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苗族刺绣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2021-12-02徐劼
徐 劼
(琼台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也将很多传统的手工艺术变成产业化的商品,使得许多传统手工艺面临消亡。苗族是我国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民族,拥有多种手工艺,但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浪潮中,多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一个难题,刺绣就是其中之一。很多苗族年轻人日常不再穿着本民族的服饰,对本民族服饰的制作流程概念模糊,对刺绣这一重要的手工艺也一无所知,最终使其被机器生产的产品替代,导致纯手工制作的苗绣逐渐失去了在苗族服饰艺术中的地位。海南苗族虽然远离黔湘桂三省的苗族聚居地,但是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甚至情况更加不容乐观。
1 海南苗族的来源
苗族并不是海南土生土长的民族,关于海南苗族的来源,一直以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明代,有从广西征调来的士兵落籍在海南,在史志中被称为“苗黎”。清光绪《崖州志》记载:“又有一种曰苗黎,凡数百家。常迁徙于东西黎境……时出城市贸易,从无滋事。盖前明时,剿平罗活、抱由二峒,建乐定营,调广西苗兵防守,号药弩手,后营汛废,子孙散外山谷,仍以苗名,至今犹善用药弩。”《琼州府志》《感恩县志》等文献中也有类似记载。第二种说法是在海南苗族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中记载,海南苗族人民是从广西坐船过海而来的,由于生活富庶,统治者就进村抢劫,并要将苗人赶尽杀绝,苗人只得舍弃家园,逃往琼中地区的大山密林中生活。
这两种说法都提到海南苗族是从广西而来并落籍海南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广西瑶族人民能够与海南苗族人民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有学者曾作出这样的判断,海南苗族其实源于瑶族,尤其是语言、服饰和生活习俗等,与广西的山子瑶、云南的蓝靛瑶相似度极高,而山子瑶和蓝靛瑶曾经被笼统地称为苗,所以在海南落籍的均被称为苗族。
了解了海南苗族的来源后,就可以清楚为什么海南的苗族艺术与黔湘桂三省的苗族艺术有着多处不同,并且带有非常鲜明的地域性特色。但是,相对于海南本地土生土长的黎族来说,海南苗族仍然属于外来民族,文化底蕴远没有海南本土的黎族那么深厚;且海南苗族人民深居五指山、黎母岭、雅加大岭等深山地带,所以一直以来都被世人忽视,长此以往,海南苗族人民将逐渐忽视民族文化的传承。
2 海南苗族刺绣艺术的特色
刺绣是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的传统技艺,海南苗族的刺绣艺术具有非常显著的地方特色。由于海南苗族主要源于广西瑶族,又带有一定的瑶族特色;又因长期与海南黎族人民生活在一起,受到了黎族文化的影响。所以,海南苗族刺绣与黔湘桂等地的苗绣有着较多不同。
海南苗族刺绣主要以黑色棉布为底,图案以大红、白色、黄色和蓝色为主,色彩鲜艳亮丽,对比强烈醒目。图案要求构图平衡对称、张弛有度以及疏密结合。大的花纹图案会占据一定的比例,由于受海南黎族文化的影响,较大的图案具有粗犷大方的特点。海南苗族刺绣的图案素材基本源于日常生活,主要为热带花鸟、热带植物,传统的历史传说和图腾图案等相对较少,通常会在领口、袖口、头巾和帽子上绣“卍”字和“十”字等几何图纹和变形的动植物纹样。海南苗族刺绣在图案造型上还会进行大胆的取舍和重新组合,而且常常采用以点代面、以少胜多的方式布局图案,体现了海南苗族人民对现实生活的认知以及自身朴素直率的审美习惯。
与其他民族艺术一样,海南苗族刺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孕育发展,体现了海南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海南苗族刺绣在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符号特色和语言形式。
3 海南苗族刺绣的现状与问题
3.1 刺绣传承人的缺失
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很多工作可以使用机器来完成,而且生产效率非常高,不但解放了人的双手,还极大地降低了成本。但是,这样的情况出现在传统手工艺中,反而使很多优秀的传统技艺面临失传。海南苗族刺绣与其他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年轻人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城市,为家庭、为自己的生存发展而奔波,导致很多年轻人对本民族的传统技艺一无所知,不会致力于学习刺绣技艺。在苗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中,也仅有个别中小学在第二课堂中开设苗绣课程,而且只有一周两节课90 min的教学时间,并不足以将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并且这些学生也不是在上学期间一直学,只是在某个学期或某个年级学习,不会专门接受传承教育。同时,学生家长也并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将刺绣当作主业。所以,海南苗族会刺绣的年轻人凤毛麟角,对刺绣的各种复杂技巧并不熟练,只是知道理论,实践性非常弱。现在,海南苗族的村落受周边黎族和汉族的影响比较大,中青年的苗族人平时也不会穿苗绣的传统服饰,只是在重大的传统节日才会穿出来,并且多数是由机器制作的,纯手工制作的非常少。所以,很多精湛的技巧随着苗族老人的相继去世而失传。海南苗族人口本就不多,会苗绣的更少,传承人的缺失已成为海南苗族刺绣技艺发展的最大障碍。
3.2 刺绣市场的缺失
随着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推进,海南的经济文化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都市的快节奏使得人们已经习惯了“快时尚”,机器化生产导致使用刺绣制作服饰的周期缩短。在物美价廉的情况下,人们会更多地选择“快时尚”,舍弃制作周期长、成本高的传统手工刺绣产品,而传统手工制作的图形、图案也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虽然人们都知道纯手工刺绣加持的服饰质量好、文化品位高,但每件七八千甚至上万元的价格,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对于以旅游产业为主要经济产业的海南来说,海南苗绣在物美价廉的伴手礼市场发展较好,但仅限于机器生产的苗绣。纯手工制作的苗绣依旧有价无市,高昂的定价以及老旧的形式使其生存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市场,进而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
3.3 创新发展的缺失
海南苗族聚居区是海南省内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地区,年长的苗绣手工艺传承人难以接受新的事物,年轻的传承人经验不足且实践水平低,只能学习传统技艺,无法创新图案。此外,因制作材料较为特殊、制作周期长、不适合日常穿着以及日常保存需要一定的条件等,海南苗绣的创新性严重不足,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
4 对海南苗族刺绣艺术传承发展的思考
随着海南自贸区(港)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逐渐深入,人们对文化发展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社会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民族文化自信越来越重视。苗族作为海南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为海南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苗族刺绣技艺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加重视对其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因为海南苗族人口非常少,只有8万多人,且会苗绣的手工艺者更是少之又少,海南苗绣传统技艺已经面临消亡。
4.1 加大海南苗绣传承人的培养力度
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首先,需要大力宣传海南苗绣,参照海南黎锦的宣传方式,让海南苗族人民认识到本民族传统技艺的重要性,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其次,在苗族地区的学校中,普及传统手工艺的美术教育,开展贯穿中小学各个学段的苗绣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苗绣的熏陶。最后,发挥群众文化馆的公益服务作用,将苗绣传承人召集起来,向苗族人民普及并教授苗绣技艺,使学习苗绣成为一种时尚。只有人人参与进来,才能从中选拔出富有创新性的苗绣传承人。
4.2 加强海南苗绣传统技艺的研究与记录
随着传统技艺传承人日渐老去,记录传统技艺迫在眉睫。国务院办公厅早在2005年就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所以,要运用现代化、数字化技术,对海南苗族刺绣传统技艺进行收集、整理,并建立数据库,包括图片、影像以及各种形式的动态呈现。这样,即便老艺人无法示范和讲解,也可以提供相关技艺的内容,使传统技艺能够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4.3 推动海南苗绣创新性发展,努力适应市场需要
海南是旅游大省,特别是在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政策出台后,海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加迅速。海南苗族刺绣作为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之一,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海南苗绣的传承人们、工匠们转变思维,认真研究市场,在传统的基础上,对制作技法、装饰图案、装饰色彩、装饰手法以及原材料等方面进行创新,在保证纯手工制作、提高产量的同时,降低成本,探寻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伴手礼市场,形成高档定制、中低档手工量产不同层次,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努力将失去的市场重新争取回来,构建更好的发展平台。
5 结语
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取得巨大发展的今天,一定要切实保护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重视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努力推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手工艺的创新与发展,使其与时代发展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