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技术设置情境以增强初中文言文教学实效性
2021-12-01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冯淑娟北京市特级教师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冯淑娟(北京市特级教师)
文言文因其文体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出现了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导致大部分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学习,很难进入文本内容。但借助信息技术,可很大程度上提高文言文教与学的时效性。
一、制作网页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唐雎出色的口才、随机应变的能力和面对秦王时大义凛然的精神是文章的精彩之处。特别是人物之间对话和语言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对学生学习写作也有一定的启发。在教学中,我先设计了一个学习专题网页。在主页上,将文言文课文内容安排在主界面,通过对关键词、句式设置超级链接,将词语的古今意义、通假字信息多样化呈现,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获取与课文内容吻合的图文声像信息。网页结构设计了以下内容。
第一,唐雎出使背景:介绍社会背景、唐雎这个人物的身份和使命,让学生感受到他可能遇到的危险。
第二,文章的理解:提供这篇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设计选择的内容,让学生在自学和理解过程中,完成对内容的感知、情节的梳理、词语的积累。
第三,话剧资料节选:提供剧情介绍,海报和演员图片,人物性格,唐雎和秦王的对话台词,让学生在观看话剧《唐雎不辱使命》的过程中,感受人物语言,猜测人物心理,概括人物性格。
第四,不辱使命的影响:提供历史资料和有关分析,让学生感受唐雎在历史上的作用,丰富对人物的理解。
第五,像唐雎一样的人:提供文章《蔺相如完璧归赵》《张骞出使西域》《班超出使西域》,让学生拓展阅读,互动交流,学习古人的美德。
教学网页给学生提供实施“听说读写”的途径和资源,让学生在“使用”语文资源中领悟,在“运用”现代技术中去发现和思考,在发现和思考中去联想和创造。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有效的活动任务,驱动学生运用文言文知识和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对人物和故事的把握。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学习过程,同时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
二、设置朗读情境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教学中借助一幅图片、一首乐曲、一段视频、一个动画设计情境,学生很容易深受感染,入情入境并产生与作品的共鸣,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从视觉、听觉角度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创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教学情境,配合教师适机的提问和引导,缩小学生主观理解和客观文本之间的距离,让文言文中所包含的情景再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爱莲说》这篇文言文,我从网上下载了一段音频资料,让学生听读之后进行跟读,效果很好。不仅如此,当学生跟读之后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之后,我问:“你读到了什么?能不能把你读了文章之后,脑海里产生的画面分享一下?”生1:“我的脑海里呈现出莲花在阳光下盛放的画面。”生2:“我的脑海里呈现出莲花洁白、莲茎挺拔和莲花香气四溢的画面。” 接下来我说:“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张图片,这就是刚才第2位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大家请用一个字概括画面上莲花的特点。”学生们观看画面,随后概括出下面的几个字:“美”“洁”“雅”。通过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有了理解莲花形象的上述基础,接下来继续探究作者笔下莲花的象征意义,很自然就会触及作者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追求了。
这个任务情境驱动学生利用眼前的信息,主动回归文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要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再次解读。再次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入理解和学习的过程。信息技术的优势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搭建学生从文本表层到深层的理解通道,品味文字的美感,让学生的思维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被引向文本深处,实现文本阅读和文本理解的深度结合。
三、打造理解画境加深学生理解内容
在画面的驱动下,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去寻找根据,在二次想象的基础上进行描述,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运用多媒体技术设置画面情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例如,对文言文中写景游记散文进行教学,因为这些散文具有一个共同点,即作者笔下的文字大多具有一种画面感。存在于文本下面的画面,学生理解起来难免受到文字的局限。在讲授此类文言文的时候,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有关画面,辅助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可以改变文言文课堂学习的枯燥和无趣。
讲解文言文《与朱元思书》的时候,我设计了如下活动任务。师:“请观察老师提供的几幅山水画,阅读文章语句进行联想和想象,判断哪一幅与文章内容最吻合。”生:“我选第一幅,因为画面上山的特点与书中的描述很接近。”师:“你能朗读一下原文,将你阅读原文后头脑中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吗?其他学生听描述并判断他的想象是否合理。”上面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任务是选择一幅画作为自己理解文本的结果。在选择过程中,学生要回归文本,结合自己的阅读进行联想和想象,然后将自己想象的结果与眼前的画面建立联系,在联系的前提下进行对比,最后才会做出选择,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实现了学生想象与画面观察的深度融合。
四、营造电视意境触动学生内心感受
电视散文是散文艺术与现代传播媒介——电视相结合而形成的新艺术样式,是将特定的散文艺术进行直观化、形象化的处理,并以电视载体来表现散文抒情写意的一种影视文学。在文言文教学中融进电视散文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疏通文言文文意,品味文章的美感,实现学习和理解相结合。文言文教学体会文章深层次的情感是一个难点,编辑电视散文,引导学生在领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走进丰富多彩、意蕴深沉的意境,感染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于文言文中那些写景美文而言,编辑电视散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产生独特体验,不失为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式。
《爱莲说》以莲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讲授“托物言志”的写法是教学核心,对此,我设计了两段电视散文:第一段电视散文用于教学导入;第二段电视散文作为学生学习托物言志写法的参照,也是从课内文言文学习走向课外学习的一个桥梁。
任务1:请观看电视画面,聆听画外音,感受莲之美、莲之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画外音:“荷花历来被诗人和画家作为入诗、入画的题材。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荷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杨万里曾经写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做官期间,曾亲率部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米宽的池塘种莲花。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传世名篇《爱莲说》。”学生观看电视画面,聆听画外音,感受描写莲花的诗句,走进莲花构成的意境,感染学生进入文本,对文章形成大致的了解。
任务2:请观看电视散文,观察蝉、孤雁、鹧鸪图片,聆听解说词的内容,体会诗人借助笔下意象表达的情感,归纳三首诗托物言志写法,仿照这种写法完成一段描写。
解说词:“唐代虞世南的《蝉》……表面写蝉,实际上写追求高洁品格,靠自己内在品质声名远播的理想;诗人杜甫的《孤雁》……表面是写孤雁,实际上是写自己亲朋离散漂泊不定的哀痛的孤独;唐代诗人郑谷《鹧鸪》……表面是写鹧鸪的习性、叫声,实际上是写游子羁旅思乡之愁,写佳人的相思之苦。走进大自然,你是否也有相似感受,一朵云、一朵花、一片海、一轮月、一颗星是否引发过你的情思,触动过你的情怀?”
总之,巧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感染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心灵,帮助学生在形式和内容上充分理解和体会文言文的内容。与此同时,还提升学生对作品中包含艺术美因素的理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具体形象、生动有趣和表现力丰富的优势,让信息技术支持学生与文章形成情感互动。设计好文言文的任务情境,更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触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