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意识

2021-12-03任香兰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30期
关键词:爱的教育立德树人

任香兰

摘要: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尤其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主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根据学生当下的成长环境,结合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和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下册的课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立德树人的意识:一、挖掘优秀作家的人格魅力,树立新榜样;二、依托课文素材,进行爱的教育;三、提炼人物精神,传承中华美德。

关键词:立德树人 爱的教育 传承美德

部编版语文教材在观念上突出德育为魂,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方面,比其他学科更有优势。由此,教师要把立德树人的要求和平时的语文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本文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下册的课文为例,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

一、挖掘优秀作家的人格魅力,树立新榜样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尤其是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对初中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很多中学生崇拜明星,明星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学生的神经,但明星的素质参差不齐,各种八卦、黑料陆续爆出,形象的落差比较大,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很多学生的梦想是当明星,认为赚钱多,长此以往,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容易让学生产生一夜暴富的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精神。基于学生精神偶像的缺乏,在语文教学中,深挖优秀作家的人格魅力,充分发挥名家的作用,让他们成为学生人生的路标。

现在很多初中生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喜欢退缩,做事情很难坚持到底。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目光专注于课本中出现的作家。如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重点向学生介绍作者海伦·凯勒的生平,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重度残障者,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残疾人,还创立慈善机构,积极为残疾人谋求福利,还创作了14部文学作品。她用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人生的奇迹。让学生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作者坚强的意志力、不怕困难的精神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学习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了解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后,再介绍“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的传奇,为梁启超树立优秀的父亲、成功的教育家的形象。学生全面了解梁启超后,对梁启超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开始崇拜这个“最强老爸”。

二、依托课文素材,进行爱的教育

(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是每个时代的主旋律,教师需要在平时的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爱国教育。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围绕“家国情怀”的主题安排课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黄河颂》以颂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体会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回忆长征的散文名篇《老山界》,介绍了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在《土地的誓言》中,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被沦陷了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怀念、赞美和为其牺牲一切的决心。这组课文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正是有了这些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一切的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才有了今天祖国的和平和强大,强化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以“爱国”为中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让学生立志为祖国做贡献。

(二)唤醒学生的亲情感受,学会感恩

一些初中生不理解父母、长辈,家长说多了嫌唠叨,管多了嫌烦,有的与家长争吵,甚至离家出走,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常见,子女接收不到来自父母的爱。

课堂中要依托课文素材,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亲情。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亲情。上课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和亲人之间的关系。讲解《秋天的怀念》,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母爱的艰辛和伟大,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以及悔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亲情,更好地理解史铁生,理解母亲。《散步》素材选自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小事,一家人在散步中产生了分歧,在处理分歧的过程中表现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关系和温馨美好的氛围。文中爸爸担负的責任也是现实中学生父母肩负的责任,让学生更深地体会父母的责任和不易,学会感恩。学习《诫子书》,短短的八十六个字的家书,带领学生体会一代名相,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和无限期望。平时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与亲情教育的衔接点,开展亲情教育,唤醒学生的亲情感受,让学生学会感恩。

(三)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环境的生态意识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生产和生活会给环境带来影响。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自然、环境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环保观念需要从小培养。因此,语文课堂中,要立足课本内容挖掘环境教育的素材,培养学生呵护自然的生态意识。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四季美景”为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四季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让学生多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树立热爱自然的意识。《植树的牧羊人》中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在荒漠中默默无闻地种树,用他的勤劳、智慧和坚持创造了一片森林,让曾经的荒漠变成了绿洲,正如文中“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向我们展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双手和智慧去改善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四)培养学生爱生命,善待他人

一些学生被家长和学校保护得太好了,以致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新课标认为“语文学科教学的灵魂是生命的存在”,这要求平时的语文教学要将生命教育渗透进中学生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对生命产生思考,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对待生命要有一颗敬畏之心,善待和关爱自己和他人生命以及动植物的生命,学会与他们和谐相处。

《秋天的怀念》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扮演“我”和“母亲”,通过角色互演,体会“我”的生命、“我”的幸福在母亲人生中是多么重要,并说说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从而善待自己的生命,这也是爱父母的一种方式。

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存状况,让学生从小树立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观念。《猫》的教学中,重点对第三只猫进行了讲解,感受作者对猫的离去产生的深深愧疚之情以及他关注身边的小生命,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

在一篇篇课文,一堂堂课中让学生感悟生命,升华对生命的态度。

三、提炼人物精神,传承中华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民族宝贵的财富,也是文明之火,每一篇、每一部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中华美德。课堂是传承中华美德的前沿阵地,把最优秀的美德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生身上。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叶老严以律己、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驿路梨花》中雷锋精神代代传的感人故事。《老王》中的老王虽生活在社会底层,但讲感情、讲仁义、知恩图报、忠厚善良。《台阶》中父亲身上的勤劳、坚韧、吃苦耐劳和执着追求。这些普通人,身上却有着朴素的爱和单纯的善,有着对生活的向往和坚定追求的信念。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感受到优秀的传统美德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到伟大来自平凡,只要心存善意,脚踏实地,尽心尽责,“小人物”也可以在自己的生命里辉煌,同时也意识到劳动的可贵。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闪耀着立德树人思想的光辉。教师要认真研习教材,充分挖掘文本的价值,课堂中,在“语文味”的熏染下,潜移默化地用中华传统美德影响学生,健全学生人格,让学生成为一个爱家、爱国、爱自然、爱生命、有温度、有感情、有责任的有志青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冯焱.语文教材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语文建设,2017(8).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爱的教育立德树人
小学阶段班主任工作的思考与升华
教育要行走在爱的脉络里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爱在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