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师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思路浅析

2021-11-30党慧敏尚红艳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更年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名医经验

党慧敏 尚红艳

摘要: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为无排卵性功血,可归于中医“崩漏”的范畴。其病机有肾虚、脾虚、血热、血瘀等,易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刘艳巧教授认为临床治疗宜“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基本方法是“塞流、澄源、复旧”。治疗过程中可根据不同证型分证型治疗,并根据中药的特点精准用药,必要时联合西医治疗,可取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更年期;功能障碍性子宫出血;中西医结合治疗;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711.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11-0095-05

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为无排卵性功血[1]。因卵巢功能的衰退,剩余卵泡对于FSH的敏感性降低,雌激素分泌减少,对垂体的负反馈减弱而致FSH和LH不断升高,LH峰消失,不能排卵,出现月经失调[2]。临床表现多样,包括月经周期、行经期、经量发生紊乱。中医可归于“崩漏”的范畴。

刘艳巧,教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方面具有深厚造诣,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不孕不育、月经不调、绝经期综合征、复发性自然流产、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等妇科疾病。刘教授在治疗过程中根据不同证型分证型治疗,精准用药,现将刘教授治疗更年期功血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外感、内伤、情志不舒等原因均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和,进而引发本病本病。刘教授认为,本病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虚证包括:肾虚封藏失职,脾虚统摄无权;实证包括:热伤冲任,扰动血海,寒凝或热灼致瘀,瘀血内阻,血不循经;最终导致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胞宫蓄溢失常,经血非时而下。

1.1 肾虚为本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藏精,主生殖,为封藏之本,藏精于肾,使月经应时而下。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一种精微物质即天癸,古人称“无形之水”。天癸藏于肾,随肾气消长而变化。肾气初盛,天癸亦微;肾气渐衰,天癸乃竭[3]。在肾气盛、天癸至、任冲通盛、脏腑经络气血共同作用于胞宫的情况下,胞宫才能藏泄有度,形成规律的月经。“肾—天癸—冲任—胞宫”轴调节着女性的生殖节律与月经的发生[4]。《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更年期女性肾气亏虚,天癸将绝,封藏失司,冲任不固,不能制约及调摄经血,即“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功能失常,因此经血非时而下[5]。

1.2 脾虚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上化之源,主运化,主统血。脾虚则统血无权,血溢脉外。素体脾虚,或忧思伤脾,或饮食劳倦损伤脾气,导致中气下陷、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发为本病。《万氏妇人科》“妇人崩中之病,皆因中气虚,不能收敛其血”。清代沈金傲的《妇科玉尺》云:“忧伤脾,不能摄血,致使经血妄行[6-7]。

1.3 血热 素体阳盛,或情志不舒,肝郁化火,或感受热邪,或嗜食辛辣,致火热内盛而迫血妄行;素体阴虚,或因经、带、胎、产、久病等经历,伤及阴血,阴虚火旺,扰动血海而经血失约[8]。

1.4 血瘀 肝郁而气滞、积冷胞中、产后邪气侵袭血室、素有症瘕或跌扑损伤,均可致冲任二脉瘀阻,血不循经,非时而下。《血证论》记载:“女子 胞中之血,毎月一换,除旧生新,旧血即瘀血,此血不去,便阻化机。” 《妇科玉尺》记载:“血属阴,静则循经荣内,动则错经妄行。凡人七情过极则动五志之火,五志之火亢甚,则经血暴下,久而不止,谓之崩中…”[9]。

总之,本病因病机复杂多样,刘教授认为本病涉及多脏腑及气血经络,易形成虚实夹杂的兼证。

2 更年期功血治疗

2.1 中医治疗

2.1.1 治疗原则 导师对于本病的治疗认为可按照崩漏的治疗,基本的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遵循“塞流、澄源、复旧”的治则。

“塞流”即止血以固本,是治疗崩漏的当务之急。宜固摄升提,避免辛温行血致失血过多引起阴竭阳脱;治漏宜养血行气,不可固涩止血成瘀[10]。暴崩之际,当立即止血以防脱,首选补气摄血、收敛固涩止血法。止血应当视证型的虚实寒热来决定。虚者补而止之,实者泻而止之,寒者温而止之,热毒清而止之,并非专事滞涩所能获效。“澄源”即辨证求因,澄清本源之意,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血止或病缓时,应当根据不同的证型辨证论治,刘老师强调切忌不问缘由,一味投寒凉或温补之剂,或专事滞涩,导致“虚虚实实”。“复旧”即调理善后之治,根据其气血之盛衰,脏腑之虚实,多从调理肝脾,益肾固本入手,本固血充则经水自调。历代医家认为崩漏之后当调理脾胃,化生气血,使之康复。近代研究指出,补益肾气,重建月经周期,才能使得崩漏得到彻底的治疗[11]。“塞流”、“澄源”、“复旧”此治崩三法,在临床应用时不能截然的分开,往往是塞流需澄源,复旧当固本。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出血期的治疗(塞流为主,结合澄源):崩漏首先应辨明虚、实、寒、热,一般经血量多势急,继而淋漓不止,色淡质稀者多属虚;经血非时暴下,色鲜红或深红,质稠者多为实热;淋漓不尽,血色紫红质稠,多为虚热;月经时来时止,多少不定,或淋漓不止,色暗有血块者多为虚热或血瘀。崩漏病史较长者,往往虚实夹杂;热证多而寒证少,即便是热亦是虚热为多,但发病初期可为实热,失血伤阴则转为虚热。临证时,根据辨证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而不是一味应用固涩止血药物。

血止后治疗(复旧为主,结合澄源):崩漏发病过程中,常因病机转化而气血同病,多脏受累,崩和漏互为因果,在治疗过程中应当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更要抓住肾虚为主的基本病机,不忘补肾治本調整周期[12]。“复旧”是治疗崩漏的重要过程,不同年龄其目标不同。治疗围绝经期崩漏,目的是控制出血量,补肾疏肝扶脾,固冲任,防止崩漏复发,协调脏腑功能,预防子宫内膜病变,延缓衰老[13]。

2.1.2 辨证论治思路

2.1.2.1 重视先天,补肾固冲 肾寓元阴元阳,主封藏,主二阴,肾气盛则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才能按时而下。更年期妇女肾气渐衰,加之产育劳损、房事不节,真阴真阳亏虚,封藏失司,任脉虚衰,太冲脉衰少,冲任不能固摄精血,月经非时而下[14]。导师以补肾固冲,调经止血之法治疗。选六味地黄丸合圣愈汤加减,方药如下:熟地,炒山药,山萸肉,茯苓,当归,白芍,黄芪,党参,偏于肾阴虚加黄精,女贞子,旱莲草等,枸杞子等,偏于肾阳虚加杜仲,川断,桑寄生,菟丝子等,根据不同情况可加用理血止血药。

2.1.2.2 培补后天,固冲调经 脾为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摄血。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气血生化有源,冲任二脉才能充盛。脾气健旺,才能统摄有度,冲任功能正常,经血依时而下。若忧思、劳倦、饮食伤脾,导致中气下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则经血非时而下[15]。导师认为治宜健脾养血,固冲调经。以四君子汤合固冲汤加减,方药如下:党参,茯苓,白术,黄芪,山萸肉,白芍,茜草,煅龙骨,煅牡蛎,当归,炒山药,炙甘草,久漏不止者可加炒蒲黄,藕节,出血量大可加升麻,加重黄芪用量,并根据兼证随症加减。

2.1.2.3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伤寒明理论﹒热入血室》谓:冲之得热,血必妄行。"热伤冲任,迫血妄行,遂致崩漏。素体阳盛,或嗜食辛辣厚味,或暴怒伤肝、肝阳上亢、气机逆乱,扰动血海而致经血非时妄行者,为实热证;素体阴虚,或产育、久病、失血暗耗阴血,加之更年期肾水虚衰,阴虚生内热,热扰冲任血海发为崩漏者,为虚热证[16]。导师主张实热证应清热降火,凉血调经,以清经散加减,方药如下:丹皮,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知母,茯苓,焦栀子,藕节;虚热者应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以保阴煎加减,方药如下:生地,熟地,白芍,地骨皮,侧柏叶,丹皮,黄芩,川断,山药,甘草。下血如崩者可加棕榈炭、血余炭等固冲止血,心烦、胁胀、失眠者可加柴胡,夏枯草,酸枣仁,夜交藤疏肝除烦安神,伴烦躁、头晕等阴虚阳亢症状者可加龟版,鳖甲,生牡蛎等滋阴潜阳。

2.1.2.4 通因通用,化瘀止血 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或感受外邪、邪与血结,瘀阻冲任、血不归经,致崩漏发生。临床表现阴道出血多,色暗质稠有血块,小腹坠痛或刺痛,舌质黯或有瘀点,脉弦涩有力者为血瘀证[17]。宜活血化瘀,固冲止血。以桃红四物汤加减:熟地,当归,白芍,桃仁,红花,黄芪,党参,白术,山药,茜草,仙鹤草,三七粉(冲服)、乌贼骨、升麻。经性腹痛者加延胡索、香附理气止痛,瘀久化热、口渴心烦者加丹皮,黄芩,炒地榆凉血祛瘀。

2.1.3 精准用药 在选药之前,导师主张要明确各种药物药性的寒、热、温、凉,功效的主次,归经的不同。

止血药中有收敛止血药(如仙鹤草,多种炭,赤石脂等),凉血止血药(如侧柏叶,地榆,大蓟,小蓟等),活血止血药(如蒲黄、益母草、三七等),温经止血药(如艾叶,炮姜,鹿角胶等),养血止血药(如阿胶),养阴止血药(如女贞子,旱莲草等),临床上应当根据不同的出血性质加以应用。另,炭类的止血药过用可能导致血脉凝涩而成瘀,故在应用时应中病即止,不可过度、过久使用。

补血药中,有温燥类的如:当归、川芎等,其特点是走而不守,辛燥走窜,血虚而寒滞者可以应用,阴虚而血热或出血量过多者则不宜用,以免温热动血,反而导致出血量增加。有凉润类的,如白芍,熟地,首乌等,其特点是守而不走,阴虚血燥者益用,且有滋养止血之功。一般来讲,崩漏者应选用守而不走的药物。经过恰当的配伍达到补而不滞,泻而不伤。

活血药中益母草,三七,蒲黄则祛瘀止血,适用于崩漏有瘀或有癥瘕者。

中药既有性味、功效主治的不同,又有归经的迥异。临床应用时,可根据病变的脏腑不同,选择不同归经的药物,如属肾虚不固者,应使用入肾经的菟丝子,川断,桑寄生,杜仲等补益肾气、固涩止血的药物;而属脾虚不摄血者,则当选用入脾经的药物,如党参,黄芪,白术等健脾益气、固摄止血药物,但应以平和为期,不可太过升散。

2.2 西医治疗 导师常常强调本病的治疗一定不能只拘泥中医的诊治思路,应根据出血量及出血原因,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出血较多及出血时间较长的情况,可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西药,与中药合用,更好地取得“急则治其标”的治疗效果,导师在临床上常常使用的止血药如:止血敏,止血芳酸,氨甲环酸等;由于内分泌因素导致的阴道异常出血也常采用性激素类药物止血,常见的有雌激素、孕激素使用方法上包括单纯应用及序贯应用,常用的药物包括:戊酸雌二醇,黄体酮胶囊,地屈孕酮及一些雌孕激素复合剂如:妈富隆,克龄蒙等。

3 典型病案

马某,女,43岁,已婚,农民。2019年11月20日初诊。主诉:月经紊乱2年余,加重伴月经淋漓不断1月余。12岁初潮,既往月经基本规律,28-30 d 1行,行经5-6 d,量色质均可,白带正常,无异味及瘙痒。孕3产2,曾人流1次。近2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紊乱,月经周期不规则,15~40余d 1行,行经5-20 d,甚则淋漓不断,色暗红,量多,无血块及痛经,不伴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曾就诊于西京医院给予口服避孕药治疗,症状有所好转,停药后病情再次反复。现症:末次月经2019年10月27日,淋漓不断,持续至今,现量少,色褐,无血块及痛经,双下肢轻度浮肿,四肢乏力,纳食及睡眠可,小便正常,大便偏稀,5~6次/d。口唇及眼睑淡白,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查血常规:HB:81 g/L。B超:子宫及卵巢未见明显异常,子宫内膜厚0.6cm。中医诊断:(1)崩漏(脾肾两虚)。(2)虚损(气血亏虚);西医诊断:(1)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中度贫血。治疗上,西药给予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以纠正贫血;中医辨证为脾肾两虚,治疗上以补肾健脾、固冲止血为大法,开方如下:炙黄芪30 g,熟地15 g,山萸肉15 g, 焦杜仲15 g,川斷15 g,荆芥炭15 g,仙鹤草30 g,贯众10 g,鹿角胶15 g,阿胶15 g,炙甘草6 g,5剂,水煎服,日1剂。嘱患者5日后复诊,如服中药后不减少或有增多,随时就诊,考虑加用激素止血。

二诊:2019年11月26日。服药后,阴道出血基本停止,四肢乏力,症状较前有所减轻,偶有头晕,纳食及睡眠可,小便正常,大便成型,1~2次/d。口唇及眼睑淡白,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下肢仍轻度浮肿。行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0.9cm。给予地屈孕酮10 mg,口服,每日2次,每次1片,连服10 d。现出血已基本停止,故将治法调整为:益气养血,补肾调冲。开方如下:熟地12 g,炒山药30 g,山萸肉15 g,当归12 g,白芍15 g,黄精12 g,女贞子15 g,旱莲草15 g,黄芪30 g,仙鹤草30 g,焦杜仲12 g,川断12 g,茯苓15 g,枸杞12 g,败酱草15 g,菟丝子15 g,14剂水煎服,日1剂。服中药同时,加服铁剂及维生素B12促进贫血纠正。

三诊:2019年12月10日。地屈孕酮连服10 d后停药3 d后月经来潮,量不多,色鲜红,有血块,小腹轻微胀痛,纳食及睡眠均可,小便正常,大便偏稀,眼睑及口唇色较前红润,下肢浮肿减轻。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滑。现月经来潮,为防止此次月经淋漓不断,同时诱导此次正常周期,以化瘀养血止血、补肾固冲为大法,开方如下:熟地12 g,炒山药30 g,山萸肉15 g,当归12 g,白芍15 g,黄精12 g,女贞子15 g,旱莲草15 g,黄芪30 g,茯苓12 g,白术10 g,菟丝子15 g ,败酱草15 g,贯众炭10 g,茜草炭12 g,荆芥炭15 g,10剂水煎服,日1剂。自月经周期第5 d开始服用,连服10剂,同时嘱患者监测基础体温。

四诊:2019年12月24日。服用后月经7 d干净,基础体温测量示连续3 d保持在36.6℃以上,BBT测定提示有排卵,现症:无阴道出血,白带量可色正常,纳食及睡眠均可,小便正常,大便偏稀,眼睑及口唇色淡白,下肢浮肿较前减轻。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患者本次有自发排卵,现处于经间期,以脾虚气血不足表现为主,治疗上以健脾养血,固冲调经为大法,药物如下:党参12 g,黄芪30 g,茯苓12 g,白术10 g,熟地12 g,炒山药30 g,山萸肉15 g,当归12 g,白芍15 g,焦杜仲15 g,川断15 g,炒蒲黄15 g,仙鹤草30 g,桑寄生15 g,10剂水煎服,日1剂。

五诊:2020年1月7日。月经于1月3日来潮,今日已基本干净,复查血常规,HB:117 g/L。現症:阴道少量出血,无腹痛、发热等症,纳食及睡眠均可,二便正常,眼睑及口唇色可,下肢无明显浮肿。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稍滑。现患者基本月经正常,给予妇科养荣胶囊及加味八珍益母膏序贯服用,各用12 d。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不适随诊。

按:本病案中,患者系围绝经期妇女,女性在这一阶段由于卵巢功能的衰退,剩余卵泡对垂体促性腺素的敏感性下降,雌激素分泌量锐减,对垂体的反馈减弱,呈现出FSH和LH不同程度的增高,从而导致FSH/LH峰消失,不能正常排卵,从而出现不规则的阴道出血[18]。中医认为,围绝经期妇女,肾气渐弱,天癸不足,封藏失职,冲任不固,导致经水非时而下,出现崩漏,而久病多夹瘀,故往往辨证为脾肾两虚兼有瘀血,在治疗上以健脾补肾、化瘀固冲止血为大法。在出血量多日久的情况下,当遵循治疗崩漏治疗原则之“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现以塞流止血为主。

参合四诊,初诊时,患者证属肾虚血瘀证,就诊时,因出血量多,经期延长,月经淋漓不尽,而出现贫血,故治疗上以西药给予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以纠正贫血;中医治疗上以补肾健脾、固冲止血为大法。方中重用黄芪益气补血、升提止血;熟地、山萸肉、焦杜仲、川断、仙鹤草补肾固冲止血;鹿角胶、阿胶温阳补血兼可止血,胶质黏腻固涩力强;贯众即可止血又可清热化瘀。全方共奏益气升阳、化瘀止血之效,以达“塞流”目的。

二诊时,用药后出血基本停止,但气随血脱,气血两亏,因此应当以益气养血、补肾调冲为主,以起到“澄源、复旧”的目的。方中以黄芪四物汤以补气养血;女贞子、旱莲草滋阴补肾;熟地,山药,山萸肉,川断,菟丝子,枸杞,仙鹤草补肾固冲;黄精健脾养血,补而不滞,茯苓健脾安神,败酱草清热解毒,防止出血时间过长造成感染。上药配合,以期气血得充,冲任得固。三诊,月经再次来潮,为防止再次出血过多,守初诊之补肾固冲之法,再加上贯众炭、荆芥炭、茜草炭等固涩止血的药物。四诊,BBT监测本月有排卵,继续给予益气养血、补肾调冲药物,方法基本与二诊相似,促进黄体功能的维持。五诊,月经按期即转,经量可,行经期可,复查血红蛋白含量恢复正常,因崩漏一病容易反复,故改服中成药进一步巩固疗效。

参考文献:

[1]杨琪,周忠明,胡嘉同.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6):77-79.

[2]周文景,于清玲.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症状与雌激素水平的关系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6,30(6):505-507.

[3]李聪.导师王翠霞教授以肾虚论治崩漏的经验总结[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1-30.

[4]丘维钰,郜洁,高飞霞,等.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研究进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4(6):945-947.

[5]张辉,刘静君.刘静君治疗围绝经期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7,36(6),498-500.

[6]赵月星,郑红凤,李普霞,等.归脾丸加减对围绝经期功血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20,15(5):768-772.

[7]樊亚妮,王全乐,张文红.张文红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79-81.

[8]杜惠兰.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38-150.

[9]梁婧翘崩漏病(无排卵性功血)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暨青春期崩漏诊治探析[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10]周华,王隆卉,陈晶晶,等.陈旦平教授运用调肾固冲法治疗崩漏验案[J].西部中医药,2020,33(4):61-64.

[11]马媛媛.崩漏古籍方药规律分析及健脾益气法治疗崩漏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1-94.

[12]杨开兰.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脾肾气虚证崩漏的临床研究[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1-65.

[13]崔艳欣.益气化瘀法联合曼月乐治疗围绝经期无排卵性功血的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1-41.

[14]吕艳红.王翠霞教授治疗崩漏的临床经验总结[D].辽宁: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1-35.

[15]马媛媛.崩漏古籍方药规律分析及健脾益气法治疗崩漏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1-94.

[16]王东梅.崩漏文献及方药证治规律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1-148.

[17]王学梅.谢萍教授逐瘀止崩法治疗崩漏60例临床分析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1-103.

[18]丛楦苡.固本止血方联合安宫黄体酮治疗脾肾两虚型围绝经期功血的临床观察[D].兰州:甘肃中医药大学,2018,1-54.

(收稿日期:2021-05-31)

猜你喜欢

更年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名医经验
新修珍珠囊药性赋
不同性别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经验与思考
米非司酮与妈富隆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性激素FSH、LH、E2浓度的影响分析
当“更年期”遭遇“青春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孙跃农健脾补肾化痰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
高血压肾病诊治经验采撷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皮炎的效果及临床优势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初步评定
潮热出汗不仅仅是“更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