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湖北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2021-11-30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湖北国际化

陈 玲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教育部财政部于2019年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总体目标明确“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1],这是首次以文件的形式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国际化水平明晰了具体要求,是面向“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主的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的中国高职教育的重要战略部署。“双高计划”是国家立足于我国高职教育办学实际,从经济社会发展、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以项目引领的方式提出的我国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方向,为高职院校立足办学定位、专注内涵发展、办出特色树立了标杆[2]。在2019年12月公布的56所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和141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的名单中,湖北省共有8所学校成功入围。本文拟探讨在“双高计划”建设的大背景下,湖北高职院校如何迎接机遇和挑战,找准发展定位,提升办学内涵,突破国际化发展瓶颈,把学校建成国际有影响的一流院校。

一、湖北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

湖北高校云集,是高等教育资源雄厚的科教大省。全省128所高等院校中,高职院校有61所。近年来, 各高职院校纷纷抢抓机遇激发活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呈良好上升态势,但国际化发展表现出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状态。在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中, 湖北地区“国际影响力50强”仅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占有一席之位,这充分说明湖北高职院校对外开放办学的力度远不及国际化起步较早的东部沿海省份的高职院校,整体国际化发展水平偏低,湖北职教品牌尚未形成。在56所高职院校公布的2019年质量年报中,对国际交流与合作有专门总结概述的学校共40所。本文从40所学校的质量年报中提炼信息,并对湖北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状况进行梳理总结。

(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持续增长

截至2019年8月,共有18所高职院校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1个。在优质校评比和“双高计划”建设硬指标的考核驱使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作为湖北当地的龙头引领示范高职院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自2010年起开展了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属于本地合作办学起步最早、成果最丰的院校。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等6所院校在2018年获得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厅审批和教育部备案,2019年开始规模不等的招生。就合作专业而言,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主要集中在各校的优势和强项专业,如护理、会计、汽车检测与维修、土木工程、建筑工程、软件技术等。就开展合作的国家来看,一般集中在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职业教育资源相对发达的欧美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2017年至2018年有4所院校与俄罗斯开展了7个合作办学项目。合作形式普遍采取“2+1”或“3+0”的培养模式,成绩合格者可获取双学历证书或单学历证书,也有少数院校采取“2+2”或“3+2”的培养模式实现专本学历衔接。

(二)引进先进教育资源力度加大

各院校通过主动对接国际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了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创新,增强了国际合作对专业建设的积极影响。荆门学院通过引进德国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标准和考核体系,在数控、汽车两个专业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和教育认证工作;湖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的教育项目,引进德国技术员标准,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开展技术员教育,并初步形成符合德国标准、具备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引入英国汽车工业协会认证项目,毕业生可获双职业资格证书,用人单位的认可度和学生的接纳度实现了高度契合;武汉职业学院2018年度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标准8项,引进专业课程44门、原版教材95本,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2个,加快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结构;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引进德国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两个专业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和培训方式,进行本土化开发,实现了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创新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显著。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形式多样

大多数院校通过领导互访、教师互派、学生交流、师资培训、专业共建等形式与海外合作院校开展双向校际交流,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在2018年至2019年,先后分批次派遣22名骨干教师赴德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优秀名校进行专题研修,选派17名优秀学生分别赴泰国和韩国的合作院校进行海外研学,先后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TAFE学院、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韩国中部大学等多家院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学校通过双向交流增强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国际化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百千万计划”项目平台,加强与美国高水平职业院校对话研讨,在课程对接、学分互认、学生交换、教师研修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各院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海外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和技术指导。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与日本常磐系统工程株式会社开展软件开发项目合作,进一步加强了学校教学与产业相联系,将科研与市场相结合,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之路。

(四)招收国际留学生初现规模

大多数院校都通过学分互认、学位互联的形式将学生输送至海外合作院校,但招收国外留学生的学校数量有限。2018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首次面向“一带一路”国家阿塞拜疆共和国招收国立旅游与管理大学的短期留学生,通过6个月的学习完成“国际酒店管理证书”的项目培训;武汉城市学院与韩国研成大学开展交换生委培项目,韩国留学生在该校以学习汉语、国学、旅游中文为主;2018年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招收来自缅甸、新加坡、德国的长短期留学生62人;武汉铁路职业学院充分发挥办学优势,与泰国合作院校开展“中泰联合培养高铁人才”1+1项目,连续4年共招收了泰国高铁专业留学生共计136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对船舶动力工程技术、软件工程技术、会计等品牌专业进行优势宣传和推广,2017年和2018年共招收来自泰国的29名全日制留学生。可见,只有入选国家级优质校和“双高计划”的部分院校才招有中短期和长期留学生,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招收来华留学生方面还是空白。

(五)输出资源和教育标准初见成效

在前期引进国外先进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部分院校通过吸收先进资源和对先进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率先进入了建立国际标准并进行优质资源输出的新阶段。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与武汉市贸促会合作,赴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农业项目的培训,赴斐济开展农机技术指导和培训;湖北科技职业学院选派机电工程学院3名骨干教师赴马来西亚为200余名企业员工和学生进行工业机器人的培训;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组织教师赴菲律宾、玻利维亚为当地40余人进行水利施工业务培训;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连续三年实施“中国武汉——乌干达恩德培职业教育”的援助项目,先后为乌干达60多名学员做了汽车维修、信息技术、木工、矿产技术、现代养殖等多方面的技能培训;黄冈职业学院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华文教师开展汉语教学技能培训,其开发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和汽车检测维修专业的教学标准被澳大利亚和英国院校采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开发的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标准和“电子系统设计”的课程标准被泰国多所职业院校采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度开发旅游、建筑专业教学标准和27门课程,被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合作院校采用。这些院校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目标,以服务地方“走出去”中资企业为宗旨,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开展了效果不错的援外技能培训和教学标准输出。

二、湖北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应包括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国际化合作与交流等方面[3]。当前,湖北省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 但合作项目停留在浅表层次的外延交流,实质性的内涵合作项目不多,高质量的经验输出更是缺乏,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化发展理念不强

湖北地区的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水平滞后,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国际化发展的内驱动力,国际化办学还处在邯郸学步的阶段。究其根本,也是因为多数院校缺乏国际化发展理念和规划,没有将学校的发展规划与国际化办学接轨,尚未建立起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工作与管理机制。很多院校确定了党委对国际交流工作的领导,但缺乏专门负责国际化工作的领导小组,更没有建立健全的国际化工作机制。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武职推进国际化办学实施要点》和《武职国际化办学考核办法》等相关机制,从学校层面上完善了制度规范。但其他院校中单独成立国际交流合作处、外事处、国际学院统筹管理相关事务的内设机构的院校不多,多数学校都是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导致学校国际化发展动力不足,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不被重视而被边缘化。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定位不明

培养国际化人才是提高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核心要素之一,“双高计划”有效推进的基本前提是要明晰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当前很多湖北高职院校未形成明显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由于专业设置定位不清,人才培养与企业标准脱钩,与国际标准脱节,导致人才培养结构极其单一。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学校积极围绕武汉经济发展方向和光谷腹地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专业格局,但没有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合作,无法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流动和学习的交流平台。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与地区经济关联性不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够深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不够,国际化人才培养规格不足,无法满足当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

(三)国际化课程体系未建立

当前,湖北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具有国际特色的课程,部分“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围绕引进的国际通用资格证书对课程进行了再设计和开发,但大多数其他院校国际化课程体系尚未建立,双语课程设置较少且课程面窄,课程建设缺乏国际化视野。一方面由于缺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支撑,没有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则受限于缺乏能够承担国际化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专业师资团队。

(四)国际化师资队伍不足

高职院校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实际上是要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多国籍、多文化、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团队[4]。教师是推动国际化办学的实践主体,当前,大多数院校每年派遣教师“走出去”的批量有限,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外语水平和国际素养很难通过短期非系统性的培训得到根本提升,尤其是无法参与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从教师结构上看,除了入选“双高计划”的院校能体现师资队伍多国籍、多文化的特征,其余院校很少能聘请外籍教师和引进外籍专家。国际化师资的不足不仅制约了国际化课程的实施和开展,也严重阻碍了学校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五)国际化交流活动不精

虽然40所院校开展不同程度和层次的国际交流活动和项目合作,但整体上泛而不精,合作交流仍然停留在领导互访、师生互派、引进优质资源的浅表层次,缺乏内涵性的深度交融。人员朝“走出去”单向流动,“引进来”力度不够,多渠道、多层次、高质量的师生国际交流平台尚未成型。合作办学专业没有形成国际化特色龙头专业,没有辐射其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师短期培训没有形成反哺效果,教师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和科研合作能力亟待提升,学生参与国际技能型大赛数量有限。院校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力度还需增强,总体优质资源输出量不足,湖北职教的品牌项目尚未形成。来华留学生体量不够,境外办学机构和海外培训基地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

三、湖北高职院校提升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形成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方案”,需立足于教育国际化目标,构筑引进来、走出去、再提升的国际化办学格局[5]。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建设,应秉持“双高”建设的原则和理念,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一)完善体制,增强国际化发展意识

高职院校国际化既受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更受院校内部国际化战略的驱动。这种内驱力来源于高职院校的决策者对学校发展阶段及发展内容的认知方式及认知程度[ 6]。各高职院校应对标“双高”院校的管理机制,完善国际化组织架构,健全国际化内部运行机制和治理体系。围绕国家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文件和本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各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办学特色制定国际化发展目标,将国际化发展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制定学校的国际化发展规划,成立国际化工作领导小组,全方位统筹学校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任务。健全国际化运行协调机制,形成职能部门统筹、各二级学院和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从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基础设施、专业课程等方面系统推进全校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同时,制定并完善与国际化发展相关的规章制度,建立关于留学生管理、教师出国、国际交流项目管理等工作机制,细化目标责任,强化对二级学院和有关部门的国际化考评体系。

(二)对接需求,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

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制造2025》和《武汉市推进教育国际化三年行动计(2018-2020 年)》系列文件要求,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动力,打造各自的重点专业并逐步形成国际化特色龙头专业。各院校之间需要深化校企合作,加大企业参与制定与市场需求接轨、与企业标准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推进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与国际优质院校的专业建设合作,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格局,利用双方教学资源共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的合作模式,让学生体验与国际接轨的课程标准体系,共享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双高计划”建设目标的推动下,各院校应主动服务湖北本省的经济体系和地区人才市场的就业需求,围绕学校所在区域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优化专业配置,调整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为融入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地方产业升级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三)提升规格,打造国际化课程体系

课程国际化包含了引进与输出并重的双向性问题,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既包括国际化课程的设立,也包含国际化教学内容的支撑。在引进和吸收国外优质职业课程体系的同时,打造能将本校优秀教育成果推广到国外的国际课程。各高职院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发达国家课程标准,对重点专业的国际化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优化,将国际视野和职业能力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从而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规格。引进原版教材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按国际标准的范式整合课程大纲和教学资源,使学生掌握该领域内符合国际标准的技术技能。通过与“走出去”中资企业合作,发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援助,制定具有国际标准的海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输出国际化双语课程。此外,还需通过培养教师的双语和外语教学能力,推进双语授课和外语教学的教学质量。

(四)外引内培,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

“双高计划”要求以“四有”标准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这需要各院校通过“外引内培”机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观念和国际交流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一是加大“外引”力度。依托国家和本省的各种人才利好政策,加大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才引进力度,在重点专业和科研项目加大引进外籍专家聘任力度,邀请国外合作院校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为全校师生提供国际化交流环境。二是提升“内培”质量。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教师海外学习、培训、访学力度,鼓励年轻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进行国际科研项目合作,并引导教师将培训和学习成果转化到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科研项目中。同时,通过对年轻教师进行外语水平培训,使一定比例的专业教师具备外语熟练交流和双语教学的语言能力,能够承担双语教学和国际课程的教学。此外,还需要对行政管理骨干加大国际化管理模式的培训力度,使行政管理人员具备先进的国际化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整体提升学校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治理水平。

(五)多措并举,搭建国际化发展平台

湖北的高职院校在多措并举推进国际化发展的内涵建设过程中,要建立以输入和输出并驾齐驱的发展战略,推进湖北省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引进欧美发达国家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实质性的合作项目,从学生培养、课程设置、文化交流、科研合作、专业共建等方面的务实合作提升国际化交流水平;通过优质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加大学分互认、学历互联等联合培养项目,促进中外教师在教学和学科方面的双向交流;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积极探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教育援助和服务的模式。实力雄厚和条件成熟的高职院校通过配合本土有“走出去”需求的中资企业,探索境外办学模式,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在创新对外项目合作中输出湖北经验和湖北方案,形成湖北特色的职教品牌。其余院校在加大输送更多优秀学生“走出去”学习交流的同时,也要吸引更多留学生“走进来”体验湖北本土文化和办学特色。

总之,提升国际化水平是“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要求湖北高职院校找准自身办学定位,凝练发展特色,运用跨国思维和国际教育资源推动改革创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统一;通过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国际交流活动,将国际化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育人、服务等过程;通过发挥各自院校的作用,为助力湖北省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审视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并逐一加以突破,在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推进国际化建设步伐,从而整体提升湖北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湖北国际化
The rise of China-Chic
聚焦港口国际化
驰援湖北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湖北武汉卷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