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农科”助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专业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2021-11-30尹冬雪姬江涛李心平
尹冬雪 姬江涛 李心平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逐步发展,现代农业出现了新形态和新业态,面对新形势,“中国农林高等教育怎么办”是新农科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将“新农科”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是激活农业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的一剂良药。本文通过研究高校农业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针对现有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思政教育薄弱、实践教学创新不足、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创新等问题提出了相应改革措施,以期为“互联网+新农科”助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供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新农科;乡村振兴;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7-0017-03
乡村振兴是国家立足国情、基于乡情、顺应民情提出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重大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1]。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乡村振兴做出具体实施规划,明确指出乡村振兴须打破人才瓶颈的制约,推动人才振兴乡村,让专业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显身手”[2]。由此可见,人才是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是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此背景下,农业人才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互联网+”的逐步发展,现代农业出现了新形态和新业态,面对这一新的形势,中国农林高等教育怎么办,是新农科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普通的农民是“互联网+”受益者,而真正的设计者、引领者和推动者则需要由更为专业的人才来担当,“互联网+”和“新农科”深度融合是激活农学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的一剂良药。高校作为农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在乡村振兴中担负着人才培育和输出的责任和使命[3],推动传统农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构建能够服务乡村振兴的高等农业教育新体系,使学生以助推乡村振兴为己任,知农、爱农、为农。
一、研究现状评述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回信中明确要求涉农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国家战略发展引导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变革,高等农业教育领域围绕如何发挥教育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等问题展开讨论,在激烈的讨论中逐步形成了发展“新农科”教育图景。
目前关于新农科的研究以国内为主,国外鲜有报道。董维春等[4]深入研究了中国“新农科”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高等农业教育。王从严研究了发展“新农科”的使命与要求,从高等教育变革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要求和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需求三个方面阐述了“新农科”教育对农业院校和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并从知识体系、组织结构、办学类型、发展方向等角度研究了“新农科”教育的内涵特征[5]。张艳等从农科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应培养趋向研究新农科人才培养新体系,以加快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农林人才[6]。
随着“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农业互联网时代到来,利用“互聯网+”对传统农业优化升级,助力传统农业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互联网+”为农业改革提供了新途径、新方向。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互联网的优势更加凸显,拼多多农产品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拼多多农(副)产品成交额为1364亿元,较上一年同比增长达109%。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936.8亿元,互联网直播场次超过400万场[7]。
农业升级转型,人才是关键。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普通农民是受益者,而真正的设计者、引领者和推动者则需要由更专业的人才来担当。赵斐等研究指出河南省积极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但是毕业生返乡创业存在缺乏系统专业的指导,创业思路模糊,人力、财务、法律等知识资源不完善的一系列问题[8]。张钟研究指出目前“互联网+”和农业的融合在广大农村发展缓慢,造成这种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业“互联网+”人才比较匮乏[9]。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发布的《关于对拟发布新职业信息进行公示的公告》拟新增十个新职业,其中备受瞩目的新增职业之一就是互联网营销师,引发了对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也给“新农科”提出了新问题:高校应该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农业人才能够不惧挑战,抓住“互联网+”的机遇,切实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目前,关于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多限于围绕“新农科”建设,本文通过构建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使新农科培养的农学类专业人才充分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应对互联网时代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通过创新创业使现代农业坐上互联网的快车,让农业专业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大展身手。
二、当前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环节薄弱,农村就业意愿低
2017年底,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已接近1900万(统计口径包括新型农民),返乡下乡创业人数约为700万人。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课程思政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当前涉农院校在“思政培育”工作上还有待提高,例如,针对农业专业人才的道德教育和使命教育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和协同教育机制创新不足。思政教育环节薄弱将直接影响农业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最直接的表现之一就是农学专业毕业生农村就业意愿低[10]。
(二)实践教学创新不足,学生动手能力差
农业知识的学习不能只依靠教师的讲授,农业专业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关系到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受限于距离和实践经费等因素,很多实践教学开展不下去。实践能力和经验不足导致学生遇到农业农村中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导致学生对专业感到怀疑、不自信。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教学内容过于老旧,除一些经典的实践环节外,有些实践教学内容数年不变,严重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和现状不匹配,导致学生没兴趣,自豪感下降,实践教学成了走过场,教学效果差[11]。
(三)专业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缺乏出新
培养农业领域专业人才需符合“乡村振兴”建设的需求,但是目前高校制订的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大同小异,在设置专业课程时照搬以往培养方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乡村振兴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12]。此外,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对区域特色的考虑。中国农村数量庞大,形态和发展各异,这就导致了一些农业领域专业人才在经过相同模式的培养后到不同的地方工作时出现进入角色慢、与当地农民沟通有障碍等“水土不服”现象。
三、高校农学专业类人才培养模式趋势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深入研究农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和价值,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设立课程思政建设目标,避免强加硬套式的引入课程思政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自然生动地与课程结合,通过专业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不断发掘农学相关专业课程本身的“思政养分”,改进以往只注重专业知识讲授的教学方法,通过科学合理且具有创新性的思政教学设计,将课程思政自然巧妙地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将“思政养分”定向输送给学生,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思政教育带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热爱农村。
(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应多借鉴优秀的、成功的改革案例,制定全面的实践培养计划。一年级学生尽早参与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各个阶段的工作,通过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收获感和专业认同感;二年级学生开始农业调研,深入农村,了解农村;三年级的学生参与到老师的课题中,通过参与课题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四年级学生通过综合实习巩固实践教育教学成效。实践教学体系应推陈出新,与时俱进,选用能反映农业发展前沿、地方农业产业特色以及区域人才需求的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作为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12]。
(三)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农业人才培养需要汲取多学科的知识,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区域特色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农业领域发展的最新动向。可根据地域特点制订区域大类培养方案,根据地区特色,包括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民俗村风等制订有针对性、有特色的课程学习,将培养目标具体化,丰富理论教学的内容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培养的农业人才从专业知识到实践技能、从扎根农村的适应能力、服务能力到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升,使他们能够适应中国不同地区的农村工作。
四、结语
新农科建设、互联网+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基于“互联网+新农科”助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展开分析研究,对高校农业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思政教育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课程教学环节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高校针对农业专业人才的思政教育和使命教育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和协同教育机制创新不足。高校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其中,實践教学创新不足,学生动手能力差,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出新等问题尤为突出。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指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培养模式的意义以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体系改革的具体方法,以期为高校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2021-03-13). http://www. 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 新华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 (2018-09-26). http://www.gov.cn/zhengce/ 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3] 马宏峰,王永杰. 浅议创新型人才培养[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08):58.
[4] 董维春,梁琛琛,刘晓光. 从传统到现代的高等农业教育——兼论中国“新农科”教育[J]. 中国农史,2018,37(06):33- 45.
[5] 王从严. “新农科”教育的内在机理及融合性发展路径[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01):30-37.
[6] 张艳,王梦涵,张默. “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科类人才需求转变与培养趋向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2020(11):8-13.
[7] 搜狐网. 拼多多发布2019年农产品上行发展报告[EB/OL]. (2020-04-22). https://www.sohu.com/a/390034108_120604477.
[8] 赵斐,杨波,孙超伦. 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省“互联网+农业”大学生新型创业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1):187-189.
[9] 张钟,张建康,杨世先.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人才培养[J]. 农业科技通讯,2018(03):14-15.
[10] 刘振宁,曹雪,戴圣杰. 农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以“蔬菜栽培学”课程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20(48):222-224.
[11] 王林林,李玲玲,谢军红. 一流农学本科专业建设中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J]. 高教学刊,2021(11):10-13.
[12] 张秋平,敖和军,刘雄伦. 农学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20,6(24):196 -197.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