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高职护理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及相关因素研究
2021-12-03卞龙艳何曙芝
卞龙艳,何曙芝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迅速蔓延,该病传染性极强,可引起轻症、重症、危重症感染,死亡率高。疫情会导致人们出现恐惧、忐忑、焦虑等负性情绪,从而带来心理问题。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要求为重点人群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提高心理弹性水平,维护公众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心理弹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是个体在面对巨大压力或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重要素质。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对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1]。高职护理学生是未来的医护人员,心理弹性是护理学生快乐学习、幸福生活和适应医疗工作的重要心理品质。本研究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职护理学生心理弹性的调查,了解护生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心理弹性差异并分析相关因素,为干预、教育、管理和心理辅导提供干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我校就读的全日制高职护理学生。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资料问卷 由研究者自行编制一般资料问卷,包括年级、性别、专业、家庭居住地、是否单亲家庭、是否独生子女及人才培养模式。
1.2.2 心理弹性量表(CD-RISC) 此量表由Connor等[2]编制开发,为自评量表,2007年由于肖楠等[3]翻译成中文版。量表由坚韧性(13个条目)、力量性(8个条目)与乐观性(4个条目)3个维度组成,共25个条目。采取Likert 5级评分法,“从来没有”=1 分,“很少”=2 分,“不经常”=3 分,“常常”=4 分,“总是”=5分。总分范围25~125分,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弹性越好。此量表Cronbach's α 值为 0.935。
1.3 调查方法
2020年10月12 日—16日研究者通过问卷星软件线上发放调查问卷,护生在阅读调查的目的、意义后,匿名和自愿填写,填写完毕系统自动检测,无缺漏项后完成提交。为保证数据质量,问卷设置了禁止重复作答、必答项。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 413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人数、百分比描述;护生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护理学生的一般资料情况
1 413 名护生来自3个年级,年龄18~22岁,平均(20.23±1.52)岁。其中大一护生501名(35.3%),大二护生584名(41.3%),大三护生328名(23.2%);护理专业学生1 251名(88.5%),助产专业学生 162名(11.5%);男生 192名(13.6%),女生1 221名(86.4%);城镇护生640名(45.3%),农村护生773名(54.7%);单亲家庭的护生133名(9.4%);独生子女护生409名(28.9%);传统模式培养的护生800名(56.6%),见表1。
表1 护理学生的基本信息(n=1 413)
2.2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职护理学生的心理弹性现状(见表2)
表2 高职护理学生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s,分)
表2 高职护理学生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s,分)
维度 最小值 最大值 得分心理弹性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1 1 1 1 5 5 5 5 3.30±0.53 3.21±0.58 3.51±0.57 3.20±0.61
2.3 心理弹性差异分析
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家庭居住地、是否单亲家庭、是否独生子女及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护生在心理弹性均分、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得分上的差异。结果发现:不同年级的护生在心理弹性均分、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事后检验发现,大二的均值显著高于大一,大三的均值显著高于大一;不同专业的护生在心理弹性均分、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得分上均不存在差异(P>0.05);不同性别护生在心理弹性均分、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得分上存在差异(P<0.05或P<0.01),男生的均值高于女生;不同家庭居住地的护生在心理弹性均分、坚韧性、乐观性得分上存在明显差异(P<0.01),城镇的均值显著高于农村,但在力量性得分上无差异(P>0.05);是否单亲家庭的护生在心理弹性均分、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得分上不存在差异(P>0.05);是否独生子女的护生在心理弹性均分、坚韧性、乐观性得分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独生子女的均值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在力量性得分上无差异(P>0.05);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护生在心理弹性均分、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医教协同模式的均值显著高于传统模式,见表3。
表3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高职护理学生心理弹性均分及3个维度得分比较(±s,分)
表3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高职护理学生心理弹性均分及3个维度得分比较(±s,分)
注:***P<0.001,**P<0.01,*P<0.05
项目 分类 心理弹性 坚韧性 力量性 乐观性年级专业性别家庭居住地是否单亲家庭是否独生子女人才培养模式大一(n=501)大二(n=584)大三(n=328)F/t护理(n=1 251)助产(n=162)F/t男生(n=192)女生(n=1 221)F/t城镇(n=640)农村(n=773)F/t是(n=133)否(n=1 280)F/t是(n=409)否(n=1 004)F/t传统模式(n=800)医教协同(n=613)F/t 3.18±0.50 3.35±0.52 3.39±0.57 20.46***3.30±0.54 3.27±0.49 0.72 3.39±0.66 3.29±0.51 2.68**3.34±0.52 3.26±0.55 2.66**3.29±0.60 3.30±0.53-0.21 3.35±0.56 3.28±0.52 2.27*3.24±0.52 3.37±0.54-4.75***3.07±0.54 3.26±0.58 3.31±0.61 23.02***3.21±0.59 3.17±0.51 0.88 3.31±0.71 3.20±0.55 2.54*3.25±0.56 3.17±0.59 2.74**3.20±0.65 3.21±0.57-0.24 3.26±0.60 3.19±0.57 2.07*3.14±0.57 3.30±0.58-4.99***3.41±0.55 3.54±0.55 3.60±0.59 13.11***3.51±0.56 3.47±0.56 0.87 3.59±0.67 3.50±0.55 2.07*3.53±0.57 3.49±0.58 1.45 3.53±0.60 3.51±0.56 0.39 3.55±0.58 3.49±0.56 1.87 3.46±0.56 3.57±0.57-3.61***3.11±0.59 3.25±0.60 3.26±0.63 9.80***3.20±0.61 3.20±0.58-0.01 3.31±0.72 3.19±0.58 2.57*3.26±0.58 3.15±0.62 3.39**3.15±0.64 3.21±0.60-0.95 3.27±0.60 3.18±0.61 2.54*3.15±0.60 3.27±0.61-3.63***
2.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新冠肺炎疫情下护生的心理弹性均分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自变量赋值方式如下。所在年级:大一=0,大二=1,大三=2;性别:男=0,女=1;家庭居住地:城镇=0,农村=1;是否独生子女:是=0,否=1;人才培养模式:传统模式=0,医教协同模式=1。结果显示:是否独生子女和人才培养模式这两个自变量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剔除这些自变量后再次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终,年级、性别和家庭居住地进入护生心理弹性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解释率为3.9%,见表4。
表4 心理弹性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职护理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分析
本研究中,心理弹性以及各维度均值在3.20~3.51之间,以条目赋分的中间值3分为参照,处于中等水平,这与伏蓉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护生的整体心理弹性水平处于稳定良好的状态。心理弹性3个维度中,力量性维度条目均分最高,其次性是坚韧性和乐观性,可能因为护理学生具有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对新型冠状病毒认识比较深,而且通过临床实践掌握传染病的防护知识和技能,更易获得“力量”。因此,他们能更加理性和科学地认识新冠肺炎疫情,能很好地配合和执行国家的防疫政策和措施,甚至主动宣传和帮助社区居民做好防疫工作。
3.2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职护理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高年级护理学生的心理弹性好 本研究中3个年级护理学生的心理弹性均分和3个维度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三和大二护生的得分均高于大一护生;年级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P<0.001),该结论与国内学者[5-6]研究结果一致。可能因为大一的护生从高中阶段步入大学阶段,他们面临着陌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变化、人际关系改变以及繁重的医学课程学习任务等压力源[7],同时,由于大一期间护生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医学知识不足,缺乏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预防控制等相关知识,对新冠肺炎疫情没有清晰的认识,这些因素造成大一护生心理弹性得分低。但随着时间推移,对环境逐渐熟悉,对学习方式的适应以及医学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护生通过临床见习和顶岗实习耳濡目染护理工作,提高了他们的专业认识,增加了对护士职业的认同感[8],因此,大二和大三护生的心理弹性水平高于大一,使大二和大三护生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负性事件时更加坚韧顽强。
3.2.2 利用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护理学生心理弹性好 本研究显示,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护理学生心理弹性均分和3个维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医教协同模式下护生的得分高于传统模式。传统模式即“2+1”模式,护生在校2年学习理论和技能,最后1年到医院顶岗实习。医教协同模式即“1+1+1”模式,护生第1学年在校内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第2学年在教学医院通过床边教学学习临床课程,第3学年顶岗实习[9]。医教协同模式让护生在大二时就接触临床,依托医院真实临床情境,将课堂搬到医院,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这样可让护生早期接触护士职业,了解护士的工作内容,对自己将要从事的护理岗位和护理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10]。医教协同模式让护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评判性思维,也提高了护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适应性[11],因此,他们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时能比传统模式的护生更加坚定和从容。
3.2.3 男性护理学生的心理弹性好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护理学生的心理弹性均分和3个维度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男护生的得分高于女护生,性别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P<0.05)。国外[12]和国内[13]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这可能与男性传统社会角色有关,传统教育观念中,男性给人的印象是有担当、有责任感、有勇气,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男性具有更强的心理弹性,能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迎难而上,勇往直前[14]。因此,当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男护生能调动多方资源积极应对,提高心理弹性。然而也有学者[15]持不同意见,认为医学男生与女生在心理弹性得分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甚至女生的一些维度得分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在遇到困难时更能通过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来获取帮助有关。
3.2.4 城镇护理学生的心理弹性较好 本研究显示,不同家庭居住地的护理学生心理弹性均分和坚韧性、乐观性维度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镇护生得分高于农村护生,但力量性维度得分没有差异(P>0.05),家庭居住地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P<0.01)。这可能因为城镇护生经济条件较好,获得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途径多,城镇和社区卫生防疫措施落实扎实,居民的自我防护意识比较强,能更好地配合疫情控制措施,因此,这样的环境有利于护生对新冠肺炎疫情形成正确的认识,使他们具有较好的心理弹性。但这个结果与张志远[15]和杨燕[5]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他们认为不同家庭居住地大学生心理弹性没有差异(P>0.05)。
3.2.5 独生子女护理学生的心理弹性好 本研究显示,是否独生子女的护理学生心理弹性均分和坚韧性、乐观性维度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独生子女护生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护生,但力量性维度得分没有差异(P>0.05)。该结果与刘莹、苏茜等[14,16]研究结论一致。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较高,是家中的“小公主”或“小王子”,受到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关心和爱护,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从家庭中能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和支持,从而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更加积极和理性地应对,并能调动人力、物力资源来解决问题。然而也有研究者不赞同此结果,丁媛等[17]认为无论是否独生子女,护生的心理弹性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杨燕[5]则认为非独生子女护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更高(P<0.05)。
4 结语
本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下护理学生的心理弹性处于中等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的医护人员,护理学生将会面对很多压力,如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升学、择业就业、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交流、患者急救抢救等,较强的心理弹性可使护理学生免受负压事件的影响,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改变。护理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加强对护理学生心理弹性的干预,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心理健康,减少心理问题,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学习和工作。本研究部分因素的研究结果与其他学者相反,后期还需扩大样本量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建立因果模型,从而为新冠肺炎疫情下高职护理学生心理弹性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