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化户外运动的实践探究
2021-12-02文闫环
文 闫 环
学前儿童的健康关系到国家的未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指出:“学前阶段运动能力对终身运动能力与健康最关键,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本文从创设环境、投放材料、给予支持三个方面,进行混龄化户外运动探究,旨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一、创设有准备的环境,满足儿童自主运动的身心需求
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曾说:“教育对儿童的巨大影响,是以环境作为工具,让儿童受到环境的浸染,从环境中获得一切,并将其化为己有。”
一个精心创设的环境,能为儿童提供一系列的挑战,让环境激发儿童自主运动。
(一)创设整洁有序、激发挑战的运动环境
混龄化户外运动中,每名儿童都有机会决定自主选择玩伴、选择运动材料、自主设计运动场景、自主尝试探究等。
如何让混龄儿童熟悉区域材料位置、萌发运动兴趣,值得教师关注。
标记满足各年龄段需求。要满足各年龄段儿童需求,混龄化户外运动中三处标记不可或缺。
第一处为全园区域分布图。要选择醒目且高度适宜的位置,每一处区域要有标志性场地或运动材料的缩小实景图,便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找到运动区域。
第二处为班级区域分布图。缩小版班级区域分布图便于不同年龄段儿童做户外运动计划,小、中班可以在缩小图直接做标记,大班可以自主规划同伴与运动材料。
第三处为各运动区域标记。包含运动区标记、材料收放标记、数量提醒、游戏规则、安全提醒、场地范围、等待区、休息区等标记。
标记可以是实物、点卡、数字、箭头、颜色不同的线等,根据儿童能力的发展差异方便儿童有序收放材料,安全自主游戏。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变得更积极,他们能深切感受自身力量,从而获得自我认可的成功体验。
收纳空间充足便利。户外游戏专家尼尔森指出:“缺少足够的储存区域是户外游戏场地设计上的最大不足,这使儿童与教师在户外非常不方便。”
因此,教师可以在场地四周分别设有收放点,这样在收放器械时就不会拥挤在一个区域,从而缩短时间,减少等待。另外,多增加可移动的储存架。
例如,可移动的球车可以存放各种球类;可移动防雨柜可以存放各种移动类运动材料;可移动收纳箱可以存放一些辅助工具与小型材料等。
改造园内现有资源。幼儿园的活动空间相对固定,缺乏新鲜感,教师应该反复探索,尽可能帮助儿童获得更多自由游戏和运动的机会。
例如,借助易翻滚的土坡增加平衡四轮车、有斜面的草地供儿童翻滚,在地面放窄条或者窄道、把枯木放倒做各种平衡活动等。
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狭长的走廊、石子路、小桥、树林等,结合主题投放辅助材料开展走跑活动;借助轮胎、爬梯、大型滑梯,进行创意拼接,锻炼钻爬等能力;借助原有的自然条件改造增设秋千、摇椅、吊桥、旋转木马、隧道、迷宫等,满足儿童“小危险的尝试”,获得晕眩性体验等。
(二)提供支持的情感环境与空间保障
营造平等合理的情感环境。儿童与教师间、与同伴间的关系决定了户外运动的氛围,平等融洽的教育氛围能让儿童感到安全。
例如,对刚进入运动区域的儿童,教师可以用拥抱、击掌、贴画等各种亲昵动作营造爱的环境。教师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儿童产生自我竞争的自由活动上,尽量回避能够直接看到失败方和胜利方的游戏,允许儿童发生矛盾。
只有高质量的关系与教育引导,才能让混龄中的儿童树立自信,获得成功。
整合一日活动,提供充足时间。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学前阶段,运动刺激的数量远比质量更重要。场地较小的幼儿园可以开展错峰混龄的方式,满足儿童运动空间的需求。
教师要合理安排户外游戏与户外运动时间,保障儿童的每日户外运动不少于一小时的标准要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体力活动,锻炼儿童的运动能力,如家庭劳作类(家务、园艺等)、交通出行类(步行、骑车等)、工作任务类(值日、收放等)活动。
二、投放适宜的材料,支持各年龄段儿童的发展
教师要借助《指南》中各年龄段儿童动作发展目标,深入探究每个运动核心经验隐藏的学习规律,从而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运动发展需求。
运动前场地如何设置、材料如何摆放,由儿童自主决定。
例如,在自主构建运动区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几种开放性材料:竹圈、四脚竹椅、扁担、装满水的油桶、两端有松紧带的蛇皮袋、衬衫盒与鞋盒。在自由的氛围下,儿童能借助运动经验一起设计运动场景,一起运动。儿童设计的运动场景是动态的,他们根据运动需求创设多种运动环境,不断变化材料的位置,展现运动方式多样化。
三、给予有效的教育支持,促进儿童科学运动
在混龄化户外运动中,儿童处于自主活动状态,此时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什么?如何智慧支持儿童的自主运动?
(一)静心观察的支持者
在开放的运动游戏环境中,很多创造性的探究行为是在教师的静心等待下生发的。
例如,在掷准游戏区,一名小班儿童用沙包玩投准游戏。大班儿童却搬来一盒弹力鸡毛毽向地上的圆圈内投掷,尝试多次,无一次成功。对此,教师并没有粗暴地打断游戏,而是用鼓励的语言对大班儿童说:“你找找原因,再试一试。”他又试了一次,鸡毛毽弹进去了,他高兴极了,大喊:“弹进去了!”教师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这名儿童继续尝试。这次,他抓了两个鸡毛毽投向圈圈,居然进了一个,兴奋地说:“我再多拿几个试试。”当他抓了一把投向圆圈时,投准率更高了;游戏后,教师请他分享游戏经验,并鼓励其他儿童一起尝试利用不同材料进行投掷。假如教师凭着直觉和经验误读了儿童的游戏行为,而没有静心支持就会阻碍儿童对材料的探究与学习。教师只有从尊重儿童的理念出发,做一个静心的观察者,才能保护、激发儿童的创造力。
(二)智慧参与的合作者
教师不仅是观察者,有时需要语言上的介入、有时需要行动上的介入。如何适时介入,需要教师进行科学判断。
例如,在自主取材料环节,只有球篮里最底层的球。两名儿童尝试多次,无法从球篮中拿出球,向教师求助。
教师并未马上提供帮助,而是继续关注这两名儿童的行为。
不一会儿,其中一名男孩抓着球篮爬了进去,轻松地取出一个球,并把球交给了另一名女孩。男孩由于一手抱球,难以独自爬出球篮。在一旁的女孩不断用语言提醒他,但男孩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这时,教师站在球篮边上,保障球篮的稳定性。男孩与女孩继续商量。男孩最终把球交给女孩,双手抓住球篮爬了出来。
教师判断自身只须关注球篮的状态,保底线、护安全。儿童阶段的经验积累需要儿童不断尝试,所以教师的科学判断尤为重要。
(三)科学示范的引导者
运动离不开实践,但讲解与指导并未失去意义。例如,在学踢足球活动中,如果教师不做讲解示范,儿童可能会尝试许多种用脚去移动球的方法。
在一次次失败中,有的儿童会继续练习,有的儿童会选择放弃;如果教师组织儿童一起讨论身体移动球的方法,并进行示范,再放开让儿童实践练习,儿童就会体验到成功。
示范是让儿童利用视觉器官形成动作直观且概念正确的重要手段。
需要提醒的是,动作或技术标准要以儿童年龄阶段的动作水平来判断,而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判断。
同时,示范也可以在同伴间发生,例如,在排球活动中,教师引导大班儿童去帮助小、中班儿童。大班儿童把经验分享给小、中班儿童。这样的示范活动既能有效发挥同伴间的教育资源,又能激发儿童开心运动。
混龄化户外运动不仅为儿童创造自由、自主的运动氛围、体验运动后的快乐满足感、增强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还能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在儿童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不断建构各类经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提供智慧支持、科学引导,促进儿童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