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津沽脏腑推拿“通脉调气”理论探讨不寐的治疗思路*
2021-12-02王毓岩张小凡刘斯文王金贵
王毓岩,张小凡,刘斯文,2,王金贵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手法生物效应三级实验室,天津 30019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大部分人处于不同程度焦虑、压抑的心理状态,而“失眠”则成为了这些压抑心理状态反映于外最普遍的疾病,截至2018年3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世界范围内约有1/3的人存在睡眠问题,其中17%的人严重失眠,青少年的比重也在逐年增长[1]。西医治疗失眠的方法,多以西药为主,包括传统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及新型非苯二氮卓类药物,然而长期应用该类药物存在耐受性、成瘾性、白天困倦后遗效应及停用后跳性失眠等不良反应。津沽脏腑推拿作为中医理论指导下,防治脏腑内科病证的治疗方法,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导师王金贵教授认为“神可御气通脉,气顺脉通则神安”。旨在对通脉调气理论进行探索,进一步明确其治疗“不寐”的理论和机制,以便优化治疗方案,在临床中更明确地加以应用。
1 失眠的病因病机
1.1 阳不入阴与营卫不和 叶天士云:“不寐之故虽非一种,总是阳不交阴所致也。”故阴阳失调是失眠的基本病机。且《黄帝内经》认为阴阳调和与营卫密不可分,如《灵枢·营卫生会》曰:“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白天营气将津微物质输送于脉外的卫气,使卫气行于脉外固护体表,夜里卫气潜入营内,让营气有足够的阴液内守而濡养五脏六腑。如是者,营卫调和,则阴阳和合也。反之,营阴不足或输布不利,卫气乏源或运行失司,均会导致营卫失调,阳不入阴则不眠。“营”属阴,夜里行于阴经(五脏),“卫”属阳,日间行于阳经(六腑),这一理论既包含了营卫睡眠学说中卫阳不能行阴的病机,也对后来脏腑阴阳关系失衡进行了初步的概括[2]。
1.2 脏腑气机升降失调 经过后世医家对失眠病机的不断探索,逐渐总结出失眠的病位有心、肝、脾、肾、胆、胃,故归纳出脏腑功能失调也可导致失眠。《四圣心源》有言:“阴生五脏,阳生六腑”,“脏以升清为法,腑以通降为顺”,这反映出脏腑之间功能失常也是引起阴阳失调的原因,然而各个脏腑本身也具有“体”和“用”的差别,如肝体阴而用阳,因其属脏,生理特性有藏血之功,故为阴,所以肝血不足时,不能涵养心体而安心神,常致不寐;然而其功能又有“主疏泄”的作用,故属阳。“疏泄”是气机升发的表现,是肝所主气化的方向,故肝之为病的一大特点便是肝气不升,郁而化病。所以说脏腑失和除了本身阴阳属性的因素外,还与其功能失调引发气机不调有关。
心为火脏,为阳中之阳,其位高,其气以下降为顺。《素问·灵兰秘典论》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有主血脉、主藏神的功能,若心之气血亏虚,脉道不利,无法将津微物质濡养心神,神明惑者;另一方面,如陈良夫所言“心主一身之火,肾主一身之水,心与肾为对峙之脏。心火欲其下降,肾水欲其上升,斯寤寐如常矣”。故心肾的气机失调表现在肾水亏虚不能上承心火,心火亢盛,不交肾水,水火不济,阴阳不生则寐不安。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两者相互协调为人体气机升降周转之中轴。因劳倦过度,或久思伤脾,脾虚不升清,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上承心脑以养神志,或布散五脏以调气血,而致失眠;胃受邪阻碍气机,气机壅塞,且胃经与心经相连,浊气不降,循经上扰心神而致不寐。此不寐是由于胃气通降失常所致。
胆居相火,温煦诸脏,居少阳之枢,胆气升中有降,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若相火妄动或枢机不利,痰热胶结郁于胆经,常导致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扰乱心神而致不寐;另一方面,“胆主决断”,平素易惊或禀赋不足,都会引起胆怯易惊等“胆虚”之证,胆气虚则心神不得充养,故不得眠。
1.3 经脉运行不畅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是运行气血、沟通上下、贯穿内外的通道,从而将人体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3]。然而一旦脉道不利或经气亏虚,气机受阻,则必然导致经络运行不畅,阳气无力外达温煦周身四末,阴气内不能滋养脏腑神机,阴阳不交则神难安。
任脉集心、心包、胃、小肠、膀胱的募穴于一经,诸穴有统调五脏的功能,五脏神安,则眠安。且任脉是周身阴经脉气汇集之所,为“阴脉之海”[4]。任脉在循行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与所有阴经均有交会。《类证治裁》言:“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若阴脉经气不利,气行不通,则夜间阴分不能随经气回归五脏,故阴虚不能敛阳,阳气浮越不能入阴,则阴阳失交无法调和,从而出现不寐。
督脉循行与心脑密切相关,一以行脊正中入脑;一以贯脐以贯心。且督脉主阳,总督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5]。一旦阳气亏虚则引起督脉经气不畅,阳气运行无力,痹阻经脉;或邪气内侵,阻碍阳气运行,经脉不利,均可导致阳气循行不畅,阴阳失调,阳不交阴,诱发不寐。
冲脉与十二正经相通,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所,是全身气血运行的要冲,而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张锡纯[6]曰:“盖冲气上冲之证,固由于肾脏之虚,亦多由于肝气恣横。素性多怒之人,其肝气之暴发,更助冲胃之气上逆。”即冲脉经气不利或运行受阻,气机不随常道周流,反而挟肝胃之气上冲,浊气上犯,扰乱清窍则致不寐。
带脉以约束为责,如果带脉失职,则约束纵行诸经脉的作用就会异常。沈金鳌[7]在《杂病源流犀烛》中云:“带不能自持其气,其证皆陷下而不上矣。”带脉不和,固束无力,则纵行诸经脉气妄行,升举无力而陷下,带脉之气不能固摄阳气升清,随浊气下降,久而久之易致阴阳不接,动静无序,神无所主。
2 通脉调气在失眠中的治疗思路
津沽脏腑推拿流派深谙中医气机升降的基本规律,认为“百病皆生于气”,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脏腑经脉气机失调所致,依据上述病机,运用津沽特色推拿手法平衡阴阳、调理气机、畅通经络最终达到“调神”而治不寐的目的。然而,通脉调气理论中“通脉”与“调气”两者不是并列的关系。因为“调气”既指调理脏腑中升降失常的气机又指调理经络中紊乱的经脉之气,而脏腑推拿常作用于奇经八脉,而非脏腑,所以说调气的方法是通脉,通脉的最终目的是调气。气机畅达,脏腑之气升降正常则脏腑功能才可正常发挥,气血正常循行才能够濡养神明,寐自安。《厘正按摩要术》曰:“胸腹者,五脏六腑之宫城,气血生化之发源,欲知其脏腑如何,则莫如诊胸腹。”因此可推测腹部推拿可通过作用经络直接影响冲、任、督、带4脉的功能,进而改善脏腑间相互作用,从而使气行血通达到平衡阴阳的作用[8]。
2.1 层按冲脉,调养气血 津沽脏腑推拿重视对奇经八脉的治疗作用,尤其是冲脉,认为它独具涵蓄十二经气血的功能,对气血的运行和循环起到最重要的作用[9]。脏腑推拿的按腹法常作用于“伏冲之脉”。《针灸甲乙经》中记载:“冲脉任脉者,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口唇。”张景岳有云:“伏冲之脉,即冲脉之在脊内,以其最深,故曰伏冲。”由此可看出,伏冲之脉即是冲脉行于脊内的分支,并且在循行上与足少阴肾之经脉挟脐上行,受先天肾气的资助,主干与足阳明胃会于气街,受后天水谷精微之濡养。反之,当胃、肾功能失调时,也可通过手法,激发伏冲之脉的作用继起到反向调节的作用。按腹法常通过手法按压冲脉在腹部的常用穴位,如气冲、肓俞、石关穴,并根据病位深浅和证候寒热虚实的不同,选取“五层气体”和“四种导疗”的辨证施术手法,可获得热气来至,且沿两股下行,其势宛如热汤浇灌之状的自觉感受,这与针灸中的得气颇为相似,但临床显示发热感并非仅局限于下肢,有时表现在腹部或全身。该手法不仅可发挥冲脉调畅气血的作用,还可健运脾胃,使“胃和则卧安”;补助肾气,以此寓“元阴”“元阳”相交济,阴阳调和则神明自安。
2.2 按揉任脉,顾护脾胃 《医学源流论》云:“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所以按腹除了刺激冲脉还可以作用于任脉,并且津沽脏腑推拿的核心穴位多在任脉之上,如三脘穴,由于中脘、下脘为任脉与足太阴经交会穴,中脘、上脘为任脉与足阳明之会[10]固有“三脘定三焦”一说,脾胃位居中焦,为脏腑气机升降之枢纽,而任脉的三脘穴与脾胃相通,运用层按法、捺法作用于三脘穴可起到开阖交关、畅通腑气、疏通任脉、调达冲脉等作用,共助中焦之气之斡旋,调阴阳升降,又可使脾胃化生之精微充养髓海,使元神功能恢复。
神阙居于任脉,而任脉与督脉相贯通,且脐又为冲脉循行之所,“一源三歧”皆汇于此,故脐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脏腑推拿中揉腹法主要作用于该穴,遵循“顺泄逆补”的补泻原则,并以腕部的婉转回旋,使手掌做循环揉动。一方面可以使气血汇聚,引气归元,充益脾肾以养先天、后天之本。另外此手法补而不滞,有推动肠腑传导以助运化达到“醒脾”的作用、增强分清泌浊的功效,使水谷之精上荣充养心神,上达清窍,宁神助眠。该手法常用在按腹法之后将激发的气血疏导、行散以畅通气机,陈志华教授主张应用此法在实证时配合颤法,以带动肠腑运动,增加导滞功能。
2.3 捺扫督脉,调和营卫 捺扫法为津沽脏腑推拿首创,脱胎于捺穴疗法中的捺法,并加入其他4指指腹的扫法,使操作的范围增大,层次加深。《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捺扫法所捺按的部位多为督脉旁开1.5寸(同身寸,下同)的膀胱经背俞穴深层,由于背部属阳,又为五脏六腑气血输注的地方,可激发气血荣于膀胱经,使营气透于体表;而扫散则主要是督脉旁开1.5~3寸的区域,通过摩擦可激发人体卫气,起到保护作用,捺扫并举可将营卫之气偱其本来之所,使气血于周身布散有度,以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同时,失眠总以“阳不入阴”为病机,捺扫法作用于督脉可激发“阳脉之海”的作用,《难经本义》云:“阴阳经络,气象交贯,脏腑腹背,气象通应”。[11]本手法常与按腹法和揉腹法相配合,因“背为阳,腹为阴”,腹募穴与背俞穴相配合,任、督两脉经气相通,借此激发阳经之气与阴经之气相交,以达到阴阳交泰的目的。督脉循行与心脑密切相关,一以行脊正中入脑,一以贯脐以贯心。捺扫法作用心俞以息过旺之心火,使气机下降与肾水交济,心肾相通,阴阳协调而神志安宁。
2.4 调柔带脉,升降胆经 津沽脏腑推拿中的提捏法常作用于带脉,疏导冲、任、督气机运行,助其周流全身经络,濡养脏腑百骸。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曰:“带脉者……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12]由此可知带脉与足少阳胆经在循行上联系密切。少阳为半表半里,是通达内外、表里之枢纽;胆为奇恒之府,既有“脏”升清之性,又有“腑”通降之功,气机寓升中有降。简言之,少阳胆经对调节人体表里、内外、上下具有重要作用;张子和言:“冲、任、督三脉,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冲脉、任脉、督脉皆络于带脉,受带脉约束,经脉之气受带脉调节,一方面调达抑郁,另一方面遏制亢奋,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这一作用与胆经十分相似,所以如果说少阳为六经之“枢”、胆为脏腑气化之“轴”,那么就可以假设带脉为约束奇经八脉之“带”,脏腑推拿将此理论应用于临床,其中捋胆经手法常以双手掌交替沿带脉、五枢、维道3穴连线做由上至下的单向回拉运动,刺激量轻重合宜,类似于“和法”,和解机体经脉中紊乱的气机,改善经气运行,抑制过于亢奋的阳脉之气,调达迟滞不行的阴脉之气,调畅气血盈亏,从而达到一种“阴平阳秘”的稳定状态。
3 小结
津沽脏腑推拿,以辨证施术为总纲,每种手法都遵循“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法则,在治疗不寐的思路中,通常以层按法冲、任两脉作为首要方法,以含蓄气血,助气血运行,将周身气血调动起来;再按揉任脉上神阙等穴位,通过斡旋脾胃之气,维系体内气机于正常的升降活动中;其次以捺扫法作用督脉以调营卫之气,引阳入阴;最后,提捏带脉以调柔诸经,达到补不足而损有余的目的。诸法合用,以通脉为主要方法,是为了使气机升降有度,阴阳才可相互交济,阴平阳秘,精神乃至,从而神安则寐。笔者认为,在通脉调气理论指导下的脏腑推拿,不仅继承了传统推拿对失眠的治疗优势,还加入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理论特点和实践经验,避免了西药治疗失眠过程中的成瘾性和耐药性,针灸易加重患者紧张情绪,中药短期效果不明显、辨证论治容错率小的不足。脏腑推拿以腹部为主要的施术部位,通过补虚泻实的手法刺激相应的经脉和穴位,使经脉通利,气机畅达,升降有序,从而达到调整脏腑功能,调和阴阳,致神安的目的。这一理论方法既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思维,又将推拿手法能有效缓解失眠患者紧张、焦虑等主观体验的治疗优势完全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