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势而为:中小学班主任建班育人的价值初心及实践铺陈

2021-12-02

江苏教育 2021年67期
关键词:场域班集体人格

张 烨

学生作为生命个体,通过经历教育活动而成长为具有个性特质和符合社会需要的人。班级、班集体作为学校的基本组织单位,在促进学生社会性和个体性发展过程中起着桥梁纽带的重要作用。班主任作为班集体建设人格化的实施者,应以关心下一代成长为职业指向,在师生相互尊重、智慧共享、真情互动中为班级集体人格和个体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养成注入活力,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也就是说,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应通过有效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全面审视群体的存在问题、合理规划班级的目标愿景、积极整合育人的多维资源、系统开展合规合情的各类活动,以此来培植和开启学生的道德品性,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班主任在推进现代班集体建设时,唯有围绕德育工作基本逻辑、时代发展基本趋势、学生成长基本规律,才能顺势而为,提升建班育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如果说学生的生长是一种顺势,那么,教育则是顺势而为。顺什么势?一是党和国家所提出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策形势,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设计课程,开展活动,实现铸魂育人、以文化人的价值旨归;二是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存在的学生生长态势,班主任只有尊重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从知识发生发展规律,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之势、生命之势,成长之势、蓬勃之势,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才能达成培养人、发展人的根本目的。

一、链接生活的理念回馈:班主任建班育人的价值初心

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教育,往往从共性的道德教育目标要求出发,向学生提出统一的道德要求,通过说教、活动让学生接受道德要求。由于这种德育方式和思维过程忽视了道德主体内在的动力,难以形成内在的价值认同和实践自觉。现代德育理论认为,每位学生都具备德性的种子和自我生长的力量。德育过程首先要从发现和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品质出发,尊重和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力量,让学生在已有道德经验和积极品质基础上建构道德,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道德自尊感和成长感,形成主动建构“更好自我”的内在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内在生长的积极力量,既是班主任建班育人的出发点,也是贯穿建班育人过程的一条主线。

1.关联实境的德性感悟:指向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

人的德性主要不是通过理性说教或人为的教育活动获得的,而是通过参与真实的生活,获得积极的德性体验过程形成的。班主任建班育人,首先应将学校、班级日常生活过程作为德育的主要途径,注重通过具体真实的事件、情境、交往、关系氛围、问题解决、角色任务等因素影响学生的道德和行为。其次,班主任建班育人要通过积极的道德体验,唤醒学生内在的德性与积极力量,引导学生在群属生活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履行相应的岗位职责,为班级同学服务,同时,帮助学生在履职尽责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肯定自身价值,感受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进一步增强为大众服务的价值认同和能力自信,从而获得德性的美好体验。另外,班主任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班集体建设理念,在真实的班集体生活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为核心,从命运共同体建设和研究的高度出发,回归学生共同生活的原点,转变班集体运行的思维模式,强化实践逻辑,改变管理模式,理顺集体与个体的关系,找准班集体建设的问题支点,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方式变革,以此来推动班集体建设的转型发展。

2.关涉人格的品质描摹:面向学生身处的群属生活。

人格是一个人行为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在集体生活中所呈现出的稳定心理倾向,其反映的是个体的集体适应性和角色成熟度。积极心理学认为,具有积极人格品质的人是幸福的。该理论认为:积极人格品质包括基本的美德(如爱、责任、尊重、自信、友善、坚持、有追求),积极的情绪心态和积极的心智模式。而学生个体的积极人格品质与集体的人格特征是相互影响的。首先,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班主任工作不应只注重培养学生道德行为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积极阳光的个性品质,帮助他们形成自我向上的生长力量和适应生活的心智模式。学生个体的积极人格品质是在社会生活特别是群体中形成的,因此,群体的积极人格品质是影响学生个体积极人格的关键性因素。其次,班主任所面对的青少年学生是正处在成长中的个体,他们不仅需要习得适应群属生活的基本道德规范,更需要在不断完善心智模式的前提下,学会积极和有道德地处理自己面临的复杂的生活问题。另外,价值观是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核心因素。因此,班主任建班育人的终极目标必然要呼应“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参与班级活动中,努力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的政治站位、高尚的道德品质、合规的法治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成长为“有理性、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3.关注自我的形象感染:走向师生融通的在场生活。

班主任建班育人的对象和主体不仅包括学校、班级情境中的学生个体和群体,也包括以教育者身份出现的班主任。班主任的主体作用不仅表现在教育行为的落实过程中,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一种彼此在场的师生生活中。班主任的人格、情绪心态、处事方式、教育语言等都是建班育人的重要因素。因此,达成建班育人的实效,班主任内心的转变是关键,只有教育者拥有积极的情绪心态,不断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真诚地学会同理移情,学会与学生心灵沟通,学会从积极的视角看待教育、看待学生、看待生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建班育人的实施者和见证者。同时,班主任在建班育人过程中还要努力提升自我的道德感染力,教师的工作无时无刻不通过自己的道德言行、道德榜样等道德影响力来感染学生,有些感染会对学生产生终生影响,而教师道德感染力的历练最关键的就是对自己道德人格的塑造与不断完善。学生认同班主任的道德人格则是内化班主任教育要求的前提,内化的关键是学生形成对班主任榜样人格的坚定信念。坚定的信念不仅需要以理服人,更需要以情动人。笔者认为,班主任需要在实践中培养一种适度、和谐、温润、圆融的道德智慧,帮助学生主动地、深入地认识作为道德榜样存在的班主任之时,也能对班主任的所作所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汲取班主任行为中所蕴含的精神品质,进而将班主任的精神力量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质,将班主任的模范作用内化为自身行动,最终自主构建符合榜样标准的行为。因此,班主任建班育人的过程也是其自身不断完善、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二、共同生长的关系触发:班主任建班育人的实践铺陈

班主任建班育人的核心指向是要努力通过搭建班级学生多元互动的人际交往平台,落实丰富多彩的学生自主活动,塑造班级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充分发展的现实场景和实践机会,帮助全体学生在落实班级教育的各项活动时,既能形成自我管理、群属服务、组织协调、反思告诫等关键能力,又能在彼此关怀中互相促进,不断提升个体的理智视界、情感境界和审美眼界,形成一个具有活力、富有情感、拥有理性的道德共同体。身处其中,师生能以“教学相长”为理念,彼此将对方视为一起需要努力进步、不断感化的道德主体和教育对象,通过协同开发具有班级属性的特色育人资源,来达成班级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和谐共生。在有意义的生活为指向的、有意思的道德学习生活范式中,经营一个个体主动分享经验、群体主动悦纳关怀的生命道德场,师生间能以班级主体存在而拥有的权利和义务为基础,触发彼此“心中有你”的道德认同感与情境归属感,帮助师生在实践持续自主的道德生活和获取不断扩展的道德经验的同时,也为班级每个个体道德生命的拔节孕穗赋予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

1.场域育人:班级充满我们的味道。

场域是当代法国思想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概念。皮埃尔·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具体说,场域就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这个特定社会空间所影响。同时场域也并非单指空间所处的物理环境,也包括所处空间内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诸多因素。”[1]正因为人的每个行动都会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影响,所以学生的素养养成同样也会受到其所在班级场域的影响。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活动、交往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阵地。积极班级场域的构建,既能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和完善学生人格的作用,又能“润物细无声”地涵养学生的道德律令与行为修养。班主任在建班育人过程中,首先要让班级场域培养学生的美感。一个优质的班级场域环境应该蕴含美的元素,应该体现培植学生正能量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图案的选择、颜色的使用,还是作品的摆放都应力求个性化、明快化、正向化。其次,要让班级场域能拓展学生的视野。班主任应将班级场域的建设和班级日常教学、班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既有体现统一要求的结构化区角环境设置,又有根据班级建设的需要自行设计的个性化内容。最后,班主任要努力让班级场域建设贴近学生心灵、贴近学生需求、贴近时代特征,主动走进学生的生活,在与学生共商、共建的过程中,让班级场域成为学生自我展示、大胆表达的舞台。

2.关系梳理:我们是美好的一家。

班集体是由四五十位学生及其背后支撑的家长、任课教师组成的彼此关联、彼此关涉的人际关系复合体,其运作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决定着身处其中的学生的发展水平。笔者认为,培养具有和谐属性的学生个体唯有以经营实施和谐的教育工作为基础,而具有和谐特质的教育工作在实践中具体体现为以共生、融通、理解为内涵的和谐教育关系的构筑。为了达成上述要求,班主任唯有肩负爱和责任,从关爱学生、关照家庭、关联教师入手,着力建设沟通顺畅、心灵呼应的班级师生、生生、家校关系,才能推动建班育人取得实效。在具体实施时,班主任一方面要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从改革教与学的关系入手,努力遵循师生关系民主和平等的原则,把“尊重学生的人格”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底色,自觉规范教育教学行为,运用积极赏识帮助学生消解“习得性无助”感。同时,班主任应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按照班级主体责任要求,落实每位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让他们在经历班级管理的具体事权中,确认每位参与者的成就和尊严,从而有效获得安全感、存在感和幸福感。

3.愿景构筑:我们一起努力向前。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运作标准和规范要求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班集体不是自然形成的,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一个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2],这其实也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并帮助他们完成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进程。而要形成这样一个具有和谐特质,并且处在不断成长进步中的社会心理共同体,怎样才能涵养它的航行方向、集聚它的前进动力和标定它的发展轨迹呢?这就像在黑夜中摸索前行的人们一样需要亮光来引领,班集体的持续前行也必须要有一个“启程导向”的共同发展愿景来标注。这个关涉到班级生活圈及内在每位个体未来前途的愿景,肯定不能由班主任自己操刀或耳提面命几位班委干部单向度制定,它应该是凝聚着班主任带班主张、师生集体意愿、班级集体人格而形成的智慧结晶。正因为是班级群属特征的写照,所以班级愿景应该在师生、生生,甚至是家校的沟通中,经过每位利益个体的争论、探讨、商榷而成,同时也会伴随师生道德理性的成熟而逐步完善,它不是冰冷理性、机械单调的,而是充满感性,充满暖意,在实践中温暖可感的。

4.活动演绎:沉淀我们的美妙记忆。

作为班级共同体,应该有共同的活动、共同的体验、共同的回忆、共同的印记。活动是班主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宗旨的重要途径和可靠载体,班级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决定了班主任建班育人的意义和价值,活动的丰富性、整合性也决定了班主任教育工作的效度和信度,为此,班主任应有效按照五育并举的发展要求,切实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学生的成长规律,拓展想象、集思广益,广泛开展适合学生发展的具有时代特点的各类德育活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在有意思、有意义的思政教育中促成学生道德理性、政治判断和家国认同等素养的培植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推进班级文化建设,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活动中帮助学生伴随着班级成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能给班级共同体的发展增添动力源,为集体建设烙上育人的深刻印记和独特履历。

总之,作为培养人、成就人的班集体建设工作,它所落脚的重心应该是学生素质和谐全面的发展,但学生素质的养成需要时间来印证,作为德育工作者的班主任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坚持教育方针,不断找准方向,调整认识,完善方法,才能帮助学生“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长志气、强骨气、厚底气,使之成为通向伟大梦想前行路上的能量源、动力源。”[3]

猜你喜欢

场域班集体人格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场域视野下的射艺场建筑文化探析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人心齐,泰山移
中等职业学校班集体建设的策略研究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温暖的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