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刺绣的传承与发展
2021-12-02梁钰佳
梁钰佳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0)
1 西秦刺绣的文化传承
从现存的资料记载中可以发现,西秦刺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从出土文物中发现,在当时已经出现辫子股这种针法了。虽然我国近代社会经历了很长一段动荡不安的时期,但是由于陕西地处我国内陆,相对来说比较闭塞,得以免受战争的侵害,进而西秦刺绣这项传统民间艺术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地域性刺绣文化之一,西秦刺绣是我国黄土高坡上汉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创造,色彩鲜艳、视觉冲击力极强且变化丰富,体现了当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西秦刺绣并没有完整的师法传承,而是以家庭邻里为纽带口口相传,绣品上的针法、纹样、配色等也都没有文字定式。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宝鸡地区,对于当地的女孩来说,做针线活似乎是她们与生俱来的技能,在7~8岁时,就可以为自己缝制一些简单的玩具。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法也愈发成熟,等到临近出嫁,已经可以为自己做嫁衣、绣嫁妆等。女孩们的嫁妆大多包含了绣花鞋、绣花枕、肚兜等,图案样式多是鸳鸯戏莲、石榴等,这些纹样不仅蕴含着她们对于婚后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对于新生命的期盼。在婚后,孩子还未出生时,妇女们便开始为孩子准备虎头枕、虎头帽、虎头鞋等一系列婴幼儿用品。这些以老虎形象为主题的儿童服饰或用品,代表了她们希望新生儿像老虎一样健康强壮的期望。
乡土文化的主调就是质朴,西秦刺绣作为乡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感染观者的就是其中最古朴、最本质的特点[1]。
2 西秦刺绣独特的艺术魅力
宝鸡地区不仅是西秦刺绣的发源地,还是我国 “青铜器之乡”。所以,在刺绣品上总能看到青铜器的影子,例如相似的纹样或者造型严谨匀称等。再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习俗,西秦刺绣在色彩、图案纹样、造型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1 色彩的魅力
纵观人类的发展进程不难发现,色彩可以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色彩中的明暗对比、冷暖对比都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西秦刺绣主要采用高饱和、对比强烈的色彩,给观者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在西秦刺绣中,用色手法大致分为两种。
2.1.1 高纯度的强烈对比
陕西整体的文化氛围是热烈而又豪迈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民俗传统。这种文化延伸到西秦刺绣领域,多表现为刺绣制品的用色十分大胆,通常会使用对比色与互补色进行搭配。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人们最容易获得的高纯度色彩就是红与绿,很少有间色的产生,那么红与绿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高饱和颜色。所以,至今民间艺人还会强调“红离了绿不显”这种观点。此外,配色方案大多源于生活中的景物,如黄土地、红石榴、绿荷叶等,在绣品中也不加修饰地再现出来。在年节以及喜事上,陕西人民尤爱使用大面积的红色,几乎每件绣品上都有红色,而且当地很流行“红白喜事”这种说法,人们认为丧事也算是喜事,所以在缝制寿衣、寿鞋时,里料也会选用大红色。
2.1.2 传统的吉祥色彩与五色相结合
在我国民间艺术作品中,绝大部分作品都包含了对平安、幸福生活的期盼,人们大多会使用一些吉祥色彩,而且人类从未停止探索万事万物的规律。“五行”就是我国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我国最古老且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不仅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巫术等领域,还深刻影响了各种民间艺术。
西秦刺绣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受到了五行五色观念的影响,人们将五行视作万物构成的本源。五行对应的五色是青、赤、黄、白、黑,这几种颜色也构成了色彩的本源[2]。很多西秦刺绣工艺制品都将五色结合起来使用,如小孩子肚兜上的五毒纹样就使用了五色。西秦刺绣的配色风格浓烈大胆,非常符合陕西人豪放、不拘小节、耿直的个性。
2.2 图案纹饰的魅力
西秦刺绣在图案设计上,是创作者根据客观事物的形象加以个人的主观感受进行创作的,具有很高的自由度。但求神似不求形似,主要采用意象的表达方式,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种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在对西秦刺绣的实地考察过程中发现,这种手法在挂件的表现上极为突出。如福禄寿禧的挂件,“蝠”取谐音“福”、“鹿”取谐音“禄”、鸳鸯象征喜、桃子仙鹤象征长寿、石榴象征“榴开百子”、莲花象征“连年有余”,将其结合在一起就是“福禄寿禧”,也有“三星高照”的说法。其中动物形象的表达,都是抽象且高度概括的,给人一种“似像非像”的感觉。动物们的形象简练但又具有流畅的形态感,如仙鹤只着重描绘了羽毛的形态,红色的眼球是点睛之笔;而石榴则是抓住了普遍的形态,只着重刺绣石榴顶部的纹理,使用大面积的红色与绿色的叶片进行对比。
西秦刺绣作为汉族历史上最悠久的民间刺绣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刺绣制品上的图案纹样也极为丰富,除了常见的花鸟鱼虫、四时瓜果之外,还将民间典故、戏曲人物等运用于绣品上,还有一种常见的辟邪题材—八卦图。这些纹饰图案不仅起到了装点外观的作用,还有特殊的文化内涵。正是这种图案的多样性,使得表现形式变成了组合形式与单独表现相结合的多种表现形式,在手法上也会采用平面刺绣与立体刺绣相结合的手法。
2.3 造型的魅力
软雕塑就是利用各种纤维铁丝等制成的雕塑制品,是西秦刺绣中一个重要的类别,如现在看到的许多西秦刺绣中的摆件和挂件,都属于软雕塑这一种类。西秦刺绣中的软雕塑作品,造型夸张且丰富,是其他地区不能比肩的。其造型匀称、规整、严谨,在形体细节处理上也是张弛有度的,不全是过分的夸张,也有对称性的处理。陕西是仰韶文化的中心,红陶器是仰韶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物品,器皿的造型具有匀称严谨的特点。结合当今西秦刺绣中软雕塑的造型来分析,发现其与仰韶文化在此地的积淀有较大联系。
3 西秦刺绣的现状与发展
近年来,当地政府越来越意识到保护传统民俗艺术的重要性,所以,在陕西省各大旅游景点都能看到贩卖西秦刺绣工艺品。但是,随着人们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审美能力不断提升,发现这些工艺品没有创新,缺乏时尚感,导致销量不高,带来的经济收益也不高。因此,西秦刺绣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3]。
3.1 产品缺乏创新
西秦刺绣在陕西关中的民间分布极为广泛,前文提到,其主要的传承源于女性长辈的口口相传,并非通过师徒传承。所以,大多数的设计与生产者都是民间手工艺人,而且他们自身的文化程度也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审美创新能力。由于这些手工艺人长期生活在当地,眼界多局限于当地的生活习俗与审美,在配色、造型等方面,依旧沿用20世纪的方案。虽然当地政府也积极对西秦刺绣进行了保护,并评选出很多非遗传承人,但从调查可以发现,每个传承人的作品都大同小异,虽然色彩的冲击力与作品的装饰性都很强,但是缺乏艺术创新,缺乏时尚性。
传统西秦刺绣的图案纹样多以吉祥图案、戏曲人物等为题材,造型简洁生动,这些刺绣工艺品出现在关中地区人们经历的所有重大事件中:婚丧嫁娶、祭祀、庆典等。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接触到越来越多不同的文化,并且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审美愈发多元化。对于现代人来说,西秦刺绣制品显然不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一方面时尚度不够,另一方面实用性也不强。因此,本土产品如果想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就必须创新。设计创新并不是一味地将发达国家的设计拿来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当地的生活实际。例如西秦刺绣让人惊叹的就是极富冲击力的配色,如何将这种配色应用于现代设计中,才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创新设计,才能使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3.2 对于西秦刺绣发展的思考
西秦刺绣目前无论是在造型、材料还是在配色方面都处于一个相对停滞的阶段,作品不能体现当下的时代特色。如果想要作出改变,就需要大胆地创新,可以从图案纹样、材料、配色等方面着手。例如从选材的方面来看,可以在保留原有题材的基础上对单个纹样进行再设计,运用打破、重组等设计手法,将原有的具象纹样加以变形创作。在西秦刺绣中经常能见到老虎纹样,新的设计可以不展现整个老虎造型,而是将虎头、花纹等应用于制品上。在配色方面,高饱和度的对比色运用的是西秦刺绣极具代表性的一点,可以在保留这一特点的基础上缩小运用面积,在小的细节上进行点缀。另外在面料方面,传统的西秦刺绣主要使用以棉布为基础的材料,现在可以使用PVC等新型面料进行创作。在家居、家纺领域,可以将西秦刺绣中的图案纹样应用于床上用品或家用布艺制品上,比如桌布、窗帘等。
除此之外,不能一味地排斥机械,必须承认的是,机械确实有许多手工不能媲美的优点,速度更快、成本更低,更适合现今的市场。同时,数码印花、电脑刺绣等技术不仅可以改变现有产能的局限,还可以创作出更多有趣的作品。这些批量的大规模生产,会降低商品的单价,有利于西秦刺绣制品的市场销售。
4 结语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此情况下,人们仍然愿意关注传统的民间艺术,主要是被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所吸引。西秦刺绣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目前的关注点应该是如何在不损害其原有艺术魅力的基础上寻求创新与变革,使其变得质朴又时尚,拥有长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