村休息时,纵队领导才分头向部队宣读向粤中进军的命令。各级政治工作干部分头深入连队讲解挺进粤中的任务和意义,同战士谈心,听取反映和意见,帮助干部战士认清形势和任务,鼓舞斗志。经过教育和动员,部队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觉悟,士气倍增[3]106。接着挺进部队继续翻山越岭向西行进,1944年11月中旬,到达新(会)鹤(边)的云乡,同高明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会师。随后,中区纵队领导机关率挺进主力大队进驻宅梧靖村,司令部、政治部分别设于该村余氏宗祠、李氏宗祠。这样,中区纵队胜利实现了整个向西发展战略部署的第一步,开始以宅梧为中心,全力建设以皂幕山为中心的新高鹤边区抗日根据地,为继续向新、恩、两阳及云雾山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皂幕山位于鹤山西部,自北向南,与鹤山、开平、高明三县连接,主峰高约800米,此地群众基础好,适宜建立抗日根据地。宅梧位于皂幕山腹地,四面环山,毗邻开平、高明等县,地理位置险要,素有“天然屏障”及“鹤山粮仓”之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创建边区抗日根据地时,挺进部队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打击日伪顽军,扩大政治影响。二是建立区乡民主政权。1944年10月,成立新云乡乡务委员会,11月在新会建立十区临时行政委员会,12月成立高明县第二区抗日民主政权,鹤山第四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和第三区白水带乡政委员会也先后成立。三是实行改善征兵制度、废除征实征购,改为合理负担、废除一切苛捐杂税、减租减息、举办学校、维持社会治安、举办农村信贷平粜等民主施政措施[3]109-110。
在中区纵队的领导下,中区境内的人民抗日武装有了迅速的发展,全区抗日武装斗争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广东省临委和东江军政委员会认真分析了珠江、中区两地的具体情况,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广东抗日游击战争应以向西发展为目前主要方向的指示,决定中区纵队领导机关日后的主要任务,是率领中区各县的人民武装继续向西发展,开辟粤桂边云雾山根据地,为接应王震、王首道率领南下支队做准备。
1944年12月下旬,在鹤山宅梧远香茶楼召开了有珠江、西江、中区三地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会议(简称宅梧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省临委、军政委员会联席会议的精神,会议由连贯主持,梁鸿钧作传达。会议根据省临委、军政委员会的指示,部署、分析了形势,讨论了今后的工作。决定撤销中区纵队的建制,在中区的部队组建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直接由广东省临委和东江军政委员会领导。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的主要任务是:以四邑为基地,坚持向西发展,联系南路,进而开辟粤桂边云雾山、勾漏山一带的抗日游击区,为接应二王率领的南下支队做好准备。为加强对粤中各县地方党组织工作的领导,会议还决定重新成立中共中区特委。这次会议的召开,使省临委、军政委员会的战略决策在中区、珠江两地得到迅速贯彻,从而大大加快了中区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发展步伐。
1945年1月20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宅梧公开成立,向社会各界发表了成立宣言和通电。《通电》宣告:“本军乃广东人民子弟兵,痛桑梓之沦亡,哀同胞之惨苦,目击心伤,悲愤交进,爰举抗日义旗,团结救国力量,将西江六邑各地人民抗日游击队,加以改编,统一指挥,成立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本军本抗日、团结、爱民三大主张,在敌后、前线均愿竭诚与各抗日友军精诚合作,共同负起打退敌人进攻,缩小敌占区域,收复失地,建立民主根据地之责任。”《通电》主张:“挽救当前危机,必须实现民主政治,伸张民意,组织各界民众抗日团体,发扬民力,并团结各党、各派、无党无派之爱国人士,集中人才,充实抗战力量,同时必须肃清贪污,迅速改善人民生活,废除苛杂,取消田赋增徵,实行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维护工商业资本家之正当利益,保障贸易自由,发展实业,增加生产,充裕民力,救济抗日军人家属、华侨家属、失业工人与贫苦农民,以培养国家元气;改善兵役气度及官兵待遇,以提高作战能力。”《通电》号召:“我百粤军民正宜加紧团结,努力抗战工作,争取时间,挽救危机。本军成立伊始,任重道艰,略陈所见,尚祈鉴察,尤盼我政府当局,各抗日友军,各界同胞,时赐指导,鼎力(相)助,俾共同完成抗战建国之大业,本军幸甚,民族幸甚!”[4]
从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的通电来看,由司令员梁鸿钧、 政治委员罗范群、政治部主任刘田夫、参谋长陈明光(即谢立全)组成了新成立的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的领导机构。整个队伍约1100余人,下辖四个团。第一团下辖4个中队,近400人。该团为主力团,随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政治部机关活动。第二团下辖两个连1个手枪队,共约200余人。第三团下辖两个连,200余人。第四团下辖三个连,一个手枪队,共300余人。
为进一步加强党对抗日武装力量的领导,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成立的同时,撤销原来的特派员制,重新恢复、建立了新的中共中区特别委员会。中区特委隶属广东省临委,管辖、领导包括新会、鹤山、台山、开平、恩平、高明、新兴、阳江、阳春等县的地方党组织。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的成立,标志着中区范围的抗日武装斗争已全面兴起,中区人民从此有了真正独立自主的抗日武装,同时中区范围也成为广东省内几个发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区之一。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执行广东省临委、东江军政委员会指示,随时做好向西挺进的准备。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留下二团、三团和独立营在鹤山、新会、高明一带坚持抗战。1945年春节期间,率主力部队向新兴、恩平、阳江、阳春挺进,意图发展云雾山的抗日根据地。
与此同时,国民党广东当局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加紧制造“摩擦”,继续实行“势在必打,志在消灭”的方针,秘密勾结日伪军,利用各种借口,对各地人民抗日武装和抗日游击根据地发动了更为猖狂的进攻。
1945年1月,国民党第七战区第三十五集团军西江南路指挥所给防守中区顽军发出了向皂幕山、老香山抗日游击区发动“第二期进攻”(1944年11月,国民党军第六十四军头目在罗定县亲自主持召开所谓“清剿奸匪”会议,部署其对西江、中区等地人民抗日武装的“第一期进攻计划”)的命令,再次指派国民党军一五八师四七三团、四七四团及广阳守备区指挥部、挺三纵队、挺五纵队,另增派广东省保安部队3个团,共1万余人,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将抗日解放军主力压缩在皂幕山与老香山一带狭小的区域,企图一举消灭。
面对这种斗争形势,为了坚持抗日,同时又打破顽军的第二期进攻计划,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政治部决定采取坚持内线与挺出外线相结合的斗争方针,留下二团、三团和独立营在鹤山、新会、高明一带坚持内线斗争,保卫已开辟的抗日游击区,由司令部、政治机关率主力一团跳出皂幕山区,挺出外线,率主力部队向新兴、恩平、阳江、阳春挺进,发展云雾山的抗日根据地。
由于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凤凰山战斗中兵力受损,2月中旬,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政治部领导机关,即率一团、三团战斗部队400余人,另有机关部分非战斗人员,经由高明县,挺出皂幕山、老香山抗日游击区,取道新兴、恩平,向两阳及云雾山方向开进。广东省临委、东江军政委员会负责人林平向中共中央及周恩来报告相关情况:“我中共部队拟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名义,公开通电成立。由梁鸿钧任司令,陈明光(即谢立全)任副司令兼参谋长,罗范群任政委,刘田夫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五个团,计千余人,活动区纵不足二百里,横约百里。包括高明(该县城在我手中),新会、鹤山、台山、开平、恩平县,现向两阳(阳春、阳江)发展”,并向党中央请示,抗日解放军“在目前形势下,有公开为我党领导之必要,且较不公开为利”。[5]从此,中区的抗日解放军正式开始实施向西发展战略部署的第二阶段。
在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率主力一团西进后,皂幕山抗日根据地武装力量相对减弱,面对顽军的疯狂进攻,根据地不断失守,1945年2月宅梧失守,3月白水带被顽军侵占。在根据地失守的同时,不少干部和战士也光荣牺牲。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云乡战斗爆发了。
1945年3月6日,顽军挺五、挺三和开平、鹤山等县的反动武装,约共1000余人,由石抱奇率领,兵分六路向云乡抗日根据地进犯。而此时留守的二团正在高明配合三团作战,留守云乡的只有个别民主政权干部和抗日自卫队员,共10余人。面对气势汹汹顽军的围剿,乡务委员会副主席樊仲威、自卫队副队长张志德沉着应战,指挥守卫人员抗击顽军。守卫人员兵分两路:一路由樊仲威带领部分战士坚守云清楼,保护楼内群众安全;一路由张志德率6名战士在张怀楼迎击敌人。顽军攻入云乡拳头山村(现称云中村)时,即向张怀楼发起猛烈进攻。云乡抗日自卫队队员张志德、张乔龙、张泽林、刘宝霞(女)、李名扬、张帝荣凭楼英勇反击,连续打退敌人多次冲锋,毙敌多名。顽军久攻不下,便在楼下堆放干柴,浇上煤油,采用火攻,纵火焚烧张怀楼。战士们临危不惧,一面顽强地迎击,一面用粪水冷却烧红的铁门,张怀楼岿然不动。在与顽军的战斗中,张帝荣由于开窗查看情况被击中身负重伤。至深夜,张帝荣强烈要求留下做掩护,母亲彭氏由于年迈留下照看张帝荣,其余5人趁敌不备,用被单拧绳,趁黑夜从四楼悬绳而下,成功突围。翌日,顽军爬入楼内,逐层搜索,张帝荣落入敌手。顽军要把他烧死,但他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张帝荣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壮烈牺牲,年仅33岁。2016年,张怀楼修复之前,第二层顶部的墙面还留有当时被大火烧过的痕迹。时至今日,张怀楼外墙的累累弹痕依然清晰可见。
战斗至7日中午,顽军直逼云清楼,也准备用火攻杀害楼内群众和战士。为保护楼内群众的生命安全,据守云清楼的乡务委员会副主席樊仲威和抗日自卫队战士樊纪云主动开门出楼,被顽军当场杀害。
同时,当天早上从云乡出发执行任务的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政治部民运队长方奕智和干部廖荣,途经冷水迳与顽军相遇被捕,被解往宅梧。方奕智被顽军认出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干部,受尽各种酷刑后,被顽军残忍杀害;廖荣后经中共和爱国民主人士多方营救出狱。云乡陷落,顽军大肆抢掠群众的财物,烧毁上环、下环、义学、殷屋、拳头山等村民房屋480余间,众多群众无家可归,云乡抗日民主政权及各种抗日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
三
云乡战斗作为抗日战争时期鹤山革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斗,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第一,牢记初心使命,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马克思主义高高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之上,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并时刻不忘自己的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因此,当国民党顽军攻陷了抗日自卫队坚守的张怀楼后,转而攻打云清楼(广东中区纵队挺进部队领导机关所在地。为执行中共中央创建五岭根据地的战略方针,1944年10月,林锵云、罗范群、谢立全、谢斌、刘田夫等率新组建的中区挺进主力部队500余名战士,从中山县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出发,于10月底来到云乡,到达后,挺进部队领导机关就住在此地,其余战士住在张怀楼和群众腾出的房子),并准备用火攻杀害与抗日部队战士躲藏在一起的老百姓时,藏身在楼内的云乡乡务委员会副主席樊仲威和抗日部队战士樊纪云为了保护楼内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主动开门出楼,不幸被敌人抓获,惨遭杀害。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并作出最大的自我牺牲。正是由于坚守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才能在困境中发展壮大,才能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才能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才能实现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一叶扁舟到巍巍巨轮。
第二,党的领导,是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为了有力地打击日伪顽军,中共广东党组织遵照中央指示,领导沦陷区人民奋起反抗,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逐步在各地建立起抗日武装,并在对敌斗争中发展壮大。首先,重建地方党的组织。1938年12月,中共西南特委决定,成立中共鹤山县特别支部(简称“中共鹤山特支”),第二年5月又成立了新鹤县工委。党的组织机构成立后,即着重建立农村抗日据点,积极培养和发展共产党员,建立健全党的组织机构,加强党的领导。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39年夏,中共云乡支部成立,陈相任支部书记。在党的领导下,抗日救亡运动在农村普遍开展,这一时期鹤山农村党组织建设日益壮大,共建立了7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党员人数达116人(不包括外来党员)。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坚决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动员广大华侨、侨眷大力支持抗战,大力进行抗日救亡运动,最后建立独立自主的抗日武装,组建人民抗日部队。1944年年底成立的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1945年成立的新(会)鹤(山)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简称新鹤大队),就是我党直接领导的、独立自主的人民抗日武装。正是这些人民抗日武装在敌后的武装斗争,有力地打击日伪顽军,为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初心和使命的驱使,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
第三,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坚实基础。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向背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1944年10月下旬,当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中区纵队主力约500人根据中共中央的方针、按照广东省临委的指示,挺进粤中、抵达三区云乡时,当地群众千余人在中共云乡支部和乡务委员会的组织下,敲锣打鼓,举旗舞狮,到龙王迳热烈欢迎抗日游击队的到来,并在云乡圩东侧河滩举行迎军大会,场面十分宏大。迎军大会后,村中青年踊跃参军,约有30余名青年加入了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云乡战斗地点张怀楼的主人张帝荣就是在当时抗日热情空前高涨、人民踊跃参军参战的环境感染下,认识到要救国家于危难、拯民族于水火,就必须跟着共产党干革命,并在1944年加入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队伍,后来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在云乡开展革命宣传工作。云乡老百姓也纷纷捐钱捐粮支持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村民陈棠的父亲(归侨),捐献稻谷300担作为军粮,并卖田买枪,补充抗日自卫队的装备;陈棠的妻子张莲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丈夫参加革命,她主动献出了自己的一批陪嫁饰物,如金梳、金项链、金手镯、金戒指等,补充抗日自卫队的军资所需。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了人民,获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在推动展开全民族抗战的人民战争中,自身力量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壮大”[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