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思政教育科研育人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2021-12-03岭南师范学院孙志远

亚太教育 2021年19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育人

岭南师范学院 孙志远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八种育人机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对于不同的教育层次,应有不同侧重,对于处在国民教育顶层的研究生教育而言,科研活动占据了研究生培养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在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大力实施科研育人工程,更加有利于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一、科研育人的内涵与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特点

(一)科研育人的科学内涵

科研育人是一个复合概念,由“科研”和“育人”两个概念复合而成。所谓“科研”(或科学研究),是指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各个科学领域内所展开的研究性活动。自洪堡创立柏林大学,把“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先河以来,科学研究就与教育教学、服务社会一起构成了高等教育的三大重要职能。科研活动对高校如此重要,正如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谈到的,致力于研究高深学问是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本体依据。“育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育人即人才培养,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教育,促进被育者的全面发展;狭义的育人,主要是针对德育方面的培育。

科研育人是指从教育学或高等教育学的视角出发,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或通过科研活动来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与教学育人等方面相互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旨在落实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特点

研究生思政教育泛指在研究生教育层次开展的一切思政政治教育活动。研究生教育是国家教育序列的顶端,与本科层次教育、基础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这需要研究生思政教育深刻把握研究生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做到“科研”和“育人”的真正融合。科研育人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育人主体的特殊性。学术研究作为整个研究生教育层次的重要使命,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条件往往围绕科研建树而制定,科研成果的多寡、学术成就的高低、学科理解的深浅等都是导师遴选的重要指标。科研指标是导师与本科层次教师、中小学层次教师的根本区别,然而导师的身份除了学者或科研负责人之外,其根本的身份还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承担着知识传授的重任,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导师理所应当成为研究生德育的主体责任人。教育部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第二,育人载体的特殊性。学术活动、科研活动、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活动成为贯穿研究生教育的主题活动,构成了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教育部规定的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具体包括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七个方面。这要求研究生导师在心理层面具备立德树人的自觉性,在行动层面把立德树人理念有效融入研究生教育活动的各个层面。

第三,育人环境的特殊性。学术研究的自由性是研究生思政教育环境的最大特点。富有成效的学术研究需要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开展,这是高等教育界的共识。艾略特担任哈佛大学校长时期,使哈佛大学形成了尊崇学术自由的传统,洛厄尔继承了这一传统,他赞同把大学办成学术研究的场所,创造出一种不受约束和限制的环境,鼓励教师研究和发现真理,并保护教师向学生传播真理的权利。

二、研究生思政教育科研育人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导师队伍年轻化造成育人主体责任弱化

导师队伍年轻化背后的重要因素是高校遴选导师时所坚持的学术产出导向,学术产出导向为导师队伍年轻化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莱曼(Leman)是较早提出年龄与科研产出关系的研究者,他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科研人员的成果产出量随之减少,这一结论也长期被人们所接纳。国内学者认为,40岁左右是学术发展与创造的最佳期,一个研究梯队中处于最佳创造年龄的人数比例越高,其年龄结构越合理,应加大培养和选拔年轻导师的力度。而在现实层面,高校出于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以及学科排名的目的,也倾向于引进大批量的年轻博士。除此之外,人才成本也是一项重要考虑,聘用年轻博士的综合成本要低于学术生涯较长的学者,考虑到晋升和评职称的需要,他们往往需要在入职的最初几年做出一定数量的成果。从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研究生导师队伍年轻化已成为主流趋势,以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女博导年龄结构变化调查为例,30岁以下的女博导比例2002年为0%,2012年增加至14.3%。由此可见,全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年轻化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在科研任务繁重、对教育理解尚浅的情况下,国内高校因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大量年轻导师仓促上马,部分导师则把导学关系异化为主仆关系,即把学生当成“佣人”,让学生无边界、无底线地为自己服务。

事实上,科学研究追求的是理性思维,而育人活动更多地与感性思维关联,或许年轻在科学研究方面是一个加分项,但它在育人方面则可能是一个减分项。通过科研育人,我们不仅需要研究生习得严谨的科研方法,得出客观的数据和结论,而且需要他们懂得科研的目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要做好以上工作,需要作为第一责任人的研究生导师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形成对科研、教育和生命本身的透彻理解、感悟和敬畏。

(二)培养体系不科学造成育人载体方式单一

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依然是我国研究生培养体系的主要参考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做出了规定,要求硕士学位获得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学位获得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当前,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对硕士研究生发表科研论文做了硬性要求,而几乎所有具有博士培养资格的高校均对博士研究生在发表科研论文的级别和数量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

高校科研育人的机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通过完整的科研过程完成对学生优良求学品质的塑造、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育;通过科研方法完成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品质的培养;通过科研结果完成对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结论推广运用能力培养,以及激发学生再攀科学高峰的斗志。研究生导师要转变以往的培养思维,切实落实立德树人职责的要求,把研究生培养拉入正轨,以科研过程、科研方法和科研结果实现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道德素质、学术素养的浸润和涵育,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前,高校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存在过于重视科研成果的倾向,将破坏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成效。

(三)思政建设不到位造成育人环境自由散漫

研究生思政建设不到位体现在具体的培养中,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意识淡薄、民族国家情怀缺失,以及极端自由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盛行。研究生不当言论事件频发,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不到位。有学者指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决策中,主要把本科生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而对数量相对较少、培养方式较为特殊的研究生群体的关注不够,缺乏可操作性的研究生思政教育子目标系统,整个研究生思政工作在全校的地位不高。除此之外,在现实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度不高、结合度不紧,往往是两个相互独立、封闭运行的系统,出现了“两张皮”现象,课程思政出现缺失、缺位。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高校思政建设的全局出发,把研究生思政教育纳入立德树人的整体工作,坚持研究生思政教育与本科生思政教育两手抓,把育人任务融入研究生教育的方方面面,扭转育人环境的短板。

三、优化科研育人路径,提升研究生思政教育成效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顶端,担负着培养高端人才的重任,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思想政治意识和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要切实把育人理念纳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中。鉴于研究生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在研究生教育层面高校要切实做好科研育人,针对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科研育人存在的问题,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强导师管理,强化育人主体责任

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对研究生的成才和发展负有重要责任。要想做好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科研育人工作,导师的育人作用必须有效发挥。第一,严格导师遴选,建立导师岗前培训制度,增强导师教育学生的自觉性和专业性。导师遴选要纠正以往只看重学术能力的倾向,把师德师风和学术能力列为同等重要的考察要素,尤其要对年轻导师要加大在思想品德、生活作风、教育态度、育人素养等方面的考察,把好研究生导师聘任的第一关。第二,建立导师与研究生定期交流制度,增加导师和研究生接触的时间和空间。强化导师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导师按要求定期针对研究生的学业和生活情况进行沟通交流,多从学术以外的角度关心和爱护学生,努力做到科研与育人的协同发力。第三,建立导师科研育人考核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监督与评估研究生导师的科研育人责任心、行为规范、指导水平和被指导研究生的综合表现,把被指导研究生在科学理论素养、政治素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表现,列为导师的重要考核内容。

(二)转变培养导向,丰富科研育人载体

在“破五唯”的大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指标评价体系要转变以科研成果为导向的单一标准,切实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变成立德树人的过程,把科学研究过程变成育人思想潜移默化的过程。一方面,转变培养导向,把科研育人成效纳入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研究生培养合不合格、能不能毕业,不能只看其读研期间发表了多少论文、产出了多少成果。就研究生的科研素养方面,要重点考察其在读研过程中表现出的科研态度是否端正、科研伦理是否合规、科研成果是否符合诚信规约。就非科研素养方面,要重点考察其在学期间的思想品德、政治意识、社会公德心等方面的表现。另一方面,要创新育人机制,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育人载体。研究生院要承担研究生育人的主要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育人机制来丰富相对单一的研究生求学生涯。通过研究生院党委、团委、研究生学生社团等组织,搭建研究生参与社会活动的平台,把研究生的学术生涯与广阔的社会育人资源联动起来,使广大研究生在与社会生活、人民大众的接触中,增强家国意识、民族情怀、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品质。

(三)加强思政建设,营造科研育人环境

加强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建设工作,为提升科研育人成效保驾护航。首先,优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顶层设计,把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院校在研究生培养中,要切实转变以往“重科研、轻育人”的倾向,把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与立德树人理念统筹起来,把科研育人与整个研究生培养体系联动起来,把导师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研究生的培养成效结合起来,在思想意识层面,做到“上下一心”和“横向联动”。其次,紧紧围绕研究生思政课程,打造全方位、全过程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一方面,高校要把研究生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好、打造好,从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教材、师资等方面做到科学规划和严格把关,把研究生思政课程体系摆在整个研究生课程体系的中心位置,确保研究生教育的育人本色和底色;另一方面,高校要以思政课程为中心,建设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依次对研究生的必修课、实验课、选修课等进行优化和编排,有序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在研究生思政教育建设中,思政课程是同向同行的主导方面,而思政课程的“思政”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方面。课程思政的富矿必将得以发掘,从而实现专业课程与弘扬真善美的结合,与思政课程形成合力,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育人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V eraW an g
导师榜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