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布司他治疗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患者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效果
2021-11-30赵鹏
赵鹏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辽宁 沈阳 110031)
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若尿酸排泄障碍,过 多沉积于人体肾脏,将会引发高尿酸血症。由于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1],体内尿酸的排泄会受到影响,故慢性肾衰竭患者多合并高尿酸血症,在两种疾病同时存在且发展的情况下,高尿酸水平会对肾功能造成影响。目前,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主要遵循减少嘌呤摄入、降低尿酸含量等原则,别嘌呤醇作为高尿酸血症患者常用的治疗药物,虽然可对黄嘌呤氧化酶发挥竞争性抑制作用,有效减少尿酸的生成,但其他嘌呤的活性会随之受到影响。非布司他属于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其可发挥抑制氧化型、还原型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2],且降尿酸效果优于别嘌呤醇,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非布司他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肾衰竭非透析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5例。参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35~75岁,平均(56.87±5.22)岁;病程10~30个月,平均(18.54±1.54)个月;糖尿病肾损害7例,高血压肾损害6例,慢性肾盂肾炎1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2例。研究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36~75岁,平均(56.74±5.60)岁;病程10~30个月,平均(18.62±1.49)个月;糖尿病肾损害8例,高血压肾损害8例,慢性肾盂肾炎9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经尿液检查、血常规检查、肾功能检查等明确为慢性肾衰竭;患者经尿酸检查、血尿酸检查等确诊为高尿酸血症;②患者与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入组前已接受替代治疗者;②合并痛风性肾病或原发性高尿酸血症者;③对本研究治疗药物过敏者;④合并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
1.2 方法 两组在治疗期间均调节饮食,以低盐、低蛋白与低嘌呤食物为饮食原则。在此基础上,参照组应用别嘌醇片(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1368,规格:0.1 g×100片)口服治疗,每天1次,每次50 mg,每周递增50~100 mg,日剂量增加至300 mg,分3次服用,日剂量<600 mg。研究组应用非布司他(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58,规格:40 mg×14片)治疗,起始剂量为40 mg,每天1次,连续服用14 d后,若患者血尿酸水平仍高于6 mg/dL,则增加剂量至80 mg,每天1次。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BUN、SUA、Scr)、IL-1β与NALP3水平。②比较两组疗效与不良反应(肝酶升高、皮疹、痛风急性发作)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若患者治疗后SUA下降至正常水平,降幅≥25%,为显效;若治疗后SUA水平基本正常,降幅≥15%,为有效;若治疗后SUA水平无变化,或降幅<15%,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BUN、SUA和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BUN、SUA和Scr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比较(±s)
注:BUN,血尿素氮;SUA,血尿酸;Scr,血清肌酐。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 P<0.05
组别参照组(n=35)研究组(n=35)t值P值BUN(mmol/L)治疗前23.54±3.24 23.20±3.16 0.175 0.562治疗后18.30±2.51a 14.48±2.43a 2.534 0.019 SUA(μmol/L)治疗前548.65±57.35 549.60±57.42 0.028 0.620治疗后387.94±32.42a 318.61±30.16a 3.568 0.015 Scr(μmol/L)治疗前289.64±20.30 289.57±20.25 0.006 0.865治疗后260.43±23.15a 228.59±23.64a 2.284 0.018
2.2 两组治疗前后IL-1β、NALP3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IL-1β、NALP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IL-1β、NALP3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IL-1β、NALP3水平比较(±s,ng/m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IL-1β、NALP3水平比较(±s,ng/mL)
注:IL-1β,白细胞介素1β;NALP3,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 P<0.05
组别参照组(n=35)研究组(n=35)t值P值IL-1β治疗前1 015.21±68.54 1 018.08±68.67 0.070 0.584治疗后930.24±40.57a 825.22±40.74a 4.302 0.010 NALP3治疗前9.85±1.16 9.87±1.10 0.029 0.615治疗后8.54±0.59a 7.23±0.42a 3.742 0.013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参照组显效15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4.29%(26/35);研究组显效20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34/3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χ2=7.467,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参照组肝酶升高1例,皮疹1例,痛风急性发作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3%(4/35);研究组肝酶升高1例,痛风急性发作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3/3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肾脏是尿酸排泄的主要器官,由于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功能受损,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酸排泄障碍,造成体内尿酸大量沉积,故大部分慢性肾衰竭患者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会合并高尿酸血症。与此同时,慢性肾衰竭患者SUA水平较高,且肾脏内沉积的尿酸也会引发炎症反应[3],并抑制一氧化氮合酶、上皮间质转分化,在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下诱发肾脏血管病变或肾小管间质损伤,因此,降低尿酸水平是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关键[4]。
别嘌呤醇和非布司他均是抑制尿酸生成的代表药物,别嘌呤醇是具有抑制黄嘌呤氧化镁作用的次黄嘌呤异构体,可减少尿酸生成,降低血液中尿酸浓度。非布司他则是通过减少血清尿酸含量而发挥治疗作用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与别嘌呤醇区别在于,非布司他的结构是非嘌呤类似物,用于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不仅可选择性抑制黄嘌呤氧化酶[5],而且降血尿酸效果更为优越,对嘧啶代谢、嘌呤活性并不会造成较大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BUN、SUA和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BUN、SUA和Scr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与王卓娜[6]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非布司他改善患者肾功能的效果优于别嘌呤醇。虽然别嘌呤醇也能降低尿酸含量,但禁止用于明显血细胞低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非布司他服用后经肾脏排泄较少,在轻中度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中具有较高安全性。同时,SUA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患者应用非布他司治疗后SUA水平显著下降,表明慢性肾衰竭进展速度随之减缓,有利于减轻疾病对患者肾功能造成的影响,并促进预后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IL-1β、NALP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IL-1β、NALP3均已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与丘昭文等[7]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患者应用非布司他治疗后病情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别嘌呤醇。在高尿酸血症炎性反应中,IL-1β与NALP3是主要的炎性因子,且可对患者病情提供依据。NALP3在机体发生溶酶体、活性氧裂解等情况时会被激活[8],并释放IL-1β因子,在引发炎症反应的同时加重患者病情,患者应用非布司他治疗后,IL-1β与NALP3水平均下降,表明患者炎症反应减轻,且肾功能与病情均得到显著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χ2=7.467,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患者服用别嘌呤醇、非布司他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但后者可取得更为理想的疗效。分析原因为,SUA水平过高可使胰岛素呈抵抗状态,且嘌呤代谢紊乱会促进血栓形成[9],使肾小球处于高凝状态,不利于病情恢复。患者应用非布司他治疗后SUA水平降低,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病情与症状的改善,抑制病情进展,另一方面也能避免血管内皮功能与电荷屏障受损[10],延缓肾功能的恶化。
综上所述,采用非布司他治疗慢性肾衰竭非透析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疗效显著,可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患者肾功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