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建设
2021-12-03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肖 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2020年,《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正式实施。随着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智能革命的深入展开,互联网平台已经不再是虚拟空间的信息传递通道,已经成为社会变革的驱动器。如何实现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最大化,提升媒体融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成效,进一步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建设,自觉担当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已成为亟须讨论和解决的新课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态建设需要加强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破解网络育人困境,提升网络思政工作常态效能
做好网络思政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场”,将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目前,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中存在困境需要破解,以此提升网络思政工作常态效能。
一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者虚拟与现实角色转换困境。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透抽象难懂的学科理论,要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学术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让学生在综合探究中历练,自主辨析形成对学术真理的真懂、真信、真用。辅导员要掌握现代化传播手段改进教育方式,运用真理、信念教育感召学生。
二是破解网络信息真实与虚假的甄选困境。高校要利用大数据精准筛选符合学生需求、蕴含主流价值观的内容,教育学生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网络信息,进一步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底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三是破解信息价值中单元与多元的冲突困境。网络时代的信息量和价值观是多元化、碎片化的,高校要克服“说教式”和“灌输式”的教育倾向,瞄准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供给力,引导师生理性发声,旗帜鲜明地引导学生将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与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融为一体。
二、重视网络意识形态,构建网络思政工作常态机制
当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形势,一些错误的思想言论在网络中发酵升温后会形成舆论冲击波,对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思想观念影响日趋严重。高校应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减少各种错误思潮对高校的影响。
一要善用互联网思维建立常态化的大数据工作机制。高校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要善于利用师生与平台耦合互补的变革,运用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提升捕捉大学生的学习、思想新动向,及时发现不健康思想的苗头,推动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
二要引入“互联网+”的治理思维,从环境育人、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维度抓好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建设工作。学校成立网络舆情工作队伍,落实好主体责任,明确处理流程,制定应急方案,力求规范有效、合理解决网络意识形态的各项事件。
三要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实施和监督工作机制。明确网络教育的工作目标与任务,明确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总结经验,发挥纪检巡视督教促教作用,精准规范用好问责利器。严格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对传播环节中失范行为产生强有力的威慑和预警作用,最终形成网络大思政常态工作格局。
三、构建网络传播矩阵,拓宽网络思政工作常态平台
高校网络传播矩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前沿的育人载体和最鲜活的育人方式,高校应搭建“立德树人”教育传播矩阵,拓宽整合平台资源,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一是高校应整合“两微一端”等传统媒体资源,通过校园传媒参与,引导大学生关注热点话题讨论,推动传统媒体优势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发挥“立德树人”交互服务平台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校级传播矩阵。
二是高校要引导学生点击访问喜闻乐见的信息库媒体,把思想教育由平面转向立体,挖掘一批网络思政育人的红色“网红”项目,如南开大学的“觉悟社”、山东理工大学的“青春在线”等。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和软件开发,创设网络环境中的教育实践交流情景,推出一批贴近青年、引领青年、服务青年的网络思政产品,向社会展示高校思政工作的成果和经验。
三是高校应当充分借助5G通信技术、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呈现新时代网络德育的新特色,充分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智能技术,不断丰富线上线下德育内涵。增强网络应用(App)融合数据实现信息动态跟踪,大数据分析学情。借助优秀的省部级全媒体平台矩阵,如教育部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等官方平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加强网络文明教育,净化网络思政工作常态空间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令人担忧,网络乱象频繁滋生,低俗网络文化蔓延,网络谣言四起,“网络喷子”“网络愤青”使网络社群中充斥着低俗和瘴气。为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亟须将大学生培育成新时代高素质网络公民。
一是高校立足网络迭代发展的大背景,着力于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内涵提升,从根本上净化清朗网络空间生态。探索网络素养教育在高校通识公共课中的落地,实现大学生知识素养、网络素养与道德素养培养相统一的目标。
二是高校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明教育活动。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要在青年群体中广泛开展网络素养文明教育和活动,如组织“大学生科技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育人视频或作品展示”等鼓励学生在网络文化建设实践中体验所知所学,做到理性思辨,唱响好声音,传播正能量。促进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认知提升,将网络安全、网络素养建设转化为大学生自觉的网络文明实践行动,达成网络文明内化和外化行为的养成。
三是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与学生“四位一体”的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共同体。通过宣传教育、家校沟通、家长网校等途径切实改善家庭成员网络文明素养,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朋辈互助,以及家庭与学校之间联动合作的育人环境。
五、丰富网络内容供给,提升网络思政工作常态效果
高校立足网络智能科技发展的背景,给师生提供符合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精神内核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供给,以此达到开阔新视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网络文明素养以及巩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效果。
一是通过“云课堂”“红色资源”等形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社会发展亮点,推送聚焦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学术道德和专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形成支撑网络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精品网课与各类课程思政大课,让师生共同把握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贡献。
二是开发“云互动”新媒体矩阵,成为师生天天见面的“辅导员”,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追踪与收集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所涉及的相关数据,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与不同需求,挖掘分析学生需求,实施个性化教育与管理。
三是借助“云管理”等形式,运用互联网将“云班会”“云辅导”“云自助”落到实处。学生工作部门可以采取“一对一”的管理和网络辅导,为学业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殊群体学生在就业指导、资助育人、学业帮扶、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分类网络辅导和指导,凸显网络时代定制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建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增量,是彰显中国青年学生追求中国梦的价值诉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人才的时代召唤,更是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育人实效的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