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贸港背景下涉外警务人才跨文化能力内涵及培养路径探究

2021-11-30翟敏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培养路径

翟敏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未来公安工作全警涉外将成为常态,在警察的职能重心逐步转向服务的背景下,跨文化能力将成为涉外警务人员履职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涉外警务人员的跨文化能力内涵可以从知识、能力、态度、意识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知识维度包括元知识、母文化知识、异文化知识以及主体间知识,能力维度包括语言能力和冲突管理能力,此外,还有意识敏感性和主动开放的态度。警校可以通过营造语言环境、增设通识课程、利用实习实践机会和国外名校的慕课等途径,提高涉外警务人才的跨文化能力。

关键词:涉外警务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7-0090-04

涉外警务是指公安机关和警察人员依法行驶警察职权,对具有涉外因素的事务实施行政和刑事管辖活动的总称,是公安机关对具有涉外因素的事项行使管辖权的行为,是公安涉外管理的总和[1]。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及全球价值链分工已成为世界发展不可逆的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循环、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国家获得快速发展的必然途径。

从“一带一路”到“海南自贸港”的建设,中国主动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发展中。海南自贸港作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标杆,随着建设进程的加快,对外交流的频率上升,因商务、旅游等事项来华的外国公民人数也呈直线上升趋势。

入境人员的增多,在带来人才、活力的同时,出入境管理、涉外案件事件、涉外社区管理等公安工作也随之增加,未来海南公安工作全警涉外将是常态。

在全警涉外的工作环境中,涉外警务人员的跨文化能力成为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

一、涉外警务人才跨文化能力需求的必然性

(一)外部环境要求

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深化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戰略意义。为更好地建设海南自贸港,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2018年5月,海南实施了59国入境旅游30日免签政策,惠及外国游客46.3万人次,2019年59国免签入境人数超过47万人次。2019年的入境游客142万人次,同比增长12.4%。在实施免签政策的同时,海南围绕俄语区、东南亚、日韩、欧美、澳新、港澳台六大重点入境客源市场,积极开辟境外航线,至目前已开通103条。海南境外航线网络已覆盖东盟和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59个城市,构建起“4小时8小时飞行经济圈”,打造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2019年7月,为实施具有吸引力的引才引智政策,公安部、国家移民管理局积极支持海南建立完善国际化引才机制,表示对外籍人才、技术技能人员、外国学生等在海南工作、投资、创业、学习等提供入境和居停留便利,增强海南吸引国际人才的竞争力①。2020年以来,围绕服务海南自贸港“三区一中心”,打造中外合作办学聚集地的建设目标,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已签约引进英国考文垂大学等11所国外知名高校。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程的加快,国际合作范围日益扩大,入境人数、居停人员持续增长,人流、物流互通、各种思想流、信息流交织,日益开放的环境要求涉外警务人员具备跨文化能力。

(二)警察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

自1829年英国议会通过《大都市警察法》,并根据此法创建了伦敦大都会警察局,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警察制度正式诞生以来,世界警务已历经了五次革命,每一次都引起警察职能重心的转变,特别是第四次的“社区警务运动”对警察服务意识的重新审视以及近年来第五次的“信息警务运动”所倡导的情报导向的警务发展趋势,强调信息资源的主动收集,重视信息获取和控制使用的主动权,以有效降低案件发生率,这都使得管理和服务逐渐成为警察的主要职能。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警察服务职能初现端倪,到漳州“110”的应运而生, 2002年的全国派出所工作会议明确部署以服务为职能导向的社区警务战略,再到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警察的职能重心正逐步从最初的政治职能转向管理和服务职能[2]。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让别人知道你要他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服务不是以实物的形式而是以提供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的某种需要,服务产品和其他有形产品一样,强调要能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可见无论管理还是服务,对象都是具有积极思维和主观能动性的人,作为涉外警务人员,胜任工作的前提就是要了解自己的管理和服务对象,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跨文化能力是涉外警务人员了解职业对象不可或缺的能力。从管理职能的角度,更多要求对方能理解我方的政策和规定,更需要涉外警务人员重视母文化意识和对母文化的认同,在跨文化交际中向异文化传递母文化的能力;服务职能则强调更多地了解对方,强调对异文化的了解。

二、涉外警务人员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结构分析

根据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跨文化能力概念与行动框架》的界定,跨文化能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互动时,具备充分的知识以应对可能产生的问题,而且有与不同文化的他者建立并保持联系的积极态度,具备运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他者交流时所需知识与态度的技能[3]。跨文化能力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影响较大、认可度较高的是迈克尔·布莱姆的跨文化能力模型,这个模型将跨文化能力分为四个维度:知识、技能、态度和意识。霍华德·汉密尔顿则提出三维度的跨文化能力模型:态度、技能、知识;凡蒂尼在传统分类的基础上提出跨文化能力的五个维度:文化意识、态度、知识、技能以及语言能力,文化意识被视为核心能力。国内关于跨文化能力的研究比较集中于对外派人员的研究,多关注在异文化环境中外派人员的跨文化能力研究,如外派记者、国际商务人员等,而对于在母文化环境中接触有异文化背景的这类工作性质的人员,如涉外警察的跨文化能力研究还较少。已有的跨文化能力研究受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影响较深,根据这一理论可以从知识、能力、态度、意识四个维度分析涉外警务人员的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结构。

(一)知识维度

这一维度包括元知识和具体的文化知识:

1. 元知识

元知识是有关知识的知识,包括对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的跨文化知识储备以及所掌握的跨文化知识的应用边界,了解自我和他人在认知上存在差异。元知识对知识有着规范和反馈功能,可以帮助主体在不同情境下恰当运用所拥有的知识,并根据情境的具体变化更新已有的知识。对于涉外警务人员来说,接触异文化的机会不断增加,具备元知识可以让警务人员在工作时能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对象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双方存在文化差异,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可能不同,并存在沟通的问题,这种理解差异和沟通中的问题会影响工作效果,从而积极主动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关策略消除这种理解的偏差和沟通不畅的问题。

2. 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包括:(1)母文化的相关知识。费孝通先生认为:“跨文化交流的基础,就是得从认识自己开始。”[4]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自己要从了解孕育自己的文化开始,包括自己国度的历史、政治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有较为充分的了解,意识到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总体特点。涉外警务人员是在母文化环境中从事跨文化实践的,工作性质之一是管理工作对象,让对方清楚知道你要他做什么,接受管理。目前的涉外警务工作中部分存在“不敢管”的现象,因为担心冒犯对方而导致执行涉外警务任务时易出现“超国民待遇”。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不仅有助于涉外警务人员执行任务时坚持执法原则,而且其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执法时会更具人文情怀,让执法不仅有力度,也更有温度。

(2)异文化的相关知识 ,既包括异文化中主流文化知识,如历史、政治、宗教文化知识、社会制度、认知模式、价值观念及文化禁忌、社交礼仪等,也包括亚文化知识,如流行文化等。了解对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有助于涉外警务人员预判对方的行为,减少对不确定性的畏惧。如具有英美文化背景的外籍人员,一般认为只有犯罪了,警察才会上门,因此,对于社区民警的上门登记等管理工作或由于害怕或由于反感,配合度较低。涉外民警具备相关异文化知识,了解他们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相对容易判断他们的不配合是因为文化差异还是单纯的抵抗,从而选择合适的策略。这也有助于涉外警务人员在尊重对方文化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对方融入我方文化,接受我方的管理。

(3)主体间知识。主体间知识即关于在异文化对象眼中我们是什么样的的相关知识。如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都是集体主义者[5]。主体间知识既包括认识主体间的共识或知识的普遍性,也包括认识主体间的差异性。主体间知识有助于一个主体预测另一个主体的意图,更好地与对方进行互动。涉外警务人员掌握主体间知识,可以更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异文化者的眼中是什么样的,他们对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会有怎样的理解,由此可以预判对方的反应,从而更好地进行互动。

(二)能力维度

1. 语言能力

语言是交流的载体和媒介,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常用于跨文化交际场合。涉外警务人员的工作任务涉及接听报警电话,传唤逮捕外籍犯罪嫌疑人,询问、笔录,外籍人员聚居社区的治安管理以及出入境证件查验等工作,对于警员的英语听说能力有一定要求,熟练掌握英语可以提高沟通交流的效率。语言能力缺乏导致的交流沟通障碍,是造成目前涉外警务工作中被动局面的首要原因。

2. 冲突管理能力

冲突是一种过程,源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将会对自己的利益产生不利的影响[6]。有学者认为冲突是因为个体的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和价值取向等不同而产生的[7]。涉外警务人员由于职业活动的特殊性,工作过程中冲突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警员与被执行任务的对象总是存在着心理上的对抗,尤其当任务对象是异文化者时,双方由于文化背景、文化心理的不同,冲突更加容易产生。冲突无论是对双方个体还是任务的完成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如何科学合理地控制和引导冲突、降低冲突的负面影响非常重要。涉外警务人员具备一定的冲突管理能力,有助于在任务执行過程中,降低冲突带来的消极影响,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意识敏感性维度

对文化相似性和差异性要有足够的敏感度,重视反思性、批判性文化意识的培养。涉外警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逐渐形成对异文化的意识敏感度,在双方交流沟通时特别是发生冲突时能意识到双方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能迅速判断沟通障碍的发生和冲突的发生是因为文化差异而引发的误会,还是单纯因为对方的对抗心理及不服从管理造成的。涉外警务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对抗性和特殊强制性,需要涉外警务人员有较强的意识敏感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注意把握度,不可共情过头,忽略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使对方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

(四)态度维度

主要体现在对于异文化表现出开放、好奇,愿意主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互动交流,愿意去主动了解外国人,能尊重包容对方不同的价值观、生活习惯、审美习惯和文化禁忌。对待异文化的开放态度首先发自内心地承认并正确认识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民族林立,各自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属于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涉外警务人员应秉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他国和他族文化。实际工作中,部分涉外警务人员特别是基层涉外民警,对于外籍人员存在着不愿管的现象[8],积极友好开放的态度能帮助涉外警务人员主动与外籍人员沟通交流,增进了解,进而有助于克服不愿管的问题。

三、涉外警务人员跨文化能力培养路径

跨文化能力是涉外警务人员能力结构中的重要构成,当前警察队伍中具备跨文化能力的人员数量不足,并不能满足我国全面开放环境中公安工作新的形势和需求,尤其是基层民警更显不足。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涉外警务人员在校阶段,学校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其跨文化能力。

(一)营造语言环境

涉外警务人员的语言能力是其愿意主动沟通的首要因素,也是其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是涉外警务人才必须掌握的除母语外的第一语言。培养涉外警务人才跨文化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营造语言环境,提升英语学习的成效。就现状而言,大部分警校生虽经过了十多年的英语学习,考过一些等级证书,但听说能力仍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不能熟练地用英语进行日常对话,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语言环境,语言输入的缺乏导致输出的困难。语言环境分自然语言环境和微观语言环境,自然环境指所学语言作为第一语言的社会生存和活动的环境[9],这无法营造,但学校可以尽量营造微观语言环境,创设语言交际环境,如部分课程全英文授课,组织各种英语兴趣小组,英语角,演讲比赛,给英文电影配音等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浸润于英语的环境中,增加语言输入,进行语言交流,强化和巩固所学的语言。涉外警务活动不分国别,执法对象无从选择,除了英语人群,也会遇到其他语种的人群,所以在营造语言环境,培养学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兼顾其他不同语种的培养。

(二)增设通识课程,尤其是母文化相关课程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保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警校一般比较重视警务技能、法学基础理论及公安学等专业课程的设置,对通识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在现有开设涉外警务专业的几所公安院校中,可以看到开设课程中主要有涉外警务法律基础、国际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边境管理学、国际警务执法合作、警务英语等,专业性强,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通识课程的开设明显不足,只有公安大学开设了涉外警务人文地理这门通识课程。警校由于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强调专业性固然没错,但也应超越单纯的技术训练,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基于跨文化能力的内涵要求,应重视通识课程的设置,增加通识课程的比重,开设诸如国际关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外国的宗教、历史、自然、地理、文学,国际交往礼仪等课程,奠定扎实的通识基础知识,拓宽学科知识面和学术视野,有助于涉外警务人员跨文化能力的构建。涉外警务人员作为在母文化环境中从事跨文化活动的人员,对于母文化更应了解熟悉,因此通识课程中毋庸置疑地应包括母文化的相关课程,诸如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

(三)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增加接触外籍人员的机会和途径

跨文化能力中的意识敏感维度和态度维度的培养,需要增加实际接触。警校应充分利用实习和一些重大外事活动的任务执行机会,增加学生接触外籍人员的机会。在实际接触的过程中,平时所学的知识才有落地的机会。实习时应有针对性地安排涉外警务专业的学生去涉外警务任务较多的岗位,增加接触外籍人员的机会,在实际接触中,真实感受了解外籍人员的文化、思维特点,以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反馈来调整理论认知。

(四)利用网络资源、国外知名高校的慕课

国外文化和知识不仅范围广阔,而且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学校课程无法全面覆盖。当前,科技的发展带来教学理念及形式的变革,慕课等新的教学方式方兴未艾,国外知名高校有很多优质的慕课资源可供选择,内容涉及人文、历史、地理、哲学、理工等多个学科,包罗万象。高校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主动学习国外知名高校的慕课视频,直接感受他们的文化和思维,开阔眼界、拓展思维。

参考文献:

[1] 向党. 涉外警务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3

[2] 李露. 社区警务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研究——以Z区为例[D]. 济南:山东大学,2019:25-27.

[3] 石偉. 国际文凭课程对高中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影响——基于南京某高中学校的调查[D]. 南京:南京大学,2020:6.

[4] 费孝通. 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J]. 读书,1998(11):3 - 8.

[5] 施媛媛. 全球化语境下的多元文化能力模型及其在跨文化合作中的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07):1108-1117.

[6] 斯蒂芬·P·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86.

[7] Bodtker,A.M.,Jameson,J.K.. Emotion in Conflict Formation and its Transformation: Application to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2001,12(03):259-275.

[8] 夏建兰,赵卫. 浅析基层涉外警务困境与人才培养[J].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20(03):111-116.

[9] 陈荣. 论语言环境对外语习得的影响[J]. 西部学刊,2020(15):120-122.

(荐稿人:康蠡,海南政法职业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跨文化能力培养路径
理工院校通识课程与学生跨文化竞争力培养探析
跨文化教学与“跨文化能力培养”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从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论中华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