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三读”中品味书香
——谈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2021-12-02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天补小学徐磊磊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天补小学 徐磊磊
温儒敏教授认为:没有课外阅读,那语文教学就只是“半截子”的。因此统编版语文教材对学生阅读进行了全面的架构,在每册教材中都统筹安排一个“快乐读书吧”,指向学生的整本书阅读,防止课外阅读的弱化、边缘化,促使整本书阅读课程群的形成。如何进行阶梯式阅读设计,螺旋式推进学生整本书阅读呢?下面,笔者结合所带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谈谈统编版语文教材“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兴趣为先,让学生“读起来”
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礼物一样来领取。”可见,“兴趣”这一内驱力的重要性。若是我们能在阅读伊始,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水平,兴趣为先,投其所好,为阅读之旅的开启做足铺垫,学生就更易产生阅读期待。
1.欣赏封面,先声夺人
童书封面以独特的图案、绚丽的色彩、精练的文字兼具精神美和艺术美,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如《爷爷一定有办法》的封面特别温馨,可以问问学生封面上有谁呀?他们的着装有什么特点?(爷孙俩着装很相似,都穿大衣、戴呢帽、套皮靴)有些童书经岁月的淘洗,却历久弥新,如《神笔马良》,我们也可以带着学生去欣赏封面的变迁,让他们找寻不同封面上的相同内容(一个男孩、一支大笔、一片汪洋),继而让学生猜猜这个男孩有什么神奇的本领,从而激起学生对“神笔”的好奇心。
2.细读书评,引人入胜
书评,是图书传播的载体,是图书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充满正能量的书评,可以扩大图书的影响,对学生的阅读起导向性作用。如在阅读《鲁滨孙漂流记》之前,可以先读读名家对此书的评论。卢梭评价道:“每个正在成长的男孩都应该先读读这本书。”费迪曼评价道:“孩童时期,这部书只是读来有趣,成人之后再去读,就会知道这是不朽的杰作。”在激起学生对新书的关注后,再将作品呈现给学生,鼓励其阅读。
3.走进作者,感受传奇
每部文学作品都是读者和作者心与心的互动,作者将情感倾注于笔端,而读者通过阅读作品去触摸文字的温度,从而获得情感的共鸣。无疑,作者的个人魅力也会对读者充满吸引力。如《绿野仙踪》的作者弗兰克·鲍姆本人的经历就充满了奇幻色彩,他创作《绿野仙踪》的过程,更是书写传奇的过程。这样的作者有“好爸爸”的人设,让孩子们感觉到这本书是弗兰克·鲍姆特意为滋养他们的童年而创作的,一下子就拉近了孩子与作者的距离。
二、优化策略,让学生“读进去”
在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后,如何持续推进,这是共读中的重要一环。教师若能珍视学生的阅读成果,优化指导策略,及时反馈,则可让学生不断体会阅读的喜悦,进而保持阅读热情。
1.绘制导图,建构支架
思维导图具有图文并茂的特色,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故事脉络、厘清人物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故事,进而锤炼学生的思维。
如在共读《骑鹅旅行记》时,就可以让学生绘制个性化阅读导图(“瑞典地图”主题、“旅行故事”主题、“成长中的重要他人”主题等),绘制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与尼尔斯一起飞过了瑞典的山山水水,亲近瑞典神话,邂逅一路朋友,见证尼尔斯不断克服困难,逐渐完善自我的蜕变过程。又如在共读《三国演义》时,发现此书人物形象众多(四百多位),历史进程颇长(近百年),要厘清如此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及其故事情节,对五年级学生而言极具挑战性。我们可以建议学生分类绘制导图(首先按“魏蜀吴”阵营初步梳理主要人物,再依据章回目录梳理人物大事记)。
2.尊重个性,减小切口
“快乐读书吧”,“读”是灵魂,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让他们经历真实的阅读过程,读自己所爱,研自己所喜。只有真阅读,才会有真分享、真提升、真发展。
《诗经》共305篇,在共读过程中,我们只能选择部分篇目诵读研究。此时,教师应把篇目的选择权、问题的研究权还给学生。事实证明,学生们具有很强的审美能力,《关雎》《桃夭》《木瓜》《黍离》等名篇,仍然被挑选出来了。另外,对植物感兴趣的孩子,还会选择《蒹葭》《采薇》《甘棠》等;对动物感兴趣的,选择《鹿鸣》《黄鸟》《硕鼠》等;对同题篇目感兴趣的,选择《柏舟》《谷风》《羔裘》等。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点拨学生,开展小切口的微型研究,如《诗经》以植物起兴的原因、动物形象的象征意义、分析多篇同名的缘由……《唐诗三百首》的共读亦是如此,可从“田园”“边塞”“诗酒”“送别”等不同题材,展开小切口的诵读与研究。
3.主题研究,引领思维
帕斯卡说:“我思故我在,人是思想的芦苇。”如何提出引领性问题,进行主题研究,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这是阅读推进中的重要一环。
如在《西游记》的共读中,可以聚焦话题,合作探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师徒四人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如果学生的认知仅停留在武艺高强、高人相助等方面显然不够,需引导学生从团队磨合、互助合作、信念坚定等维度加以补充。又如在《三国演义》的共读中,可以聚焦数字“三”的故事(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让徐州……)进行主题研究,揣摩章回小说写法。学生通过列表比较,自会领悟写作妙门:“三”是折腾,让故事情节更波折,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三、深度分享,让学生“读出来”
1.原型模仿,创编故事
朱熹言:“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可见模仿之于写作的重要性,共读书目中有大量可仿写的资源,供学生练笔。
《伊索语言》以拟人化的动物、人、神为主角,通过生动的小故事揭示道理。读完后,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从长颈鹿 、蚂蚁、豪猪、刺猬、孔雀、灰鹅、狗、豹中,选择2~3个作为主要人物,编一个寓言故事)。在阅读了《爷爷一定有办法》后,也可让学生依据绘本下方老鼠一家的生活,进行绘本故事创作。
2.观点碰撞,领悟写法
课标要求,在共读成长、教育类小说时,要初步渗透文体意识,感受作者的创作方法。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话题,开展无痕渗透。
《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由主人公的“黑历史”和“光荣事迹”两部分构成。在阅读后,可让学生展开辩论:若是删去“黑历史”部分,作品是否会更完美?通过辨析,学生最终形成共识:留下“黑历史”,可以感受主人公由 “顽童”到“小英雄”的蜕变,人物形象更真实;故事更具波折,可读性强……在这样的思辨过程中,初步感悟小说塑造人物并非一味追求“高大上”的英雄形象,而要让读者与主人公一起经历,一道成长。
3.比较阅读,学会鉴赏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整本书阅读的分享环节,比较阅读的运用,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思考。
如在阅读《水浒传》时,我们可以把《武松打虎》《李逵打虎》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并提出质疑:同是打虎,为何武松广为人知而李逵却鲜有提及?然后,引导学生从打虎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列表比较。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武松打虎》在创作上更胜一筹,故事从“武松景阳冈喝十八碗酒”开始铺垫, “三读榜文仍然上岗”让故事持续发展,遇上老虎后“由机智躲闪到主动出击”将故事推向高潮,最后以“踉跄下岗”结束故事,情节完整跌宕。对比之下,李逵手操板斧,上来没几下就劈死几只大虫,情节单薄,人物形象也不立体。在《三国演义》的阅读中,也可以把《火烧乌巢》《火烧赤壁》《火烧连营》进行比较阅读,感知三国间伐谋、伐交、伐战的动态格局。
总之,“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单篇教学的模式,教师务必对话编者,深度钻研,准确定位,优化策略,让学生“读起来—读进去—读出来”为学生的童年播下阅读的种子,使他们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获得读书方法,享受审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