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ST模型的网络课程教学可供性分析与应用
2021-03-08范福兰
梅 林 范福兰 周 俐
(1.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2.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一、“可供性”及其含义
“可供性”在英文中的表达为“affordance”,尽管尚未出现在词典里,但在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设计等领域已备受关注。美国知觉心理学家Gibson (1979)首次将其定义为事物或环境可提供给用户对象的可操作属性。Norman(1999)延伸定义为物体可被感知到的、实际的属性,主要取决于事物怎样被使用以及使用者的知识与技能。[1]
“可供性”常常用来描述现实存在的事物,信息通信工具也不例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通信工具种类也不断地快速增长。其中一些信息通信工具并不是为达到某一教育目标而研发,但在教学中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2]。很多研究者也对信息通信工具在教学中的可供性进行探究,通过对信息通信工具的教学可供性进行分析,深入探究信息通信工具能够为教学提供的服务支持,以此为信息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但所有的信息通信工具都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吗?如何选择合适的信息通信工具辅助教学?为回答以上问题,本研究引入信息通信工具,对其在教学中的可供性进行分析与应用,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交互性、趣味性,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二、基于PST模型的教学可供性
(一)PST模型的提出及其研究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领域首次引入“可供性”的概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设计与评价信息技术支撑的协作式学习环境。Kirschner 等(2004)将信息工具的可供性划分为教学法可供性(pedagogical affordances)、社会交互可供性(social affordances)及技术可供性(technological affordances)[3],即PST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PST模型
Matt Bower(2008)对信息通信工具在教学中的技术可供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进一步分类,认为技术可供性包括媒体可供性、空间可供性、访问控制可供性等等。[4]
基于可供性的理论研究基础,一线教师或研究人员也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信息工具在教学中的可供性。Aaron Doering等(2008)运用远程教育系统构建探究性学习环境及模式,通过对系统设计及应用过程的教学可供性、社会交互可供性及技术可供性分析,向远程教育系统设计者及研究者提供借鉴[5]。Thomas Cochrane(2010)利用智能手机创建移动学习环境辅助教学,并对智能手机的教学法可供性进行了分析与测量,发现移动web2.0工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积极参与学习。[6]
本研究中的PST模型包含了教学法可供性、技术可供性、社会交互可供性,教学法为技术和社会交互提供了行动指南,社会交互促进了教学法,并使技术内嵌于其中,技术反过来增强了教学法的效果,拓展了社会交互的范围。所以,教学法、技术和社会交互三种相互补充、融合。
(二)信息通信工具在教学中的可供性分析
1.教学法可供性
教学法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信息通信工具在教学中的教学法可供性是指,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决定如何开展一个教学活动的能力[4]。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信息通信工具能支持多种教学法的实现,如:基于案例的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等。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可利用知识论坛分享信息、探讨观点从而进一步巩固知识,学生也可以利用知识思维导图工具通过链接关键知识点的方式构建知识。在进行基于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视频或短片呈现问题,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信息并利用交流工具探讨问题[2]。Wan Fareed(2010)认为信息通信工具的教学法可供性对于教学和学习目标具有双重适用性。对于教学目标而言,教师能够利用信息工具设计并实施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知识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另一方面,在学习目标上,信息工具能支持多种学习活动(小组合作、结对学习或个人学习)。最重要的是,信息工具能够使内容知识变得更加丰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深层次的知识。[7]
2.社会交互可供性
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一起生活与工作,当遇到问题时,通常会向同伴寻求帮助。但是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常常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技能和机会。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下的交流越来越方便,为学习者提供自由、充分的交流环境是网络学习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社会交互可供性是指信息通信工具能够支持用户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的能力,它能够建立、支持和维护多种交互形式。一方面,信息通信工具的交互可供性必须能够支持多种形式的交流,如:学伴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工具之间、教师与工具之间等方面的互动。学生之间可通过分享信息、小组合作、探讨问题等形式进行交互,教师在这些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管理或反馈[8]。另一方面,信息通信工具还需要同时支持同步和异步的交流。同步通信的形式主要包括:文本传输、语音对话或视频会议。同步通信能够使学习者及时地分享观点并收集反馈信息。异步通信工具,如电子邮件、论坛等更加方便,它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提高反馈信息的质量[9]。Aaron Doering 等(2008)认为在探究型学习模型中,信息通信工具的社会交互可供性必须能够支持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研究专家之间,教师与研究专家之间,学生、教师、研究专家与研究内容之间,学习者之间,教师之间,研究专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网络学习环境中应包括:合作区域、专家交流区域、问题与解答区域、小组合作区域以及作品发送区域。
3.技术可供性
信息通信工具的技术可供性是指它的可用性(Norman,1988)。它以网络环境为先决条件,为设计者或管理者的高效率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技术可供性在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中越来越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一个教学或学习活动能否有效开展。如果忽视一个信息通信工具的技术可供性可能会导致它在教学中失效(Wang,2008)。
信息通信工具的技术可供性主要关注在“易学”“易用”和“美观”上。“易学”对于工具的初学者而言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易用”对于长时间需要运用此工具的用户而言显得更加重要一些。当然,工具的界面应该设计得更有吸引力才能有更多的用户。例如:一个网络平台的技术可供性必须实用、容易进入并且快捷方便,才能吸纳更多的用户使用它。另外,一个较好的信息通信工具应该能够允许用户个性化定制自己的界面,如允许用户自主设计界面颜色、设定功能或移除不需要的内容等等。
三、教学可供性的应用与实践
(一)在教学中合理选择信息通信工具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通信工具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但教育信息化并不意味着为了使课堂看起来比较高端,而一味地采用多种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10]。教育信息化的真正目的是融合适当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法,巧妙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法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合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全面分析信息通信工具在教学中的可供性有利于我们解决此问题,如图2所示。
图2 信息化教学设计流程图
图2诠释了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并选择较匹配的信息通信工具。
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明确教学目标。2.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基于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的同时,搜集可供教学使用的信息化通信工具。3.分析教学任务的需求。分析设定的教学任务,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分析在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可供性,如:陈述、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基于设计者搜集到的信息技术资源,分析信息通信工具的可供性,并分析工具可被拓展的可供性。根据需求分析和可供性分析结果,筛选信息化教学工具。4.设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任务。基于第3步分析结果,拟合信息通信工具的可供性与教学任务的可供性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通信工具重新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任务和活动。
这一方法并不是一项简单的连续序列。教学设计者在设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同时考虑几个方面的要素:设计的教学活动或任务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法?针对教学法的需求如何选择匹配的信息通信工具?如何在设计中综合考虑教学法和技术工具的优势?
(二)基于即时通讯软件的课程教学实践
1.课程简介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是教育类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教育方法理论与实务,本课程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与案例,支持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2.即时通讯软件在教学中的可供性分析
即时通讯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即时交流消息的业务,即时通讯软件则是一个终端连接一个即时通信网络的服务,是通过即时通信技术来实现在线聊天、交流的软件。目前,常用的即时通讯软件有:QQ、微信、MSN、钉钉等,其中腾讯QQ(简称QQ)在中国为最常用的即时通讯软件。随着即时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文字、语音、视频、文件的信息交流与互动越来越便捷,即时通讯软件也开始受到教育领域的青睐。腾讯QQ群视频教育模式的上线,是即时通讯软件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的重要标志之一[11]。利用该模式可以实现在线播放PPT课件、召开网络会议及进行在线网络授课等操作。本文将以QQ为例,分析即时通讯软件在教学中的可供性。
(1)教学法可供性
即时通讯软件有利于协作学习活动的开展。本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法。在任务驱动法中,教师通过发布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探究式学习;在讨论法中,通过专项主题讨论,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实现协作学习。本课程教学设计中,QQ软件对这两种教学法的可供性具体表现为:课程群中“群公告”可支持小组发布任务信息,安排小组学习任务;“群共享”支持多种格式的文件资源共享,小组成员可上传或下载资源;“群论坛”为小组成员之间针对某个问题的讨论提供平台,从而为远程协作学习提供支持。
(2)社会交互可供性
即时通讯软件能够实现同步、异步的学习交流。本课程群中教师和学生通过QQ软件进行文字聊天、图片表达、语音对话、视频会议等。支持一对一、一对多或多人的对话,可发送即时消息同步交流,也可发送离线消息,进行丰富多彩的异步通信交流,提高了社会交互的趣味性,为网络教学的交互提供支持。
(3)技术可供性
即时通讯软件为学习者提供了便捷的技术环境支持。在教学中,即时通讯软件可允许学习者上传或下载多种形式的文件资源,对网络中的其他资源包容性更强。本课程中使用的QQ对硬件要求非常简单,只需要一台智能手机,界面清晰简单,容易学习。QQ界面比较稳定,资料不容易丢失,且支持学习者的个性化定制。赋予用户一定的权限,可一定程度上过滤外界人员的干扰,为学习者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
3.QQ群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准备:在上课前5~6天,教师需将下节课讲授的学习材料上传至QQ “群共享”并给出预习要求,学生可自行下载进行预习。课前学生可在“群空间”中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收集问题并给出部分回答。
(2)课堂实施:每节课上课时间为2~3个小时,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在网络环境下发起一个“群视频”,学生在群聊天窗口中看到消息后,加入群视频。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教师主讲与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根据预习情况提出问题导入课堂,学生针对问题搜索材料。教师可邀请群内的学生“上台”回答问题。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切换“讲台”,播放PPT、PDF、视频或其他格式教学材料,学生在听讲的同时,可随时在右侧文本对话框中提出疑问,教师看到学生提问后,引导学习者集体开展讨论。
(3)课后评价: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按照老师要求提交课堂学习反思。反思包括:在此种形式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议和心得体会等内容。学生也可以在群“空间”或私信给老师留言,教师给出解答。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反思和留言,进一步修订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最后,教师综合根据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交互的情况,分别对学习者予以评价。
4.即时通讯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网络同步课堂教学能够给学生较大的自由讨论空间,在讲课过程中,遇到难题或不理解的知识点,学生可直接在文本对话框中向老师提问,老师可以及时看到学生的提问并进行解答,其他学生也可在对话框中就此问题开展讨论。较高的课堂自由度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提供了环境,也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力。
(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课堂参考度均得到一定的提升。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对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要求较高,教师需增多与学生互动的频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反思报告中提到,此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而且,相对于口头回答问题,学生更倾向于文字表达的方式。因此,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在文本对话框中展开交流,课堂参与更为活跃。
(3)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在传统面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传授者,学生为接收者。教师将较大的信息量输送给学生,然而学生真正理解的知识却较少。在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课前在“论坛”中搜集的预习问题,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在不打断教师的情况下用文本的形式提出,教师看到问题后引导学习者广泛搜集材料,并针对此问题进行快速探讨。此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总结与讨论
基于PST模型的信息通信工具在教学中的可供性理论研究和网络课程教学实践的可供性分析,结果表明:开展以信息通信工具载体的网络教学,能够满足师生异地同步教学,能够提供较舒适、自由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与教师以多种形式进行交流。
通过此次研究,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探究:例如,在教学设计中,正确分析教学工具的可供性十分必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为提高课堂趣味性和教学效果,会选择一些较新颖的信息通信工具辅助教学,然而有时却收不到理想中的效果,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是否选择了恰当的工具。与日常生活中的工具相似,任何信息通信工具的诞生都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但“可供性”是与人的使用意图和知识技能相关的。使用意图和理解程度不同,工具的可供性也会发生变化。另外在教学实践中,基于信息通信工具的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比如:课堂容量不大、对网络环境要求较高、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的自制力要求较高等。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