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基于机织产品设计实践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

2021-12-02王春霞宋孝浜贾高鹏陆振乾郭岭岭

纺织报告 2021年7期
关键词:机织双一流产品设计

季 萍,王春霞,宋孝浜,贾高鹏,陆振乾,刘 丽,郭岭岭

(盐城工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1)

“双一流”建设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双一流”建设面向的是学科建设; “双万计划”即教育部“双一流专业”计划,面向的是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专业建设是本科教学的基础,学科、专业及课程三者之间是通过课程关联的。“双一流”背景下,本科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受到经费紧缺和人才流失的冲击[1],“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近年来,纺织工程专业以“双一流”理念作为引导,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抓手,对纺织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机织产品设计实践课程群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需要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来更新知识,同时也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因此,需要对基于机织产品设计实践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进行探讨。

1 机织产品设计课程群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问题

1.1.1 教学内容需完善

机织产品设计实践课程群的教学目标有少部分重叠,课程之间对于内在知识的逻辑联系的探讨还不够深入,贯穿课程群的教学主线不明确,课程对能力培养的递进层次不清晰。

1.1.2 教学方法需要更新

机织产品设计实践课程群的教学模式基本是由教师提前编好指导手册,学生按照手册按部就班地操作,撰写报告时,常有固定模板。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有所欠缺,部分会因台套数的限制,导致现场演示效果不清晰。

1.1.3 师资水平有待提升

“双一流”建设带来了新一轮的人才大战,学校也加大了博士引进力度,建立了学历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但教师缺乏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师资结构不能适应实践课程群教学的要求。

1.1.4 教材建设需要加快

在实验课程群教学中,目前均以实验指导书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采用实验教材的为数不多,指导书的内容与教学内容同样存在重叠或无连贯衔接等问题,所以需要加快教材建设。

1.2 教学团队的问题

1.2.1 产业能力需提高

在“双一流”背景下,能否满足产业需求是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团队大部分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产业背景,不能很好地适应纺织产业升级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1.2.2 教学水平需提高

教学团队的教学仍以传统的面授为主,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系统内课程资源以及打造优质教学资源的能力等均有待加强。

1.2.3 工程素养需提高

年轻教师的科研压力较重,精力主要放在写论文、专利、基金等,缺乏到企业锻炼的机会和相应的工程素养,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1.2.4 合作能力需提高

教师平时“不坐班”,彼此联系较少,关于教学的沟通就更少。虽然现在有网络交流平台,但是教师想要分享和表达的途径也不是很畅通。

2 基于机织产品设计实践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途径

将机织产品设计任务分成几个子任务:来样分析→组织设计→规格设计→工艺设计→质量评定,根据每个子任务需要的能力对标到相应的实验课程和实训课程,将实践教学环节打造成机织实践课程群,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工艺设计能力的培养,如图1所示。在这个体系中,理顺课程群的教学主线,厘清课程间的逻辑联系,制定课程大纲,设置课程内容,由在课程群的教学活动中承担各门课程教学的教师组成团队进行教学研究。基于机织产品设计实践教学群的教学团队,要为课程群中的每门课程制定创新教学改革方案,构建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方法研讨,加强团队成员及老、中、青教师的传、帮、带,提高每位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工程能力,合力进行教材建设,加大教学研讨力度,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2]。

2.1 以提高教学团队的产业能力为导向,优化课程群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聚焦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相关领域、“一带一路”等国家倡议,能否满足产业需求是评价课程群教学内容优化效果的重要依据。所以,教学团队要加强产教融合,充分了解纺织产业对纺织类人才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机织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以构建机织课程群为契机,促进教师团队的建设。教师团队中各课程教师互通有无,不断拓宽专业知识的广度,有利于厘清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及在课程群的作用。同时,课程交叉知识点也能凝练出来,调整合并、详细分工,完善各课程实验的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打造实践教学的“金课”。

2.2 以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为目标,改革课程群教学方式

在“互联网+”的宏观社会发展格局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受到极大的挑战,现在的学生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成长的。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必须掌握好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老教师。在教学团队中,老、中、青教师各有特长,青年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较强,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教师之间要取长补短,力求创新教学思路,以学生兴趣、需求为切入点,在课程群中引入虚拟软件进行网络教学,打造精品实践课程群。

2.3 以提高教学团队的工程素养为宗旨,提高课程群的师资水平

在“双一流”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增加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否具有工程素养是高校教师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课程群建设离不开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学团队,教师的知识面要广、见识要多,不仅要有雄厚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技能。因此,应鼓励教师到高校、企业和设计院等部门进行交流和培训,有条件的话还要聘请设计院的技术人员和企业工程师到学校讲学授课。近年来,不少高校指派教师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开展横向合作项目、合作新产品设计、合带毕业设计等,提高教师群的整体工程素养和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

2.4 以强化教学团队的校企合作为依托,促进课程群教材建设

要坚持校企合作,助推纺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在校企合作产品设计、校企毕业设计团队建设等活动中,打造校企合作教学团队,为机织产品设计实践课程群的教材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以《机织产品设计》教材建设为例,以机织产品设计为目标,将机织产品设计的任务分解,以任务为驱动,以工艺单设计的阶段性工作为内容[3],编写教材目录。让机织实践课程群教学团队分工合作,邀请企业专家审稿,由企业提供真实的工艺单,以真实的设计资料作支撑。这个模式已经在机织课程群建设中推广,以期促进课程群教材的建设。机织课程群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的改革,同时,打造课程群教学团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机织双一流产品设计
智能产品设计
《冷·暖》
《教堂之夜》
冬季保暖户外运动服机织面料的开发与生产实践
考虑界面层影响的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单胞模型研究
baby请睡个好觉——《机织婴幼儿床上用品》国家标准于2017年12月1日实施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LESS IS MORE:极简主义的产品设计
联锁型水工砖和机织模袋混凝土在城市防洪中的联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