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蛋白S缺乏致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2021-12-03赖珊珊郭庆昕饶华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正骨医院检验科福建泉州362000

临床检验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遗传性双下肢游离

赖珊珊,郭庆昕,饶华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正骨医院检验科,福建泉州 362000)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管腔,从而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疾病,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VTE 是临床三大血栓性疾病之一,复发率和致死率极高,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对于降低VTE的病死率、改善预后尤为重要。VTE 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类,而抗凝蛋白缺乏是我国VTE发病的主要遗传性危险因素,其中以蛋白S 缺乏的发病率最高[1]。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患者发生DVT或PE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2~11 倍[2]。本文报道了1 例蛋白S 缺乏致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诊疗过程,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避免漏检,并根据本病的特点制定个体化抗凝方案,更有效地帮助患者提高预后,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4岁,于2019年12月31日就诊我院。患者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小腿、左足部肿胀、紧绷不适,就诊所在区医院,治疗后(具体诊疗不详)症状稍有好转,但左下肢仍肿胀明显。12 月6 日右小腿、右足部也相继出现肿胀,性质同前。入院查体:体温36.4 ℃,脉搏99次/分钟,呼吸20次/分钟,血压:121/82 mmHg(1 mmHg =0.133 Ka);双下肢膝关节以下肿胀(右侧明显),按之凹陷,皮肤紫暗、皮温不高,双足背动脉搏动无减弱。患者既往无血栓形成病史、也无特殊家族史,入院拟诊:“双下肢肿胀原因待查”。

2 诊疗经过

2.1 实验室检查 血尿粪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四项、风湿全套、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抗凝血酶等均无明显异常。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参考区间内<5 μg/mL)、D-二聚体(D-dimer)(cut-off 值<0.5 μg/mL FEU)在抗凝治疗期间的动态变化如图1。

2.2 影像学检查 双下肢深静脉多普勒超声示(如图2):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部分至完全)。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改变,但患者无胸闷、胸痛等不适,肺部平片未见明显异常。

2.3 诊断与治疗 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诊断成立。治疗上予七叶皂甙、迈之灵活血、消肿,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抗凝等对症支持治疗。

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外送蛋白C活性、游离型蛋白S活性、抗心磷脂抗体(ACA)、抗β2糖蛋白Ⅰ抗体检查,考虑到患者口服利伐沙班抗凝会导致狼疮抗凝物(LA)假阳性[3],故未检测LA。

外送结果显示游离蛋白S活性<16%(参考区间75.0%~130.0%),蛋白C活性137.7%(参考区间:70.0%~140.0%),ACA阴性,抗β2糖蛋白Ⅰ抗体阴性。

经规律抗凝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2020 年1月15日办理出院,并于3月6日复诊。复诊当日FDP 结果为0.78 μg/mL,D-dimer结果为0.16 μg/mL FEU;多普勒超声显示患者管腔逐渐再通,经评估后建议延长抗凝治疗。为验证首次检测游离型蛋白S 活性结果的可靠性,再次外送游离型蛋白S活性测定,检测结果仍低于16%。

3 讨论

蛋白S 是一种维生素K 依赖性的单链糖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在体内约60%蛋白S 与C4b 结合蛋白(C4BP)结合,其余以游离蛋白形式循环,只有游离型蛋白S具有辅因子活性。活化的蛋白C(APC)在蛋白S辅助下加速灭活FⅤa和FⅧa;蛋白S可通过直接抑制FⅨa-FⅧa-Ca2+-磷脂复合物和FⅩa-FⅤa-Ca2+-磷脂复合物的活性来发挥抗凝作用;蛋白S可作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辅因子,通过促进TFPI与FⅩa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FⅩa活性[4];此外,蛋白S还可以直接调节凝血因子,抑制FⅨa或者FⅨa与FⅧa形成的内源性因子Ⅹ酶复合体,从而调节凝血与抗凝的平衡[5]。

本例患者为男性青年,从事电商工作,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出现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根据《易栓症诊断中国专家共识》[6]建议存在发病年龄较轻(<50岁)、特发性VTE(无诱因VTE)等情况的人群接受遗传性易栓症筛查;由于抗凝蛋白缺乏是中国人群最常见的遗传性危险因素,故首选筛查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和抗凝血酶,患者2次检测游离蛋白S活性都低于16%。

蛋白S缺乏分为获得性和遗传性。获得性因素见于血栓急性期[7]游离型蛋白S 活性下降;血栓形成过程中抗凝蛋白消耗性降低[8];维生素K 缺乏、药物、严重肝病、DIC[9]等,但是获得性因素造成蛋白S 缺乏一般较为短暂且降低的幅度较遗传性缺陷小,该患者无上述获得性因素。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与位于3q11.2 的PROS1基因缺陷有关。到目前为止,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上更新的蛋白S基因突变共有444种,由于蛋白S基因结构复杂且存在高度同源性基因,蛋白S 缺乏症具有遗传学异质性[10-11],故不将基因筛查作为此病确诊的首选项目[12],目前蛋白S 缺乏致DVT 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蛋白S定量及功能检测[13]。血浆中游离蛋白S 活性水平受多种病理、生理影响,在单一时间点检测的游离蛋白S活性较低不应直接诊断为遗传性蛋白S缺陷[6],至少需要2次不同时间点降低的测定值才能诊断[14]。将基因检测结合表型诊断,则有助于判断患者遗传风险大小及制定个体化抗凝治疗方案,以预防血栓的发生和复发[10-11]。

本次抗凝蛋白活性检测采用凝固法,不同类型抗凝药物治疗会对检测产生不同影响,如口服华法林期间送检,会导致结果假性减低[15],建议在停用华法林2~4 周后再检测;肝素抗凝对检测没有干扰[16];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治疗浓度升高则会导致蛋白S 活性测定假性升高,从而掩盖蛋白S缺乏的真实状态[17],虽然本例患者住院及复诊期间均口服利伐沙班抗凝,但两次检测结果都低于参考区间下限。

对于蛋白S缺乏致深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主要进行抗凝治疗。由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此类疾病有较好疗效[18],有助于改善血栓状态,稳定抗凝蛋白水平[19],且在安全性方面(即出血风险)优于华法林[20],故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不劣于甚或优于肝素桥接华法林方案。一般情况下初发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建议抗凝治疗3~6 个月,但是对于无明显诱因首发静脉血栓栓塞的患者,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目前的指南建议延长抗凝时间[21]。本例患者经口服利伐沙班抗凝治疗3个月后,多普勒超声显示患者管腔逐渐再通,经评估风险获益比,建议延长抗凝治疗。

综上所述,对于无明显诱因、无家族史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年轻患者应考虑易栓症的可能,在排除其他获得性血栓形成因素后,应完善抗凝蛋白的相关检查。目前临床医生对于蛋白S缺乏症的认识存在不足,以期通过本例报道为临床诊断该疾病提供参考,避免漏诊,并根据本病的特点制定个体化抗凝方案,更有效地帮助患者提高预后,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猜你喜欢

遗传性双下肢游离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对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趾腓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股骨颈截骨时保留残端的长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6例X-连锁遗传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评估
莫须有、蜿蜒、夜游离
陶珊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