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皆歌传承与调研分析
2021-12-02邓圣男
邓圣男
惠阳皆歌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发展至鼎盛,现主要分布在以惠州市惠阳区为中心的客家地区,其影响辐射至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海外客属地区。它记录与见证了这片土地上客家人的社会发展与生活方式,世世代代的惠阳客家人无论在何方,都能被它们所感动和激励。而对惠阳皆歌的进一步研究,亦是研究与传承岭南地区客家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为进一步推进校级课题《惠阳皆歌的艺术特征与传承路径的研究》,近距离感受惠阳皆歌,团队以实地采风的方式前往相关地区收集调查研究材料,并提炼出相关的基本分析与归纳总结。
一、惠阳皆歌的传播环境
此次采风调研的目的地位于惠州市惠阳区永湖镇。永湖镇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北部,面积117.4 平方公里,辖1 个社区居委会和13 个村委会,2008 年常住人口3.5 万人,距离惠阳城区12 公里;北距惠州市区15 公里;东距惠州(平潭)飞机场15 公里;西距惠州深圳高速公路15 公里。永湖地势旷阔,四季山清水秀,常年阳光充足。
永湖处在惠阳淡水之间的中心乡镇,属于重点工业卫星城镇。全镇实施的“以农为本、工业立镇、科教兴镇”战略,以特色突出、规划合理、结构协调、效益明显的良好态势不断向纵深推进。以开发面积达400 万平方米的淡塘、元岭、彩塘、天桥等四大工业区为基础,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系统化的大型开发区。通过对永湖镇文化站的调研中得知,该镇近年来深入推进民生工程,充分整合利用各行政村(社区)政务服务中心、“五个有”文化室等场地设施,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多元化,贴切实际需求的文化生活平台。
二、惠阳皆歌的传播现状
(一)社区文化的普及
采风团队拜访了应约在永湖镇文化站剧场排练皆歌的几位本地的中老年女性,她们是永湖镇老干部活动中心的惠阳皆歌表演团的一分子。在采访过程了解到,其中大多数人自幼就喜好唱惠阳皆歌,有一部分人从广东省内的其他客属地区嫁入惠州已有数十年。在她们的人生历程当中,亦听过与学过广东众多地区的客家山歌。这类人群正是体现了中国民歌艺术特征风格相互融合的其中一种可能性。通过她们对惠阳皆歌演绎的观察,对进一步了解惠州本地客家山歌风格有很好的参考作用,这对考察团的采风工作是一项惊喜与发现。
通过对表演团的采访得知,团员户籍的构成近六成来自于本地,还有近三成来自广东的其他地区,从对她们其中的个别采访以及演示的观察中,能够了解到其音乐素材有很多都源于广东其他地区客家山歌,传入本地后形成新的变体,这种变体经过本地人再一次艺术加工,使歌曲重新焕发另类的光彩。
(二)惠阳皆歌的普及
采风团队参观了永湖镇凤咀村凤仪小学,调研关于惠阳皆歌教学课程的普及情况。在这里,通过对校内教师的采访得知村内的教学条件及资源配置,通过对凤仪小学的参观与调研,了解到当前惠阳区内当前乡镇的有关于对惠阳皆歌教学与传播的实际情况及传播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考察团成员都深深被乡村内爱唱惠阳皆歌的这群乡村小学生们真挚与纯洁的歌声所感动。
在充实的调研行程中,课题组成员都表示获益良多。在调研活动结束后,更加明确了在当前新时代的形势下,特别是市场化导向下,以及考虑到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拓宽了已有的教学思路,并构思了新的教学思路,拓展了对惠阳皆歌保护与传承的路径和模式。
近年来,加强乡村美育的呼声越发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农村及边远地区的学校美育普及情况仍然有待加强。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将来要实现要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城市和乡村的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
三、惠阳皆歌的素材分析
在此次调研中,笔者走访永湖镇山歌社团以及凤咀村,收集到部分惠阳皆歌素材,并精选出其中一首代表性歌曲作为音乐文本分析的曲例。
歌词:竹板打来(咯咯响)(呀呢),
莲花香呀,大家听崖把莲花唱呀,无子差。
十朵那个莲花朵朵香呀,溜山金,
果里果子红,圆溜溜那个莲花闹开放呀,
(都个啷当,都个啷当),莲花闹开放。
这是一首五声徵调式的皆歌歌曲,在节奏节拍方面,惠阳皆歌根据客家方言的语言特点、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生活节奏等因素影响着歌曲节奏的变化,这些因素形成惠阳皆歌灵活变通的节奏形式。
此首歌曲,采用2/4 拍演唱,句式为结构工整的四句体,这些四句体多为二句体稍加变化的重复或变化衍生。曲调旋律的技法基本上以上下行级进的二度、三度音程为主,在第13 小节里,出现较为少见的七度大跳音程,为整首旋律温润平和的基调增添了一点跳跃灵动的色彩。这首歌曲的旋律风格以抒情为主,音域控制在一个八度之内,风格整体贴近客家方言语调,歌曲旋律平缓、柔和,极少出现大跳音程的旋律进行,这种亲切的“对话”方式大大拉近了与听者的距离,增添了几分亲民的风格。
独具方言特色的歌词是惠阳皆歌的灵魂所在,惠阳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也体现在皆歌的歌词当中,而方言的独特韵律与发音对歌曲旋律的起伏与律动都产生着重要影响。在此前对惠阳皆歌的歌词研究中,笔者将歌词的类型分为正词与衬词,歌曲的内容与表达运用了正词,而衬词则弥补了正词在歌曲的表现力和曲调特征上的不足,各类衬词的使用是惠阳皆歌最具特色的其中一项特征。据笔者在多次采风与文献的分析而得知:惠阳皆歌的衬词类型可细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衬腔式”衬词;第二类是“拖腔式”衬词;第三类是“填充式”衬词;第四类是“镶嵌式”衬词。
第一类为“衬腔式”衬词,在部分的皆歌当中,正词的数量并不多,而为了避免歌曲的内容形式单一,旋律过于单调乏味呆板,同时也为了增强歌曲的丰富力和表现力,演唱者通常会在正词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另外再自行添加插入新的衬词,这些衬词在歌曲中与正词形成相对独立的规模,这种衬词的使用扩张了原来的曲式结构,主要体现在旋律的进一步丰富与衬词字数的使用数量。这一类型衬词在字数的数量上与正词字数相当,甚至比正词还要更多。在对歌曲的演绎分析中,倘若删去衬词,虽对本歌曲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并无太大影响,但是从旋律的角度来说,乐句的完整性会被破坏,甚至基本的音乐结构会被打散。总的来说,“衬腔式”的衬词是由特定的曲调来进行演唱,是惠阳皆歌的其中一种固定的基本模式。
第二类为“拖腔式”衬词,此类型的衬词是应用于歌曲的首端或完结部分,其使用的位置通常于全曲音域中的最高点,它可以是一个带装饰音、时值较长的音,也可以是一个或两个短乐句。如果这种拖腔是一个附带装饰音的长音,则这个音必定是此首歌曲的调式主音。“拖腔式”衬词虽未对歌曲的曲式结构造成影响,但此类型的衬词亦是惠阳皆歌艺术特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第三类为“填充式”衬词,此类大多为语气类衬词,比如“呵”“噢”“啰”“哟”“溜哆”“呀呢”。在惠阳地区的客家方言中,语气衬词的使用极其频繁与广泛,此类衬词并无实际的含义,但歌曲中添加了此类衬词能够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引起听者的注意力。
另外,惠阳地区在叹词中尤其独特的地域特色,从而将惠阳皆歌与其他地区的客家山歌区分开来。这类衬词常见于每个乐句的末尾部分。
第四类为“镶嵌式”衬词,这是一种在不扩张正词旋律乐句规模的情况下插入句中的衬词。此类衬词演唱时值非常短,在正词中见缝插空,多出现在乐句的中部且弱拍上,不会对歌曲结构产生影响,也并无专属的衬词曲调,通常采用重复音来进行演唱,这种有着非常强烈的口语化风格的特征令惠阳皆歌在曲调风格的加持下独具特色。此类陈词具有“垫衬”和“加花”的属性,它们必须依靠正词发挥其作用。同样地,这类衬词属于惠阳皆歌的另一种固定模式,强烈的念白风格与拟声风格是这类衬词最有代表性的特征。
在文中所示的这首皆歌歌曲中,方言衬词的运用极具特色。歌曲开头的“咯咯响”“呀呢”属于混合类型的衬词,它将“填充式”与“镶嵌式”衬词相结合使用。这种将衬词类型混合使用的模式会令歌曲的规模得以扩充,在这个乐句中,衬词在歌词与旋律的重要程度都不亚于正词。“都个啷当”作为拟声衬词,模仿了惠阳地区传统锣鼓乐的音响效果,这种带有喜庆寓意的衬词配合明亮欢快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坚定信心,及喜迎改革开放的喜庆心情。“当呀当呀咿呀咿子当呀,哎呀当当”同样也模仿了打击乐器的效果音。通过访问演唱者得知,歌词中的“当”亦可以指代为“党”,表达了群众一致拥戴党的改革开放新政策。值得一提的是,衬词与旋律有很强的贴合效果,旋律本身与方言衬词本身的音调是相一致的,这符合音乐艺术创作的技法逻辑,显得歌曲情绪的表达尤为生动。通过对惠阳皆歌衬词与正词之间关系的描述与归纳,可以在例曲中得知,此首歌曲的衬词所使用的是第四类“镶嵌式”衬词,它自带“加花”与“垫衬”的属性,使全曲充满欢庆与喜悦的气氛。
四、结语
惠阳皆歌作为惠州地区其中一种客家山歌品类,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价值,使它在当地众多民歌品类中绽放出迷人的光彩。它记录与见证了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社会发展与生活方式,惠阳客家人无论在何方,都能被它们所感动所激励,传承着不畏艰难与善良忠厚的优秀品质。目前,各界文化艺术学者陆续关注惠阳皆歌传承与发展的境况,而对惠阳皆歌的研究,是对研究岭南地区的客家社会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