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从一个“家庭冲突”案例说开去

2021-11-30孔令勉

开封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求助者心理咨询冲突

孔令勉

(开封大学 学生处,河南 开封 475004)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部分企业调整生产规模。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长期在外务工的农民工选择留在家乡,就地务工。由于过去与孩子聚少离多,所以孩子在感情上对父母产生一定程度的疏离。如今与曾长期处于留守状态的孩子朝夕相处,在这一过程中,有些父母不能正确处理亲子之间的矛盾,也缺乏沟通技巧和正确的教育方式,导致长期缺失父母关爱的孩子的心理问题加重,亲子关系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家庭氛围不融洽。言语与非言语信息所传达出的负性情绪容易引发家庭冲突。若任由冲突持续,就会加大学生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引发危机事件。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就必须第一时间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缓解学生的急性症状,平复其情绪,解除给其带来困扰的心理危机,使其心理功能逐渐恢复,整个人慢慢回归正常生活,并获得应对危机的能力。

一、案例背景

L,女,18岁,某大专院校一年级学生。L为家中长女,其弟弟为初中在读。父母曾常年在外务工,2020年因为疫情,不再去外地务工,留在本地打零工。该女生平时较为乖巧,虽然成绩不突出,但也不是老师、父母眼中的问题学生。

二、案例描述

2021年寒假期间,L致电学校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称其想自杀。心理教师首先对她表示共情,认为她一定是承受了很大的痛苦和压力才有这个极端的想法。L情绪波动比较大,哭着说其母亲前段时间不经她的同意,翻看她的手机,发现她正在谈恋爱之后,强烈要求她与男朋友分手,担心她谈恋爱影响学习。其弟最近也与她发生争执。L感到十分委屈,内心一直不平衡,所以才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心理咨询师的无条件关注与陪伴,让L的情绪逐渐缓和,内心回归平静。L早就有毕业前参加专升本考试的计划。事后她仔细想想,觉得妈妈说的对,于是遵从妈妈的意愿,与男朋友分手了。但是,妈妈这样侵犯她的隐私,让她非常生气,母女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就在当天,正在写作业的弟弟看到L在玩手机,心里不平衡,于是对其冷嘲热讽,说她学习不好还天天玩之类的,说着说着,自己也拿出手机来玩。L不让他玩,去夺他的手机,两个人吵了起来,L摔了弟弟的手机,而弟弟打了她。事后,情绪激动的L拿剪刀在自己的手臂上划了几道,看到出血以后,心里感到一阵畅快。理性告诉她,这样做不行,但她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经进一步了解得知,该生幼年时,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所以与父母的感情比较淡薄。她5岁时,弟弟出生,L更是遭到家人的漠视。弟弟欺负她,她一反击就会挨吵。L和弟弟在一起时,不论弟弟为何哭闹,她都会挨吵。由于积累了很多委屈,加上心里不平衡,所以她7岁时就有过自杀的想法。有一天,她把头架在晾衣服的绳子上,从楼上向下看,脑子里一片空白。上初中的时候,L写信给父母说自己想死,父母这才意识到对她的疏忽,想对她做出补偿,但是,一直找不到有效的方式让亲子关系得到修复。

三、心理危机干预过程

本案例是一起由家庭冲突引发的危机事件。家庭冲突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的需求在家庭生活中长期被忽视,没有得到回应,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没有得到理解。心理咨询教师的倾听、共情起到了稳定求助者情绪的作用。求助者得以平静下来,在心理咨询教师的鼓励下,对家庭冲突进行回忆、思考,与教师一起探究冲突的实质,使理性和正性情绪的比重逐渐上升。最后,学生的心理危机得到缓解,学生回归正常学习生活。这就是心理危机干预,它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值得总结。

(一)共情倾听

心理咨询教师遇到求助者求助,第一步要耐心倾听,无条件表达关注、表达共情,创设一个安全的氛围,首先从求助者的角度看待求助者本人所述说的家庭冲突,了解求助者目前的处境,了解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了解其心理危机,理解求助者本人的想法,让求助者感受到有人在关心、支持、陪伴自己,这有利于求助者宣泄情绪,尽情表达心中的痛苦、无助、矛盾等,有助于求助者缓解压力。

(二)稳定情绪

心理咨询教师要鼓励求助者谈感受,进行情绪探索。要引导求助者回忆冲突发生时自己的感受,内心总结现在的感受,回想过去有无类似的感受,并且询问求助者面对当时的情境,内心有什么反应,现在对这个经历有何想法。有人担心,让求助者回忆当时的感受会让其情绪失控。其实不然,这一步可以促使求助者进行思考,在跟心理咨询教师共同探索和工作的情况下,提高自己的情绪觉察和情绪控制能力,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稳定情绪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是觉察,觉察是改变的开始,也是控制的开始。

(三)转变认知

首先,要让求助者认识到自杀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消极方式,并不是目的,自杀是心理危机的一种极端的、毁灭性的解决方法。接着,向求助者解释,人在冲动的状态下,其思维比较狭窄,面对问题,常常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要采用面质技术解开求助者的思想疙瘩,让求助者明白其本来的目的不是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的想法只是在矛盾、冲突看似无解,生活看似无望的情况下一种无奈的选择,自己的本意是解决问题。

(四)危机外化

这一步是让求助者学会把冲突与自己分开,解绑,把自己解放出来,让求助者认识到,冲突的解决不能以自己的生命或者他人的生命为代价。为此,心理咨询教师需要与求助者共同弄清楚情绪产生的具体原因,弄清楚冲突的情境和具体状况。可聚焦于一个镜头。冲突都是在互动的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咨询教师要引导求助者将矛盾冲突一步步还原,让问题、冲突的面貌和场景逐渐清晰,这样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首先,让求助者描述一个具体的冲突,举出一个具体的例子。要提这样几个问题:这个冲突是怎么发生的?当时你们在干什么?是谁先去找对方的?你们是怎么互动的?这个冲突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接着,鼓励求助者给冲突命名。这个时候,就将冲突推到求助者自身以外了,即冲突外化。心理咨询教师还要与求助者一起分析冲突对当事者的影响。要提这样几个问题:这个冲突来到你们中间多长时间了?这个冲突什么时候离你们比较近,什么时候离你们比较远?这个冲突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对你们意味着什么?这样的问题会令求助者有所触动。

(五)激活资源

解决家庭冲突的手段和资源一定在亲子关系中,心理咨询教师要与求助者共同挖掘被冲突掩盖的这类资源。本案例中,L将冲突命名为“我不想要这个关心”。她知道,家长翻看她的手机并阻挠她谈恋爱是在关心她而不是控制她。解决冲突的资源就存在于家人的关心与她的觉察和感悟里。可引导求助者回忆没有家庭冲突的生活时段中的一个镜头,聚焦一些和谐的画面,回忆自己与家人之间是怎样交流的,并思考这些交流方式与发生冲突时的交流方式有什么不同,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小事的应对很能说明问题。从小处着眼,可以看到更大的舞台,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本解决之策,这样就可以应对更大的冲突。

(六)危机转化

心理咨询教师要将求助者的问题或者心理危机转化为求助者的生活目标。其实,在心理危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渴望。求助者在家庭中常常被忽略、漠视,受到了太多的指责,他们感到无助、无力,渴望被看到、被听到、被理解。可以将这种对亲情的渴望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线索去挖掘,要让求助者对自己对家庭关系抱有希望,看到新生,进而行动起来,开始集聚能量、激发潜能,整合生活,转危为机。本案例中,L知道父母是在关心她,她之所以情绪反应那么大,是因为父母的关心方式不是L想要的,她想要的关心是出于理解、尊重的关心,父母简单粗暴的家庭管理方式对她来讲不能接受。心理危机干预进行到这一步,心理咨询教师就可以和求助者探讨,如何更理性地与父母沟通,诉说自己的委屈、传达自己的诉求,请父母尊重女儿的隐私、注意沟通方式,与父母更好地互动。

(七)鼓励行动

心理咨询教师要让求助者认识到,目前的心理危机或者困难是暂时的,不可能持续终生。在前面的几个步骤已经跟求助者一起探讨过,危机事件的发生多由错误的问题解决策略导致。这个阶段,可以跟求助者共同评估过去的应对方法,探索一些变通的应对方式及特殊的解决方法,明确目标。心理危机情况下,求助者的思维容易受限,处于不灵活的状态,他们不能准确地判断什么是最佳选择,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无力感,有的求助者甚至认为无路可走。心理咨询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工作让求助者认识到,还有许多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供选择,可以从不同途径找到这些变通方式:(1)环境支持。环境对求助者来说是最佳资源,求助者应该知道有哪些人在关心自己,或过去曾关心自己,能够提供帮助。(2)应付机制。即求助者可以用来战胜困难、度过目前危机的行动、行为或环境资源。(3)积极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即可用来改变求助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并降低其应激焦虑水平的思维方式。心理咨询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客观地评价各种可变通的应对方式,给求助者以指导。总之,心理危机干预能够给那些感到绝望的求助者以极大的支持,使走投无路,一度选择自杀的他们看到希望,明白还有许多理性的方法和能够帮助自己走出心理困境的途径[1]。

(八)寻求支持与得到保证

这一步,心理咨询教师应和求助者共同探寻支持资源。可询问求助者,之前在类似的情况下,自己情绪低落和感到压抑时,是什么让其支撑下去的。就是说,帮助求助者从其以往应对的经验中找到力量来源或支持资源,引导求助者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主动利用这些资源去解决问题。本案例的这个阶段,L的情绪在改善,其话语中的理性成分在增加。心理咨询教师抓住机会,与求助者商量下一步该做些什么,为其制订行动计划,以保证其情绪波动不会太大,避免其心理危机升级。在心理危机干预结束之前,心理咨询教师从求助者那里得到直接而适当的承诺。此后,在检查、核实的过程中,心理咨询教师用同情、理解和支持的语调来询问,得到了求助者的积极配合。倾听在这一步也很重要,与在其他步骤中一样,是核心手段。

四、讨论

本案例的第一次干预过后一周,L如约与心理咨询教师进行第二次通话。在电话中她反映,已经与弟弟和解,弟弟主动向其示好,两人已经恢复正常的交流。与妈妈还没有正式和解,母女俩在生活上的互动不多,单独在一起时都有些许尴尬。她准备近期找个机会跟妈妈好好沟通一下,说说自己的想法、感受,也请妈妈说说她的看法与对女儿的期望。L就“与妈妈的沟通方式”这一问题,征求了心理咨询教师的意见,师生进行了交流探讨。该生表示,开学返校以后,还会预约心理咨询。本案例中,心理咨询教师采用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结合正念训练、焦点解决、积极心理治疗等方法,对求助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效果良好。该案例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灵活使用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短期的援助行为,目的是及时给经历危机的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它不同于一般的心理辅导,其突出的特点是及时、迅速。其中,有效的行动是成功的关键[2]。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方法,在具体应用时,不能程式化,应结合案例特点,灵活运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教师将焦点解决技术与积极心理治疗中的希望疗法融入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焦点解决技术中应对问题的“查找例外”法是指:与当事人一起,聚焦细节、小事,发现微小的成功,引导当事人关注小问题的应对策略,并扩大成功的范围,探讨和制定更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做,能够使求助者看到希望,并朝着希望的方向去努力[3](P104-108)。积极心理学中的希望疗法是指:帮助求助者设立一个清晰的目标,并找到实现目标的多条途径,激励求助者去追求目标,把障碍视作挑战[4](P29-36),努力跨越障碍,勇敢迎接挑战。这些技术、方法的使用,更多的是为我们在具有较强流动性和未知性的心理干预过程中提供一个切入点,它是一种提醒,要求我们正确指导求助者,或者与求助者一起探索,调用各种资源,以有效应对心理危机。

(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并适度跟进

在日常心理咨询实践中,我们发现,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其心理问题一般都是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由来已久,一个意想不到的冲突事件就有可能导致心理危机发生。有学者将心理危机干预比作医院急诊室的伤口包扎。心理危机带来心灵创伤,这种创伤性体验已影响其人格状态,想要彻底消除危机并防止危机事件再度发生,就不能只进行简单的包扎,还需要后期跟进。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后,心理咨询教师还要跟其辅导员沟通,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指导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传授沟通的方式、技巧。应建议辅导员带学生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一周一次的心理咨询,直到学生有能力应对类似的冲突为止。

(三)加强生命教育、抗挫折教育

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能只是单纯地消除学生当前的心理失衡状态,还要通过激发干预对象的积极性和潜能,来彻底地解决其心理危机问题。大学新生一入校,就要开展以追求幸福生活为中心的生命教育和以培养逆商为中心的抗挫折教育,提升学生对自我心理状态的觉察能力,以及感受幸福生活、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要传授给学生积极应对心理危机的方式,在抗挫折训练中,锻造学生坚韧的品格,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心理弹性,增加学生的心理能量,将危机变为其成长的契机[5]。

(四)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促进家校共育

本案例是一起由家庭冲突引发的心理危机事件。在危机干预中,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心理咨询人员要给予学生家长具有可操作性的专业指导,通过面谈、电话交流、网络交流等方式,将有效沟通的方法、心理调节策略等心理健康知识传递给学生家长,使其对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心理危机的认知更加科学、理性,使其知道如何帮助学生平稳度过心理危机、如何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以及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五)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高校应建立学校-院部-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以及有层次、有规范、有保障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时刻关注学生心理状况,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冲突。每学期都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活动,要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趣味运动会、心理话剧演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完善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主渠道、日常心理咨询为重要手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增强。心理健康课程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教会学生自行开展心理疏导,自行解决轻微心理问题。要定期评估心理危机干预系统,设置全天候心理援助热线,进行专业、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求助者心理咨询冲突
基于合作博弈的多机冲突解脱算法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冲突水平的变化诱发冲突适应*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大学生心理咨询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拒绝的正确方式
一例关于社交恐惧症的行为矫正方案
倪萍不厌其烦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