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导引术在哮喘缓解期的运用进展及思路*

2021-12-01吴国英代金刚

光明中医 2021年24期
关键词:哮病易筋经习练

吴国英 代金刚 袁 冰

哮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四大顽症之一,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哮鸣有声、呼吸困难、咳嗽、胸闷等肺系症状。哮喘属于慢性疾病之一,治疗周期长,“增强体质、自我调养”这一宗旨贯穿于哮喘患者治疗的始终。中医导引术作为中医学特有的运动疗法,在增强体质、舒缓情志上作用明显,是哮喘患者自我调养的强有力选择,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

1 哮喘治疗的临床进展

调查发现[1]我国支气管哮喘总体患病率为1.24%,通过将部分省(市)哮喘患病率与既往患病率比较,提示我国支气管哮喘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在哮喘控制率、哮喘管理程度、对疾病的本质及治疗目标的认知程度、生命质量上都较低。

1.1 哮喘的分期及治疗哮喘属于中医“哮病”范畴,其病位在肺。哮病的发生,乃宿痰内伏于肺,复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触,以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阐明其病机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依此原则,医家对哮喘发作期患者的诊断治疗在辨证审因、详查虚实、审慎个性、考经据典之后,在临床已形成系统性的、可以有效控制哮喘发作及缓解症状的内治及外治方法。在内,运用中药煎剂及成药等内服治疗哮喘,如辨寒哮、热哮、寒热错杂哮、风痰哮、虚哮之类别,可对应施用射干麻黄汤、定喘汤、乌梅丸、三子养亲汤、肾气丸等方临证化裁用药;在外,针灸治疗、穴位敷贴、穴位注射、埋线治疗、推拿、中药雾化吸入、耳压疗法等都取得一定疗效[2-4]。

《黄帝内经》载“不治已病治未病”,孙思邈云“上医医未病之病”,结合中医“扶正祛邪”的预防思维,临床医家认识到“哮病缓解期的调治是哮病治疗的重要一环”。在哮病缓解期,以“肺、脾、肾三脏虚损及宿痰内伏”为病机特点,因而合理使用调补肺、脾、肾和祛痰的方药是减少哮病复发或减轻症状或根治哮病的重要措施[2]。在此时期,鼓励患者自我锻炼,增强自我抗病能力,合理饮食也是不可缺失的一环。

2 中医运动处方及导引术的源流

1954年,美国生理学家Karpovish首次提出“运动处方”的概念;1969年,“运动处方”这一术语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用并得到普遍认可;2007年,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和美国医学会(AMA)共同发起了“运动是良医”(Exercise is Medicine)项目,因此运动与医学的联系愈加密切,并在全球逐步推广盛行[5,6]。王晓军提出“中医运动处方”这一术语,在贾冕等[7]对此的不懈钻研与发展下,把中医运动处方的定义界定为“以预防、治疗疾病和健身、康复为目的,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运动处方对象的中医证候、体适能、体征、运动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辨证分析,以处方的形式制定的系统化、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回溯中国医学史料,《素问·刺法论》云:“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贾冕等[7]认为《素问》里这段治疗肾病之运动处方的记载,涉及了主治病证、锻炼时间、方位、运动方式、次数等方面,虽然全书中具体的运动处方仅此一处,但根据其详细程度可以推断,这时期的运动疗法与运动处方已成雏形。

综合历代医家的论述,认为导引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肢体运动、呼吸吐纳和精神调节相结合的健身方法,具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调畅情志、延年益寿的作用。代金刚等[8,9]考据史料后认为“导引”的概念由《庄子·刻意》引出,其原文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素问·异法方宜论》中也有关于导引祛病的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作为传统运动中动静结合运动方式的典型代表,导引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运动处方中[7,8]。

3 常用中医导引术应用于哮病缓解期的研究

中医治疗涵盖了“理法方药”的内容,贾冕等[7]认为中医运动处方作为医家应用运动疗法的具体表现形式,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思维思想是指导中医运动处方施治辨用的“理”;“法”是通过运动疗法达到通畅气血、强身补虚等的效用;“方”即为患者“辨证”“辨体”后而定的中医运动方案;“药”即为具体功法的动作。每一帖中药方剂都有其剂量、煎服法。同理,给哮病患者定好合理的运动项目后,把运动频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这3个要素考虑进运动处方里,这样运动处方才是完备的。

3.1 八段锦八段锦历史悠久,是中医导引术的代表,它起源于北宋时期,流传至今已有900年历史。八段锦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低强度、长时间有氧方式和动静相兼等运动特点。它既能强身健体,调控情绪,又能促进慢病的康复,是身心互动的健身方法。本文所论“八段锦”是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整理创编并逐步推广的“健身气功·八段锦”,包含有“预备式”“两手托天理三焦”做6次,“左右开弓似射雕”一左一右为一次,共做3次,“调理脾胃须单举”一左一右为1次,共做3次,“五劳七伤往后瞧”一左一右为1次,共做3次,“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左一右为1次,共做3次,“两手攀足固肾腰”一上一下为1次,共做6次,“攒拳怒目增气力”一左一右为1次,共做3次,“背后七颠百病消”一起一落为1次,共做7次,“收式”共十个动作。其功应用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左右开弓似射雕”通过展肩、扩胸可刺激督脉和背部俞穴,同时调节手太阴、背部膀胱经等经脉之气,进而起到调节肺主气、司呼吸和膀胱水液代谢的功能,对于改善哮病缓解期之肺虚患者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发作等症状大有裨益;“调理脾胃须单举”通过左、右上肢一松一紧的上下对拉,可以牵拉腹腔,对中焦脾胃起到按摩作用,使哮喘缓解期之脾虚有气短难息、少气懒言、每因饮食不当而引发的症状有所舒缓[8,10]。王龙兵等[11]研究认为,长期练习八段锦可有效改善呼吸肌收缩功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量。有队列研究证明[12,13],6周的八段锦训练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及其体质体能评分、改善疲劳状态。从八段锦的口诀中可以看出每一式动作都有其对应的脏腑、功用,8个动作虽相对独立,却又彼此联系;且八段锦在练习过程中没有前进、后退的步法变化,多为直线运动,对于初步练习者来说,动作简单易学、最易掌握。因此哮喘患者在缓解期可从习练整套八段锦为基础,按上述方式及频次,每周3~5次,每次不少于30 min,不多于60 min,3个月为一个周期,动作缓慢柔和,意念集中[14,15]。

3.2 六字诀六字诀,又称为六字气诀,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辅以简单导引动作的独特健身养生方法。通过嘘、呵、呼、泗、吹、嘻6种字音,来调整肝、心、脾、肺、肾、三焦气机,起到强壮脏腑、去除病邪、益寿延年的作用。呼吸吐纳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者对六字诀的治疗作用进行了研究,充分证实了习练六字诀对慢性阻塞型肺疾病、便秘、青光眼等疾病的辅助治疗作用。如“泗”字诀,通过展肩扩胸、藏头缩项的锻炼,使吸入的大自然之清气布满胸腔,同时小腹内收,使丹田之气也上升到胸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在胸中会合,具有锻炼肺的呼吸功能,促进气血在肺内的充分融合与气体交换的作用,对于哮喘缓解期脾肾虚之平素短气息促、吸气不利的症状改善大有裨益;中医认为,“吹”字诀与肾相应,本式通过两手对腰腹部的摩按,具有壮腰强肾、增强腰肾功能、预防衰老的作用,可使哮喘之肾虚患者的呼多吸少,动则为甚、劳累后哮喘易发的状况有所转变[8,9,16,17]。哮喘患者在缓解期可习练整套“六字诀”,作为增强体质步骤的奠基,以适中的强度按国家体育总局编创的健身气功六字诀,从“预备式”“起势”到“嘘”字诀吐嘘字音6次、“呵”字诀吐呵字音6次、“呼”字诀吐呼字音6次、“泗”字诀吐泗字音6次、“吹”字诀吐吹字音6次、“嘻”字诀吐嘻字音6次、“收式”共8个动作,每周3~5次,每次不少于30 min,不多于60 min,3个月为一个周期,排除杂念、动作和缓。

3.3 易筋经易筋经源自中国古代导引术,是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理论创编的,对全身气脉的锻炼,阴阳的平衡都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高瑛在其硕士论文中选取了120例慢阻肺(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组,研究易筋经对于COPD患者肺康复的作用,6个月后,结果显示习练易筋经后,COPD患者的肺功能检测、6 min活动能力测定等客观指标都有好转[18]。哮病患者在缓解期应在松静自然、形神合一中完成动作,达到健身、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易筋经共12势,患者在做好身体端正直立、全身放松的预备式后,先以“韦陀献杵第1势、第2势、第3势”合呼吸酌情各反复8~20次、再以“摘星换斗”和“倒拽九牛尾”随呼吸各反复5~10次、“出爪亮翅”连续8~12次、继以“九鬼拔马刀”“三盘落地”“青龙探爪”“卧虎扑食”各反复5~10次、“打躬势”据体力反复8~20次、“掉尾势”反复21次。易筋经每势功法的动作都有肢体左右相应、前后相依、上下相接,一招一式不徐不疾的讲究,但其步法、动度、强度比起八段锦、六字诀却是大一些,适合作为增强体质第2阶段的练习。患者在练习时,应注意呼吸有度而定气机、心境澄清而神意内敛,外动内静而“形易小劳”,习练周期达到6个月[8,19,20]。

3.4 静功“静”包括2个方面,一是外形之静,没有伸臂抬腿、弯腰侧身等肢体动作;二是内心之静,没有纷繁复杂的思绪,精神集中,神与气合,神与脉合,气息归元。患者可修习“归一清净法”和“存想法”。静功在防病治病方面,在结合动功的基础上,有效程度可呈正面积极提高。对于动功和静功配合的比例,一般规律为:初练之人,先单练动功,练习一段时期,进入静功阶段,慢慢在“由动入静”的过程中,动功逐渐减少,静功相应增多,达到“入静”的真正清净境界,在从调身、调息的过程中认识到自我体质状态、调整身心状态,从而如“健康”之愿以偿[14]。

4 结论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医导引术其理易明、其式易习、其效甚显,是科学的健身方法,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在提升居民健康生活领域的指标、促进居民心理健康、塑造居民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上大有裨益。近几年来中医导引术在各种慢病防治、康复保健上得到高度认可和广泛运用,是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的重要体现。正视中医导引术在全民健康计划中的位置及效用,积极发挥其在实现国民健康长寿上的作用[21]。

代金刚等[22]提出“中医养生,身心实践与体会,是所有理论和实践方法的根源和基础”,哮喘患者在缓解期可根据自身习惯、病情状况、兴趣爱好选择八段锦或者六字诀先作为基础练习,体质略有增强长进后选择整套易筋经锻炼以巩固加强,每周3~5次,每次30~60 min,运动周期3~6个月,以适中的强度,晨起练习为佳,练习前宜伸筋抻腿热身5 min,练习结束后要充分做好“收功”,如引气归元,搓手浴面、全身拍打等,注意饮食、起居等相关养生方法的合理调整与配合。另外,习练过程中要注意“神意内敛”“形易小劳”“精、气、神”相融合,尤其注重呼吸时沉、静、稳、定、细、匀、深、长,行气时注重气沉丹田,顺势呼吸与自然呼吸相结合,从而增大膈肌的运动范围,来提高肺功能,达到健身目的。动功练习一段时间后,配以静功相修,刚柔相济、由动入静、由外而内,愉心健体之中能深刻认识自我体质状态、病情近况,提高哮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与管理度,进而提高哮喘患者的生命质量。自身行动障碍、形体极虚弱之人,则不适宜习练或需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习练[14,20,22]。

猜你喜欢

哮病易筋经习练
浅论习练太极中放松心法的养生效果
习练太极拳膝盖疼原因探究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习练太极拳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疗效
易筋经(九)
易筋经(八)
小青龙汤加减治疗肺系疾病临床经验
治哮病从痰论药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