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亲自然”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1-12-03福建省直象峰幼儿园董晨梦
福建省直象峰幼儿园 董晨梦
“亲自然”教育主要是以自然环境、自然要素为教学素材,让幼儿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自然接触,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目前,幼儿园“亲自然”教育的主要形式为教师带领幼儿游览自然风景、学习自然知识、种植植物以及一系列观鸟、赏花、钓鱼之类的活动等,在培养幼儿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亲自然”教育的现状
对大自然中的事物产生好奇心以及强烈的接触意愿是幼儿的天性,西方国家的幼儿教育研究者对幼儿亲近自然的教育理念向来十分重视,我国不少学者也一直在倡导幼儿与大自然进行更紧密接触的教育模式。我国的自然环境中有非常丰富的素材可以为幼儿所发掘,但目前为止,我国幼儿园的“亲自然”教育实施效果普遍不够理想。
首先,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幼儿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幼儿原本能够与大自然进行紧密接触的时间与空间,逐渐被繁忙的都市生活、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与鳞次栉比的高楼所挤压,幼儿接触自然的频率日益减少,其想象力、探索力、创造力、表现力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其次,我国很多幼儿园对“亲自然”教育的推行力度较弱,不少幼儿园基础设施薄弱,难以为“亲自然”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环境。部分幼儿园虽然基础设施建设较为不错,但在办学上盲目追求品牌效应,装修上采用高科技材料过多,高档的塑胶跑道、豪华的教学楼屡见不鲜,却忽略了对自然资源的良好运用,导致幼儿与自然接触的空间进一步被压缩。总体而言,目前“亲自然”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推行程度不够乐观,尚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在有限的幼儿园场地、教学时间内为幼儿创设“亲自然”教学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自然材料,引领幼儿与自然进一步接触,在探索、感知与实践中获得经验提升。
二、幼儿园“亲自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亲自然”教育的实施环境
目前,大部分幼儿园普遍缺乏进行“亲自然”教育的良好实施环境,具体可从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两个方面阐述。室外环境方面,首先,目前我国幼儿园的环境配置多由教学楼、集体活动场地、器械场地、沙坑、操场等几个固定部分构成,多数活动区域都围绕教学楼进行设置,其他区域的使用率较低,未能实现对幼儿园区域内自然资源的充分发掘与利用;其次,当下幼儿园所采用的教学场地与设备多为现成材料,不少活动器械都是固定的组合,同质化较为严重,无法充分调动幼儿探索与实践的自主性;再次,幼儿园所采用的活动材料多为人造材料,其生态性、自然性略显不足,难以满足“亲自然”教育的需要;最后,幼儿园的绿化面积普遍不足,植物景观较为单一,另外幼儿园的动物区、植物区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流于形式,动物、植物种类较少,无法充分发挥其效用。室内环境方面,当前幼儿园室内环境的自然要素主要为盆栽和各种树枝、植物所构成的装饰品,内容单一,幼儿的接触兴趣不强。大多数幼儿园班级中的自然角在设置上形式化,常年摆放固定的几株植物,无法充分与教学进度相结合,不少自然素材的可观赏性不强,无法充分吸引幼儿的探索积极性。
(二)对“亲自然”教育课程的定位较为片面
“亲自然”教育课程的设计应当立足促进幼儿的多种综合素质平衡发展,尤其应当与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成长需求有极高的重叠度,具备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等特点,以循序渐进地对幼儿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的积极意识与探索自然的潜能起到良好的培养作用。但目前多数教师对“亲自然”课程的定位都缺乏明确性,理解较为单一,认为“亲自然”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幼儿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能力,对其在培养幼儿多方面综合素质上的价值认识不足。
(三)“亲自然”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幼儿园“亲自然”教育的课程以认识动植物为主,对自然景观、自然资源、自然现象的利用率低,导致幼儿对大自然的认识较为片面,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另外,“亲自然”教育的课程应当与幼儿教育的多领域有广泛的融合,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艺术、科学领域的幼儿教学活动与“亲自然”教育联系较强,语言、社会领域的幼儿教学活动与“亲自然”教育联系较弱,导致“亲自然”教育的开展缺乏全面性,开展质量自然也较差。
三、幼儿园“亲自然”教育的改善对策
(一)创设开展“亲自然”教育的良好环境
环境是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改善当下的“亲自然”教育的困境,应当从为幼儿提供良好稳定的“亲自然”教育环境着手。首先,幼儿园应当加强对幼儿园区域内各个空间的利用,运用自然界原生态的素材为幼儿的成长发展创设“亲自然”的环境,让幼儿在与自然的紧密接触中形成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与能力。例如,幼儿园可以对阳光、空气等非物质景观加强利用,在教室与活动场所的设计上尽可能地运用自然光线,并保障空气流通,让幼儿仿佛时刻置身于自然环境之中;在植物景观的选择上,应当注重多元化,建立错落有致、充满层次感的绿化景点,也可在走廊上开辟如空中花槽等区域,从而整体提升自然植物在幼儿园环境中的渗透程度;在对植物进行选择时,应当注重其生态性、经济性与安全性,尽量选择与当地气候环境较为匹配的植物,便于后期的养护,在视觉上还应当符合幼儿的喜好,如色彩鲜艳的郁金香等。植物的安全性尤其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幼儿园应避免选择如夹竹桃这类的有毒植物,防止幼儿误食。其次,幼儿园应当注重对“亲自然”环保材料的运用,例如石头、树枝等自然原生态材料,能够为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提供充分的素材支持。教师运用这些素材进行教学,能够让幼儿体会到自然环境就在身边。幼儿园还应当重视对教室内自然角的开辟与布置,在自然角所陈设植物的选择上,应注重多样性、观赏性与可操作性,以让幼儿在与自然角进行接触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自然知识与经验,增强其创造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等多种能力。
(二)完善“亲自然”教育的课程设计
教师应当对“亲自然”教育的教学目标进行充分的认识与科学的设计,明确“亲自然”教育应当是以促进幼儿的多方面能力平衡发展为着力点,而非只是简单地丰富幼儿的自然科学知识与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应当力求调动幼儿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幼儿能够主动参与“亲自然”教育的全过程,并充分发挥其天赋与潜能。例如,语言课程的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到自然环境中学习,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自然素材的认识与表达能力,提升其观察力与想象力,让幼儿的语言表达更为丰富生动;劳动课程的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到自然环境中进行劳动,培养幼儿保护环境、尊重劳动人民、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科学课程的教师可以引领幼儿对自然环境、自然素材展开自主探究活动,可以安排幼儿收集种子并进行栽培,对种子生长的过程进行记录,丰富其自然知识,也可以安排幼儿饲养蚕宝宝,体会生物成长的过程,还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中的蚂蚁、蜗牛、兔子等小动物,让幼儿对自然有更加清晰的感受。
(三)丰富“亲自然”教育的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当对幼儿园中的游戏活动进行进一步的整合设计,引领幼儿在亲近自然的游戏活动中得到良好的身心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幼儿在幼儿园中开展户外涂鸦游戏,让幼儿对周边的自然环境、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并在涂鸦墙上绘制自己所看到的风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幼儿亲近自然的意识、审美能力与创作能力。教师也可以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进行一些林间游戏,如捉迷藏、小动物角色扮演等,让幼儿在充分的游戏体验中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与自然更加亲近、熟悉的感受。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如石头、竹筒、小水缸等常见的物品,让幼儿开动脑筋制作一件与大自然有关的器具。幼儿纷纷调动思维,制作了如桥、房屋、花圃等生动的事物,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对自然物品的认识,培养了对自然的亲近意识。总之,与自然环境、自然素材有关的游戏活动在内容上十分广泛,教师应当不断对自然界中可利用开展游戏的素材进行挖掘,并设计更符合幼儿兴趣爱好与认知发展规律的游戏,让“亲自然”教育得到更好的开展。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领域内可以被利用来进行“亲自然”教育的素材并不少见,教师应当提升对“亲自然”教育的充分认识,加强对这些自然素材的挖掘与设计,让“亲自然”教育真正融入幼儿园教育的方方面面,培养幼儿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意识,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