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经典课文的学习策略

2021-12-03四川省成都华西中学徐玉梅

亚太教育 2021年19期
关键词:柯林斯参与者仪式

四川省成都华西中学 徐玉梅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媒介场域和传播方式不断涌现,给社会生活、语言场景和价值观念带来巨大变化。在新时代背景下,语言文字的教育教学在把握精神内涵和审美情趣、传承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增进学习效能方面需要贴近时代,充分运用经典课文来“动员”学生的情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群体道德。

一、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要义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前人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互动仪式链的作用机制。他认为,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多数都是在“互动”中通过一定“仪式”进行和维持的,“仪式是一种相互专注的情感和关注机制,它形成了一种瞬间共有的现实,因而会形成群体团结和群体成员性的符号”。互动仪式的核心机制是高度的“相互关注”与高度的“情感连带”相结合,形成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经由情感的反馈循环,为参与者带来情感能量,赋予生活的意义和动力。兰德尔·柯林斯提出互动仪式链的四要素为两人或两人以上聚集在同一场所、对局外人设定界限、有共同关注的焦点、分享情感体验。当这些组成要素被有效地综合,并累积到较高程度的“相互关注”与“情感共享”时,会产生四种结果:群体团结、个体的情感能量、代表群体的符号、道德感。

二、经典课文学习中的互动仪式分析

(一)共同在场演绎身临其境

柯林斯认为物理空间的身体共同在场是互动仪式链的必备要素。实际上“在场”是“仪式”的起始要素。经典课文学习中,既要保证学习者在课堂教学、社团活动、选修辅导、读书交流会等学习现场,还要将学习者带入经典课文的故事现场、景观现场、伦理道德现场。学习者“在场”,才能找到“感觉”和体会到“氛围”,才有可能由“体验”到“沉浸”,才有可能产生“共鸣”,才能成为“际遇者”去感受经典文章中的真善美。由于情境动力是情感能量的基础,经典课文的设计者要在时空情境创设、“在场”情境和情境带入环节下功夫。

(二)身份认同维系群体聚集

传统互动仪式中,某些偶然因素会导致群体外的个体乱入,破坏仪式秩序。所以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中提出要对局外人设限,让仪式参与者知道谁在参加、谁被排除在外。群体内部具有相似性和一致性,而群体间则有明显的差异性。在经典课文的学习中,自由组合的学习小组,小组内部成员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等是相似的,有共同的学习任务与目标,共同制定群体规范,共同绘制确认群体成员身份的符号和工具,而小组间则存在利益竞争、目标差异、角色扮演中的角色争斗等情况。在学习和仪式活动中,清楚谁是真正参与者,对其他组的同学设限,形成群体认同和情感归属,会自觉“从群体边缘走向内圈,从外围走向会话中心”。

(三)关注的焦点强化群体团结

相互的关注焦点是互动仪式链中的关键要素。当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形成共同的关注焦点时,会产生程度较高的群体团结。就学习小组而言,小组成员在课外就是要好的朋友,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向,每次发言获得的评价、阶段评比获得的名次都会成为参与者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时间的积累,这种共同关注的意愿进一步加深,进而会不断强化群体团结。就学校的社团和各类比赛而言,群体的聚集就基于相似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产生“共同关注”的倾向本就存在于群体之中。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关注”容易涣散,需通过深入挖掘、全面拓展经典课文来吸引群成员交流互动,建立稳定的或形成新的关注焦点以提高群体的团结意识和存在感,进而持续推动仪式进程。比如邀请艺术工作者、当事人和经典作品关联人参与进来,持续形成参与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四)共享情感激发情感能量

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链中相互的关注焦点与共享的情感状态会相互强化。群体成员在仪式中集中关注同一件事,被彼此的情感吸引,产生相似的情绪,导致共通的情感状态愈发强烈,也更有支配性;同时,那些无法融入的情感状态将会遭到主流情绪的驱逐。学生在互动学习过程中,从经典课文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民族自豪、团结奋进等情感时,纷纷发表自己的感受,在社团和小组成员间相互感染并引发情绪高潮,对格格不入的情绪情感加以抵触和排斥。特别是在团队对抗、竞争的互动仪式中,团队成员都会彼此帮扶、加油鼓劲,会为共同的目标而热血沸腾,利于群体团结、形成统一认知。

三、经典课文学习互动仪式的产出障碍

(一)团队凝聚力差,向心力缺失

在经典课文学习互动仪式中,人人都是参与者,个人意识被唤醒的同时,也容易降低个人对学习小组和活动团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需求和思想认识多元化,短时间内会阻碍认知统一。另外,当今社会媒介信息无孔不入,复杂的社会情绪也会影响部分学生。学生容易在活动中出现负面情绪,进而影响群体团结和情感体验。如果学习小组和社团负责人或学习项目主持人在互动仪式中行事不民主,则更会加剧向心力的缺失。

(二)仪式活动单调,关注点涣散

在互动仪式链中,小组和社团名称、标识徽记等是群体成员确认身份的重要标准,是维系群体团结的纽带,是凝聚情感能量的“神圣物”。但由于其他社团或活动仪式的存在,文学社团和活动仪式的地位受到挑战,导致关注点涣散。文学社团活动方式单一、无新意,如小说社就只有赏析指导,戏剧社就只有课本剧表演,比赛就只有单一的朗读和写作等,难以让学生持续共享情绪情感。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参与者对群体成员身份符号的信心不足,难以持续获得情感能量。

(三)仪式动机弱化,情感能量消解

在柯林斯看来,互动仪式链中存在着分层机制。互动学习活动中,由于分工、角色、性格、能力的不同,有人是关注的焦点,自然有人会处于边缘。某些文学修养高的人会成为社团负责人或者学习小组组长,会成为活动与仪式的中心,进而会获得更多的情感能量,持续参与的热情较高。反之,长期缺少关注的边缘人,获得的情感能量会减少,会降低参加下一次互动仪式的积极性。人们的行动一般遵循“趋向于获得相当于其当前资源的最高的情感能量回报”的互动市场机制,即价值最大化倾向。所以,那些在小组学习、社团活动中难以获得情感能量的群体成员,会渐渐失去参与互动仪式的动力。

四、经典课文的互动仪式优化策略

(一)整合媒介技术,增强互动体验

经典课文的学习活动不能仅限于对文本的解读,而应借助多种媒介手段、通过多种技术平台进行情景再现,或营造“类社会临场感”,切实做到经典课文学习的入脑入心,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仪式活动不拘形式,关键在于能有效促进互动体验,可以是朗读、写作、歌唱、相声、小品、舞蹈等方式交叉融合,也包括服装、道具和其他符号的使用。正如柯林斯所言,成功的仪式还需要纳入非语言符号系统的东西,并要保持节奏和流动。目的就是调动多维符号元素,进行多位信息整合输出,进而激发群体兴奋。

(二)提炼经典内涵,凝聚情感能量

根据柯林斯的观点,要使短暂的情感转化为长期稳定的情感能量,就要有凝固和记忆这种情感的符号。作为思想和情感依托的符号,只有内化为个人的情感能量后,才会产生持久的影响。在经典课文学习中,发动参与者将核心内涵提炼成简单形式的标识、图案、词组和语句等,形成表达共同体意识、共同情感连接的象征符号,作为学习活动的“图腾”“徽记”“标语”或“口号”。通过时空情境创设与视听符号的综合运用,打造“沉浸结构”,“凝缩”与“唤醒”参与者的价值感知,让参与者情感同化和接纳重构,促成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三)让渡话语权,激活传播动机

在互动学习中,坚持“互为主体”的思想,转让话语权给每位参与者,积极寻找价值共创的方式和途径。让互动仪式的中心层不再扮演领导或统治的角色,而是引导、管理与净化。弱化各类负责人在经典课文学习中的支配地位,让其他参与者能积极发声,自主从“后台”走到“前台”。小组成员的身份可做调整,负责记录的可换为负责发言,负责发言的可换为负责主持,这种角色的互换可增强互动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还可对小组成员进行微调,让新成员的加入为小组注入新鲜血液,学生也会有新鲜感,交流方式也会重新构建,增强成员的互动体验。在互动仪式中,通过情感赋权实现社会情感共同体的发展,以“主体”积极性实现阅读动员与“意义”推广。

猜你喜欢

柯林斯参与者仪式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良心手术
澳大利亚“柯林斯”级潜艇将延长服役至2030年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常数轮理性秘密分享机制
开营仪式
盘旋于绝境之上的不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