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内科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对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研究

2021-11-30张曼茹冯宁宁钱利利

当代医学 2021年33期
关键词:华法林心内科房颤

张曼茹,冯宁宁,钱利利

(1.营口市中心医院电诊科,辽宁 营口 115000;2.营口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辽宁 营口 115000)

房颤是心内科常见疾病,为心房颤动的简称,主要是指快速性室上性心率失常,特征为无序、快速的心房电活动[1]。伴随社会老龄化趋势,房颤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房颤患者易发生栓塞性疾病,随病情进展,患者可能致死或致残,为规避房颤不良事件高危因素,为患者实施有效科学的治疗及其重要。房颤治疗的关键应遵循控制快速心室率,保证患者窦性心律恢复正常,避免发生脑卒中与血栓形成。临床治疗房颤以药物治疗为主,而抗凝治疗是降低或避免患者发生栓塞或血栓的重要手段之一[2]。华法林是临床有效缓解房颤的抗凝治疗药物,疗效已得到临床与患者的广泛认可,但实施抗凝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若抗凝不够则治疗效果不佳,若过度抗凝则会导致各类出血性不良反应,因此,寻求有效的抗凝治疗方式是提升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3]。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心内科房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抗凝治疗对心内科房颤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心内科房颤患者,采用双盲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常规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3~83岁,平均(68.78±3.15)岁;房颤类型:持续性房颤患者17例,阵发性房颤患者23例。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4~84岁,平均(69.12±3.26)岁;房颤类型:持续性房颤患者1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24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纳入标准:患者均接受体格、超声、心电图检查后确诊为房颤,符合有关心房颤动的诊疗标准[4];患者了解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中途退出研究患者。

1.2 方法

1.2.1 房颤类型鉴别 房颤类型一般情况下分为持续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实际情况评估患者房颤类型,持续性房颤评定标准为房颤发作时间持续≥7 d,窦性心律须通过电击、药物疗法才可恢复。而阵发性房颤主要是指房颤发作时间<48 h,具有一定间隔性,窦性心律可自行恢复。

1.2.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接收相应检查,给予患者改善心肌缺血情况、稳定血糖与血压在正常范围、控制快速心室率、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等。常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规格:100 mg×30片)治疗,每天1次,每次100 mg。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华法林钠片(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123,规格:2.5 mg×60片)治疗,初始用药每天3次,每次2.5 mg,第2天开始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为每天1次或2次,每2天检查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1次,保证患者INR控制在2~3范围内,根据患者INR变化情况调整华法林钠片药物用量。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心内科房颤患者的不良事件出现情况、不适症状发生情况。不良事件出现情况主要包括脑血栓、脑卒中、死亡。不适症状发生情况主要包括咳血、尿液带血、鼻黏膜流血、牙龈流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予以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心内科房颤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不适症状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心内科房颤患者不适症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适症状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房颤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主要指的是丧失有序、规则的心房电活动,以无序、快速的心房颤动波代之,是最为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同时也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5]。房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患者患病率与年龄相关性较大,据统计研究发现房颤发病率在年龄>75岁老年人群中可达10%,严重威胁老年患者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房颤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饮酒、严重感染等均可导致房颤的发生,患者发生房颤后会显著增加其脑卒中、血栓的发病率,伴随病情进展严重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为房颤患者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提升患者治疗效果、控制患者病情进展、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房颤,以抗凝药物与控制心室率药物为主[6]。

抗凝药物主要是指能对患者机体凝血过程中部分凝血因素产生影响,对凝血过程进行抑制的药物。正常机体内血液凝固系统、纤溶、抗凝系统较为完善,因此,血液能够保持自由流动状态,在血管内不会发生出血或凝固等现象,但机体纤溶或抗凝功能下降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情况下,易导致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由于心房颤动,心房正常舒张收缩节律改变,导致血液淤积在心房内,易产生固体小血块,流入脑部血管后可能对脑动脉管腔造成阻塞,导致卒中等疾病,因此,实施抗凝药物治疗是降低血栓、卒中等疾病发生率的关键[7]。

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能够有效对血小板聚集产生抑制作用,避免患者血栓的形成,临床将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动静脉瘘、人工心脏瓣膜、心房颤动、心肌梗死、暂时性脑缺血发或其他术后血栓的形成,阿司匹林价格相对低廉,适用于患者长期服用。但单一用药不良反应较多,且无法达到预期治疗目标[8]。华法林属于一种香豆素类抗凝剂,现阶段被广泛应用于缓解心内科房颤的抗凝治疗中,且取得较为优异的医疗成果。华法林口服后药物在机体内可发挥竞争性作用,能够有效抑制维生素K在肝脏内参与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减轻凝血因子r羧化反应,抑制前体物质活化能力,发挥高效抗凝效果。华法林能够有效避免患者血栓的形成,可防治心房颤动过程中血栓形成的相应风险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开始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要想达到最佳效果,需要保证服药过程中INR控制在2~3,若患者INR<2,则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若INR>3,则患者发生出血不适症状的风险明显增高,能够保持INR控制在2~3并长期维持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实施华法林治疗过程中,应保证有效开展INR参数监控工作,在华法林服用过程中需定期检验INR值,根据INR结果对药物用量进行调整,保障患者抗凝治疗效果[9]。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实验组心内科房颤患者不适症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马韬[10]研究中为实施心内科治疗的83例患者实施华法林与阿司匹林抗凝治疗,结果表明,40例对比组患者不良医疗事件中死亡发生率15.00%、脑血栓发生率20.00%、脑卒中发生率17.50%,研究组43例不良医疗事件死亡发生率2.33%、脑血栓发生率4.65%、脑卒中发生率2.33%,研究组优于对比组(P<0.05);研究组3例(6.98%)患者发生用药不适症状,对比组11例(27.50%)患者发生用药不适症状,对比组用药不适症状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提示华法林实施心内科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能够取得理想效果,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实施华法林抗凝治疗对减少心内科房颤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具有显著效果,较少患者服药后出现不适症状,用药安全性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猜你喜欢

华法林心内科房颤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分析
对心内科新护士应用人性化带教模式的教学效果观察
预防房颤有九“招”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预防房颤九妙招
华法林出血并发症相关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早搏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