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游戏力”释放
2021-12-03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 陈 松
在《游戏力》一书中,作者劳伦斯·科恩阐述了面对孩子的教育,游戏存在一种有价值的力量,即游戏力。《游戏力》一书前言部分写道:“游戏,是生命的主要元素,是孩子的第一语言。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那么最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既然我们都同意让孩子‘在玩中学知识’,那么让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自信’也会同样有效。”这段关于“游戏力”的阐述,同样适用于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游戏力”本质上是一种接纳、赞赏、鼓励的态度,是一方谦卑地进入对方世界,以对方喜爱的方式,平等地与对方对话,从而建立联结,达成沟通和共识。将“游戏力”应用于课堂,有益于师生关系的重塑,使课堂组织充满创意,可推动讲授内容的实际应用。
道德与法治课关注人的培养,游戏可以“润物细无声”式的“无痕”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达到自觉的行为选择。其实质是要唤醒主体意识,从而促进道德与法治课教育价值的实现。
一、激发课堂助活力
游戏的魅力之一就在于让生命主体动起来,如竞技类游戏,在比赛中可以让学生集中全身注意力,可以让沉闷的课堂释放活力。课前的“热身”式游戏能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消解消极情绪,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也容易产生好的效果。
比如在下午第一节课,学生非常容易犯困、积极性不高。利用课前时间,教师可带领学生做“唤醒操”,可以通过有节奏感的音律和动作帮助学生唤醒身体和意识。在动感的音乐中,学生舞动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被带动起来了。课堂传递的不只有知识,还可以传递欢乐而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样的操作确实占用了课上的时间,但几分钟却换得其余几十分钟的高效,这样的“浪费”实则是“节约”。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适用“动感”的课堂活动,有时候“动脑”的小游戏也可以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从主体内部“唤醒”学生,并建立起与教学的联系,这样的游戏所产生的游戏力更有价值。
比如非常普通的“猜猜看”游戏,给它注入一个“有味”的内容,就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一方面迎合了人很强的猎奇心理,这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另一方面在猜测的过程中也揭开了本课主题的面纱,并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例如,七年级上“走近老师”的导入部分设置“猜职业”的环节,根据学生的猜测追问猜测的理由。通过学生的猜测及教师的追问,学生对教师职业由古至今不变的社会价值即“传播人类的文明成果”可以有更明确的认识。这一游戏的设定达到了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激发课堂,调动起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二是引出本课主题“走近老师”;三是理解教师职业的重要作用和价值,让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深深的敬意。这是通过“游戏”调动课堂气氛之外的“美丽意外”。
二、模拟真实助体验
有体验,才有感知;有感知,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有真正的“学”。可是,由于课堂教学的空间限制,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学生的体验经历是有限的。虽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借助学生已有的经历,通过学生在课堂重新陈述来唤醒体验,但是效果不佳。如果让学生去课后调查,完成率不高。游戏往往可以模拟化的方式呈现生活的本真,而且用时短,一般不受场地限制。这种“模拟真实”的游戏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有两种尝试:一种是模拟情境,一种是模拟角色。
(一)“模拟情境”式游戏
在教授八年级上“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一课时,引用了一个经典的心理游戏,即模拟“枯井逃生”的生活场景,感受秩序与规则的作用。这个游戏的设定来源于一次实验,这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体验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让“道理”可以体验、可以看见,更可以有反思。这需要以“现场采访”的方式,将感性体验提升至理性认知,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次游戏要求:两组竞争,所有人先完成逃生的一组胜。游戏中不可以交流、闭眼。可以采用以下设问:先问失败一组失败的原因,再问获胜一组获胜的原因。最后问全班同学,什么是秩序?请思考为什么有秩序才能保证顺利逃生?
第二次游戏要求:两组竞争,每组所有人先完成逃生才算完成任务,先完成任务的为胜。注意第二次规则变为可以交流,睁开眼睛游戏后采访获胜者游戏中交流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规则”。“采访”全体同学失败的原因。这一问题的思考可以帮助大家理解“有规则不一定就有秩序,严格地遵守规则才能保证有良好的秩序”。在游戏中,与实际生活相似情境的体验,对理解课内的知识点有“水到渠成”的功效。
(二)“模拟角色”式游戏
在八年级上“以礼待人”一课,设计“身临其境”的角色扮演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以礼待人的表现。具体做法如下:依次出示三个情境,分别是家长会接待家长会;接待外国访问团,引导外国学生参观校园;晚上放学回家时,发现邻居家的小弟弟因忘带钥匙无法回家。在每一个情境表演后,分别请表演者和观众评价“表演者是否做到了以礼待人”,以此总结“以礼待人的表现”。
常见的做法是预先设计并有演练的“表演”,这样的准备已经预设出教学期待的教育点,但这样的教学只有“教”却没有“学”,因为没有真问题也就无法解决问题。所以,现场的角色扮演虽然不完美,但更真实更能发现问题,也给了我们教育的契机。
三、具化抽象助领悟
初中学段的学生对课本中高度概括性、抽象性的语言难以理解,他们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能力还显得那么不足,思考也不够全面。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帮助学生感知、理解。
例如在七年级上“正确认识自己”一课中,对“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进行讲解时,学生对外在的不一样比较容易理解,但认识深层次的不一样的自己,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理解方式,却有一定难度。讲授这一内容时,设置一个静静的游戏,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静也是一种力量,游戏不一定只有“热闹”一种表象。具体做法:教师发出指令,请学生按指令操作。准备一张纸,对折之后撕去一角。旋转90度,再撕去一个角。再旋转90度,再撕去一个角……完成上述操作后,教师提问:请打开纸数一下,纸上有几个洞?为什么相同的指令却会有如此不同的结果?通过以上活动和提问,学生会明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理解角度等”,这就是除了外表不同之外,每个人的内在也是不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发挥游戏“静”的力量,可以让学生在“安静”的游戏中发现自己、深入思考、有所领悟,其所产生的“游戏力”既可以达到教学目的,更会给学生不一样的心灵之旅。
四、现代技术助优化
这是一个“刷脸”“看颜值”的时代,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需要包装。现代的教学技术手段,为我们的课堂提供了“变身”的条件。比如希沃5中的“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借助游戏,结合学习内容包装为具有教学目的的游戏。以插花为喻,希沃5的游戏就像是已经备好的精美花瓶和各式花材,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修剪和设计,最终完成一件集趣味性、观赏性、知识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插花作品”。
如八年级下“依法履行义务”,将希沃5配对游戏与“权利义务辨一辨”结合作为导入,一方面分类区分权利与义务,另一方面在区分后思考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具体做法:首先,请学生将混在一起的权利义务名称进行分类。随后,借用中国古代“舍得”的思想内涵总结,从而自然引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即如果说权利是一种“得”,那么义务就是一种“舍”。在舍与得之间,我国很早以前就有“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这样的领悟,引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于在课堂开展游戏活动常忌惮于课堂活动的不可控,尤其是学生往往在游戏中无法遵守秩序,使课堂陷于某种混乱,影响教学进度。这需要教师通过活动前的清晰安排、活动中的及时引导、活动后的总结提升,辅助课堂游戏有序展开。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让游戏真正发挥出“游戏力”,需要赋予游戏合理有价值的“内核”。这是游戏力的魂,否则就会使游戏流于“闹”的浮华,而没有可以唤醒人心的热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