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培创:五年制高职产业学院功能因素分析与建设路径研究

2021-11-29蔡军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27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五年制高职建设路径

摘要:产业学院办学模式正在成为当下产教深度融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新载体。结合产业学院的多方利益诉求,其功能主要涵括产、学、研、培、创等五个方面,五位一体,相互支撑与制约,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回应了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无锡机电产业学院积极尝试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化、课程设置实践化、学生能力综合化改革实践,对五年制高职“产、学、研、培、创”有机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产业学院;产学研;功能因素;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9C-0054-05

产业学院指的是由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或應用型高校)等主体联合成立的资源共享、产教协同的新型育人共同体。一般认为国内最早的职业教育产业学院是由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物产集团2006年共同创建的物流产业学院,而后广东、福建等地相继跟进,其中特色最鲜明、影响最广泛的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地方产业园联合共建的“专业镇产业学院”[1]。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明确提出:“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探索建设由校内外多方参与的产业化学院。”在政策的激励下,产业学院办学模式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快速发展,正在成为当下产教深度融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新载体。

一、产业学院的建设意义

(一)职业教育产教协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家近年来不断鼓励区域经济联合发展,成立了诸如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川渝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苏锡常都市圈等区域经济发展综合体,强化产业在城市圈区域内的整体布局和分工协作,推动龙头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带动周边城市群(带)巩固发展基础性产业,辐射外围区域城市化改革。区域经济综合化发展有效促进了城市间产业错位互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都市圈(带)。人才培养是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带来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革新,校企互聘、人才共育、创新并举的产教联合体应运而生。

(二)积极呼应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随着中国制造业整体的转型升级、智能制造的深入发展,国内产业在生态上呈现出跨界融合的新趋势,在形态上呈现出链式发展新格局,在模式上呈现出平台经济新形式。产业变革给人才培养带来了冲击,其中职业教育变化最为直接,教育生态、育人理念、教学方法、知识技能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场景设施等近年来都发生了变革。职业教育要做到“产学研培创”相融合,就要主动融入技术迭代的进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助力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职业教育领航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诉求

2020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公布领航计划建设单位名单,计划通过三至五年的变革,建成50所左右根植江苏、引领全国、世界一流的职业学校,并以领航学校为中心,示范带动周边职业学校,形成各类职业学校错位发展、区域协同、资源互补的发展新格局。产业学院的创建,正是对领航建设及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探求,以期解决工学结合存在的现实问题,积极应对产业技术快速迭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挑战,促进培养具有良好综合职业素养的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学校办学品质提升。

二、产业学院建设的理论背景

产业学院是一种产教深度融合的多元主体联合下的共同体组织,“共同体”一词最早由德文“Gemeinschaft”翻译而成,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T?nnies)提出。滕尼斯认为“共同体”在原生基础之上,是自然形成的,带有整体本位的群体,是人类过渡到“社会”的阶段。而后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mile Durkheim)用“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学说对“共同体”概念进行了重要的解构。涂尔干认为,工业社会体系下,发达的社会分工和异质的社会成员组成了有机团结,在这种结构下,社会分工越细致,个人对他人的依赖程度反而越深;而个人特点越鲜明,越能摆脱集体意识束缚[2]。“有机团结”学说有力解释并发展了“共同体”理论,如今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价值观、信仰主义日益多元,产业、教育像有机体一样被分解成一个个不同的个体,但同时个体又为有关联的区域经济共同体服务,社会中个人虽然独立,却不能脱离社会整体,“有机团结”为产业学院整体协同与个人发展提供了有效理论依据。

“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到各项关于指导和推动政行校企合作的国家相关政策,表明产教深度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与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3],相关政策文件为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应用型本科高校及高职院校已相继开展相关探索实践,而就五年制高职而言,国内尚缺乏更多的实践案例。突破校企合作瓶颈,结合自身专业发展优势,探索产业学院建设机制,研究“产学研培创”融合发展路径,是五年制高职校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适应时代发展的主动选择。

三、产业学院的功能因素分析

从供应链理论视角看,产业学院要解决企业的人力资源的供应链管理问题,企业以参与产业学院的方式定向培养企业所需的专用技能,维系技能供应链的稳定性[4]。而从学校视角看,学校参与产业学院,可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促进专业与课程建设。结合产业学院的多方利益诉求,其功能主要涵括:产、学、研、培、创。

(一)生产是产业学院生存立足的根本因素

产业学院需要在市场中生存,这是首要命题。产业学院带有企业经验属性,必须遵守市场规律,“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面向市场的“生产”是其生存立足的根本因素。而产业学院与普通企业的区别在于:盈利虽然是两者生存的必备条件,但这并不是前者的目的,或者说并不是前者唯一的目的。政行企校协同参与的背景意味着产业学院的视野将更为宽广,其属性特质不同于企业,多方联动的人才培养及产教协同是其成立的初衷,这一动因将影响产业学院结构、组织、机制及管理等的方方面面。

(二)教学是产业学院独特属性的目标因素

产业学院承办主体可以有企业、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而其中职业院校是必备主体之一,育人功能不可或缺。产业学院内部既有企业、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这些产业人才需求方,又有职业院校这样的产业人才供给方,直接改变了传统供需分割,接口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产业主体直接参与产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给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更精准的对接和更高的灵活性。

(三)科研是产业学院核心竞争的激励因素

所谓“科学研究”,广义上讲是人类解决问题或矛盾的全过程,问题又常分“概念问题”和“经验问题”,前者关注理论本身,旨在对自然界做出客观准确的解释,使分散的事实相互联系起来,后者关注经验事实与理论的相符或相悖,以及理论对新事实的判断、预测等。产业学院主体之一的职业院校,其科学研究与高校研发性研究不同,更加注重在科学技术的应用和二次开发层面,主要体现在行业内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深层次讲,产业向前发展就是人类一次次解决问题并不断解决自身矛盾的过程,正是科研推动了产业发展。所以科研是产业学院核心竞争的激励因素。

(四)培训是产业学院服务发展的保障因素

产业学院内的培训应以服务终身发展为主线,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人才支撑。与企业员工培训不同,产业学院烙有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根本属性,而且育人周期从学生入校(院)到毕业,再到员工进阶,跨度较长,需要结合产业特点和企业内部文化设计德智体美劳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培养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专业学习、素养培育、岗前教育、员工培训等人才培养是产业学院顺利运行、人才传递的有力保障。

(五)创新是产业学院保持活力的动力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谱写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成长史,无论是国内当下的高质量发展愿景,还是世界范围内单边贸易保护,都在传递一个信号:创新成就未来。产业学院从生产经营角度需要技术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升供给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而将产业学院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来看,除了生产技术创新外,产业学院本身蕴含的产教深度融合共同体、“政行企校”四元协同的组织架构、“产学研培创”五位一体的产教联盟体系均是一种创新。

四、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探索——以无锡机电产业学院为例

(一)无锡机电产业学院主体结构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建设的产业学院是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5]。无锡机电产业学院由地方政府、特色行业、龙头企业和无锡机电分院“四元”主体共同组建成立,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在“四元”主体中,政府提供运行场地和政策支持,促进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的相互合作,但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与技术教育;所选行业为国家级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重点规划发展的精密机械与智能装备及电子信息与集成电路两大产业链,即以各自行业内龙头企业牵头的产业集团;企业是产业学院实际生产运营的实体组织,入驻无锡锡东科技产业园;无锡机电分院作为学校,主导共同体技术教育,但办学硬件设施不占用产业园建设面积,只有少量校企合作专业教师和专业群全体实习学生进驻企业实践。目前,无锡机电产业学院“四元”共同体依托企业存在,尚未注册独立法人,初步协商认为吸纳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等多方资本,形成混合所有制性质教育组织形式较为合理。

(二)无锡机电產业学院建设组织架构

无锡机电产业学院在无锡锡东科技产业园内建设产业学院实体,成立股东大会负责下的常务委员会,另设监事会和独立的审计部门,常务委员会下设人力资源委员会、财经委员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其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执行由CEO(首席执行官)负责下属的行政部、财务部、市场部、策划部、生产部和研发中心、培训中心,简称“五部两中心”职能部门管理,各职能部门再下设2—3个办公室。执行管理模块中的CEO由常务委员会中产业龙头企业代表轮值,“政行企校”四元主体不再区分、割裂,政府不入股、不担任常务委员职务,赋予企业除生产经营外,专业设置与人才规格制定方面更多的决策权。

(三)无锡机电产业学院项目开发

无锡机电产业学院从区域特色产业实际出发,将产业链转换为企业生产产品链,再结合企业生产链、技术链和服务链,调动人力、科研、创新、技术资源,组建主要由专业负责人、课程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开发形成真实的产品项目包,项目开发流程如图3所示。首先是在企业技术专家主导下,进行产品项目的二次开发,开发包含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教学项目。其次以学校主导、企业为辅,将教学项目进行归类、整理,再次开发形成课程群。

学校组织五年级学生进入产业学院学习,经过层级项目教学,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最终回流到企业成为企业员工。经过改革探索,产业学院开发的技术类课程群分为机械、自动化、电子三个专业大类,实施项目化管理。由于生产、科研、教育、培训都在产业学院一个系统内,更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毕业生由实习向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学生向员工的直接过度”[6]。利益相关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调动配置资源,共同开发、共享资源,促进“产学研培创”融合发展的深度变革。

无锡机电产业学院依托无锡锡东科技产业园,聚焦精密机械与智能装备、电子信息与集成电路两大特色产业链,结合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机电、自动化、电子信息三大现代化专业群优势,在产业园内组建产业学院实体,厘清“政行企校”“四元”主体关系,开发基于企业真实产品的生产、教学项目,建立“四元”融合组织机构,尝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化、课程设置实践化、学生能力综合化改革实践,对五年制高职“产、学、研、培、创”有机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周红利.把产业学院建成企业人力资源的共享中心[N].中国教育报,2020-05-19.

[2]刘海涛.滕尼斯“共同体”理论的中国化及其当代意义[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1).

[3]李艳,王继水.我国产业学院研究:进程与趋势——基于CNKI近10年核心期刊的文献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

[4]周红利,陈华政.供应链理论视角下的产业学院研究[J].职教论坛,2020(6).

[5]蒋新革.产教融合视域下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24).

[6]杨应慧,杨怡涵.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8(12).

责任编辑:华轩

*本文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重点课题“‘产学研培创融合:五年制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研究”(项目编号:A/2020/10/002)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1-03-30

作者简介:蔡军,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江苏无锡,214000)副校长,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五年制高职建设路径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五年制高职护生谦虚心理品质培养实践研究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五年制高职班主任学生工作的探讨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