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实践活动理念下开发乡土资源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

2021-12-0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益海实验小学王淑芸

亚太教育 2021年19期
关键词:乡土劳动资源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益海实验小学 王淑芸

综合实践活动本身需要巧妙地联系生活,而乡土资源无疑是每一名小学生密切接触的生活实际,既符合学生的思想认知,也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将乡土资源融入劳动教育,充分发挥乡土资源的教育优势,学生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劳动教育,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并珍惜劳动成果,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并将“劳动最光荣”的理念贯彻落实在小学教育中。

一、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开发乡土资源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直线上升,这造成了对孩子的宠爱更甚,许多家长给予孩子多方面的呵护,不让孩子参与劳动,孩子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这影响了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均衡发展,和现代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孩子不仅缺乏劳动意识、劳动技能,甚至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缺乏社会实践也导致学生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因此,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劳动教育至关重要,而乡土资源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基石,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切实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生活技能,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劳动教育,能增强小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正确认识其价值,改变内心深处抵触劳动的情绪。劳动本身就是立足社会、创造价值的基础条件,借助乡土资源可以使学生真正置身于社会,形成丰富的劳动体验。劳动态度的改变、劳动技能的掌握能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创造力,从而促进自身潜能的挖掘,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向上的态度,这就是劳动体验获得的价值。

其次,劳动教育和学生的素质发展息息相关,劳动时学生会动手、动脑并形成相应的劳动体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独有的优势。随着新课改的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流,而结合乡土资源的亲身劳动体验是无法从书本中获取的。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借助多样的劳动情感,促进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树立,使德育无形间得到有效渗透。

二、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理念的小学劳动教育现状

新课改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既要接受学校的智育和德育,劳动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就目前的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而言,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教育的精力放在学业上,只注重知识的传输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对劳动教育过于忽视,认为其可有可无。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地位不断下降,甚至将劳动作为管理学生的惩罚手段,导致学生潜意识里缺乏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小学可以说是最为关键的奠基时期,是启蒙教育阶段,科学的劳动教育能启迪学生智慧、使其掌握技能并获得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所以应改变重学习、轻劳动的教育现状,结合教学实践,强化劳动教育。

三、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开发乡土资源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

小学劳动教育应以实践为主,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社会公德心和解决常识性问题,而乡土资源无疑为劳动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开发乡土资源,学生对身边的劳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容,有利于让学生正确认识身边的劳动人民、劳动事项,促进学生开阔视野、优化品格。

(一)将乡土资源作为劳动教育的“教科书”

实施劳动教育,农村小学最大的优势就是丰富的乡土资源,如果无法有机结合乡土资源,那就会失去劳动教育的灵魂,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也就会有所不足。乡土资源是劳动教育最佳的“教科书”,富含乡土气息的田野、花草、树木、河流等都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

比如我们学校和各个单位形成了多元的德育队伍,每年春季都要举行劳动教育节,借此机会开展劳动教育。在学校、消防大队、派出所的协调组织下,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消防大队整理内务,让学生亲身实践,体会劳动的意义,既为学生营造了真实情境,又拓展了劳动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劳动情操。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孩子对劳动的认知更加全面,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层面,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农民是劳动教育最坚实的后盾

在乡土资源中,农民是最为坚实的后盾力量。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耕种是我国不可或缺的,劳动者也是最受尊重与认可的。近年来,学校、家庭的无意识行为使孩子的价值观也相应有所偏离,如学生犯了错误以学生打扫教室的方式来管理,将劳动和惩罚连接在一起,所以加强孩子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势在必行。例如开展“粮食从哪来”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各抒己见并开展光盘行动,提升对粮食的热爱,珍惜劳动成果,也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共同到农耕地里走一走、看一看,将一幕幕真实的劳动情境作为劳动教育的资源,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农民,正视劳动。

多彩的乡土资源是乡村孩子最好的实践基地,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倡导学校制订周末劳动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生产活动等,但同时要注意劳动的适度,否则将适得其反。学校的附近有山腰盐场,教师可以此为题开展“咱家的盐场”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了解家乡盐场的历史文化,并观看盐生产的工序,亲身体验扒盐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孩子真正体会了盐工的辛劳,自然而言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劳动精神潜移默化地形成,也强化了学生的毅力,让学生懂得持之以恒。劳动教育不能流于形式,既不能是嘴上说说,也不能是做做样子,而是要通过实践才能收获成长。

(三)开展公益劳动,增加学生成就感

公益活动是指无偿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活动,这是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最佳载体之一。小学生对劳动的认知还较为浅显,无法深层次地体会劳动价值,所以需要从小做起,切实增加小学生的劳动成就感,从而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如开展校内公益活动,在节假日组织学生清扫校园街道、访问孤寡老人等,从小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此外,开办劳动教育相关的高质量活动,主题为“我劳动、我自豪”,组织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包括搜集废纸壳、饮料瓶,让学生学会变废为宝,并将制作好的物品进行售卖,将所得的资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孤寡老人。由此,学生逐渐学会了环保劳动,校园内不再废纸乱飞、瓶子乱放、垃圾成堆,而是在劳动教育的背景下形成和谐、美丽的校园风景。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对劳动产生了清晰的认知,也学会了关爱他人、呵护他人,在劳动中得到了成就感,也就实现了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劳动观念也会深入学生内心,并在生活与学习中彰显出来。

(四)优化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评价是促进教育优化最为直接的方式,针对乡土资源的开发,也应优化相应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从而弥补劳动教育中的不足。评价应贯穿在劳动教育的全过程,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而且学生能逐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

教师可以针对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方式,制定针对性的评价机制。首先是针对学生在劳动中的表现,分别评价为优秀、良好和有待提高。如果学生得到了优秀的评价,教师应适时给予奖励,如一支笔、一个橡皮等,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如果学生表现一般,也要适当激励学生,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其次是针对活动的评价,教师针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评价劳动教育的效果,对不足之处进行改善,确保劳动教育发挥实效。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机制的改革,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理念进行劳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劳动教育对小学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并且巧妙地利用乡土资源的教育优势。教师应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开展高质量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劳有所获,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意志品格,养成乐于劳动的良好习惯,体会劳动的快乐,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乡土劳动资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乡土中国
资源回收
热爱劳动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