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四季之一月
——在壁炉旁》音乐分析
2021-11-29李慧东
李慧东
一、概述
(一)作曲家简介
柴可夫斯基全名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魂、民族音乐旋律大师。
(二)作品分析
《在壁炉旁》是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中的第一首。圣彼得堡文艺月刊《小说家》(Nouvellist)主编N.M.贝纳德希望在1876年的《小说家》上每个月刊登一首诗歌;请柴可夫斯基按照诗词的内容与时令每月写一首钢琴曲,与诗词同时发表。
而一月则是第一首,与普希金的诗《在壁炉旁》同时发行的,诗词的内容是:“连那宁静安逸的角落,也笼罩着夜色的灰暗。壁炉里微微的火光将尽,小小的蜡烛还在眨着眼睛。”
这是一个有三个音的复合三旋律。
第一部分(1-28):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发展型中段。
A乐段(1-10):由两个平行乐句a1-a2组成,前后两个乐句为非方整性的乐句,小节数为4+6。调性为A大调转E大调,调性关系为A大调的属方向调性,并在E大调上收拢终止。第一句a1可分为2+2乐节,后者是由前者发展而来的,把内部的材料分解、摸进演变而来,以五级和弦收束,属于开放终止。a2乐句是a1的重复演奏,第7小节转入E大调,第8小节重复了第7小节的旋律,低音是持续的属音,第9-10两小节则是扩充(扩充与补充的区别在于前者在终止式前出现,后者在终止式后出现)的两小节并完满终止在E大调上。
B乐段(11-20):展开性中段,由b-c(4+6)由两个对比乐句组成,乐句中出现转调,后句在摸进的音型中发展出一系列的离调,产生了一种调性游离的感觉。b乐句调性为E大调,由前一个乐节的重复组成,前乐节是a1材料倒影产生的材料,后乐节则重复了该乐节,并在E大调上收拢终止。c乐句从15小节开始,bA大调;由15小节向上三度的摸进而得到的16小节,向C大调离调(离调并非离调和弦);经过连续的离调后在20小节转向B大调,并在21小节时收拢终止在B大调上。
A乐段的再现(22-28):再现段落为A段段紧缩再现,仅仅再现了a1-a2(4+4)的基本结构,a2乐句中扩充出两小节的部分,在E大调上的属和弦开放终止,为同主音小调e小调的出现做准备。
第二部分(29-51):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再现乐段为紧缩再现。
C乐段(29-36):有两个平行乐句d1-d2组成,结构为4+4的方整性结构,在e小调的调性中出现了分解和弦式的织体每个乐句又分为两个平行的乐节,属于二重平行结构。29-30小节和声的进行是:六级三和弦—降三级重属三和弦—降三级重属导五六和弦(法国增五六和弦)—导五六和弦—主和弦,这些是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中典型的和声进行。
D乐段(37-45):对比性中段,乐句分为e-f(4+5)非方整性结构,与C乐段保持了相同的织体。e乐句从bA大调开始,第41小节转入c小调,第37-38小节为主题的变奏,39-40小节重复的主题变奏,乐句从41小节开始进入f乐句,调性转入C大调,41-45都是主题的摸进音组。
C乐段(47-52):为部分再现,只再现了c乐段的一个扩充的乐句。
第三部分连接(52-60):4+5两个平行乐句组成,调性为B大调(C段再现段的属调)。低音的主持续是为了再现的A部做准备,B大调的主持续是A大调的二级音,为A大调的属功能音,所以这个主持续音相当于A大调调性回归前的一个属准备。
第四部分再现部(61-101):A部分的简单再现,第90小节开始与A部的织体材料发生改变,再现部中A段的再现没有发生转调,而是保留了主调第单一调性。88-101小节为扩充小节,代替了原本应该在完满终止之后的尾声。
二、演奏技巧与情感处理
本曲意在描绘一副宁静安逸的田园时光,开头处标有Moderado semplice ma espressivo(单纯的中速但要富于表现力)所以再开始弹奏时本曲要控制在每分钟60个四分音符以内即一秒钟至多一个四分音符。开头处标注有“p”弱的标记,在第一小节第二拍处标有渐强的标记并持续到第二小节第二拍,在第二小节的第三拍处将前两小节音量的至高点降回最开始时的“p”有种情绪上解决的感觉,而和声上则是A大调的属和弦进入到主和弦(解决),意在将建立的冲突化解;而旋律上由强到弱的下行三度则在情绪上贯穿全曲,成为主题动机之一。在演奏时通过旋律的不断上行来逐渐提升音量,最终在第二小节的第二拍达到峰值,此时手指要谨慎控制避免在某个音符上突然变强,从而变成了突强;也不能使渐强的幅度在某一音符上快速增加,这样会破坏坚强的律动,在情绪上与作曲家的意思不符。左手的低音旋律上有一个属持续音,再演奏时应更加注意另一个声部中连续下行的四分音符,在保证音符正确的同时也要保证旋律的流动性。第三小节延续着第二小节第三拍的“p”在第二拍上增强,第三小节处在第一句的四分之三处(黄金分割点)因此此处的下行三度应比第二小节第二拍的稍强一些,和声上使用了A大调的二级离调,随后变弱解决,演奏该小节时要注意踏板的应用,应该在和弦按下以后轻踩踏板,为开始音乐营造一个宁静的氛围,若踏板与和弦同时进行则会产生很强的混响,同时也会使钢琴上其它琴弦一起震动,使音响变得过于浓重;而踏板抬起的时间则应该是与该小节第三拍同时进行,这样既保证了第二拍的和弦不会干扰到第三拍,同时在音乐横向的进行当中又不会有中断的感觉。第四小节则是第一句的最后一小节,在情绪上有着“起承转合”中“合”的意思,因此在结束小节处和弦出现的音量应该比第三小节处略低;在整个小节的强弱处理上是应顺着第三小节的第二拍做均匀的减弱。此时左右手同时初建按下六个音,要注意的是左手的琶音不可过慢,这样会使和声的立体感削弱。第五至六小节则是对第一句的重复,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段中第六小节则又处在四分之三处,因此在音量的控制上该小节的第二拍出现的和弦应是整个第一段中最强的地方。进入第七小节后谱面标记有poco piu指一点一点的减速,比渐慢做的程度低很多,有种每个音都延迟一点的感觉,直到第九小节。第九小节开始处很弱,随着旋律的上行在第二拍最高点#G音上最强然后迅速弱下来,同时#G-E这两个音的演奏也放缓一些,使节奏向后延长一点,并在D-#C这两个音上稍快一点使整小节的速度保持不变。弱奏一直持续到该小节结束,第十小节的右手为辅助的和声,此时左手内声部则重复了主题材料,这是两只手的音量上要做到右手轻一点使左手旋律部分能够清晰的被观众听到。
到第十一小节后进入到了该曲第一部分的第二段,对比性的中段分为两句,后一句则是对前一句的展开。十一小节的第一个音D稍重一点给出四三拍的律动,之后的#C-B为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应迅速弱下来,左手连续上行的旋律做了一个自然的渐强到第二拍达到该小节的最高点,随后弱下来,在整个十一小节内做出“p-f-p”的律动,十二小节顺着十一小节结束时的强弱平稳的演奏。演奏十一小节时左手在第二拍有个持续的E音而上发给还有一条旋律,这时要分析左手的指法,应该是左手上会出现一指从二指内穿过,而不是用三指。十三、十四小节则是使重复了前面的两小节,同样十三小节处在该乐句的四分之三处十三小节中所做出的强应该比是一小节更强一点以凸显出整个乐句情绪递进的过程(越是反复的乐节、乐句,越不可演奏的相同,这样会使音乐有一种停滞的感觉);十四小节则强一点,小节之内的音符速度也应做少许的摆动,未来引出B段对比乐句的出现。第十五小节为B段第二句的开始处,沿用了第一句的材料在这里进行了展开撕裂,右手在旋律上持续的高音与柱式和弦建立起的复合音响,使这一句的音量成为整个第一部分最强的地方,这一句无论是从本段来讲还是从整个第一部分来讲都位于四分之三处,是整个第一部分戏剧性最强的地方,因此在演奏该句时将之前积累的冲突想要达到的最强都留在这里;十五小节本身是十二小节的上四度摸进,而十六七小节又是十五小节上三度的摸进,摸进类小节的演奏意在于要加强某一种情绪,使音量逐渐增加并在十九小节达到至高点,连续的八分音符节奏型是第十九小节的音量从最强逐渐滑落直至二十一小节,为A段的再现段做准备。这里要补充一下二十小节处因为出现了延留和弦,同时又是从B大调的属和弦进入到主和弦,所以使得这里的强弱并没有下滑反而增强了,随后出现的解决则使音量回归与平稳。
再现段与A段基本一致只不过再现段要比A段本身少两小节,而且再现段涉及到强后即弱的片段中所有的强音都被削弱,这使得再现段本身的张力也被削弱了,这是为了接下来第二部分三声中部的出现做准备,当平静的A段再现段结束后迎来了第二部分。在演奏时需注意的是二十八段处有riten.(ritenuto)的标记出现,词标记意为突慢,并且保持该速度演奏,不可理解为简单的渐慢。
第二部分为三声中部从第三十小节开始,速度为Meno mosso(少快一点)意为稍慢,表情记号为molto espress.(molto espressivo)意为更富于表现力的,整个第二部分虽然速度慢了,但是左手以连续的十六分三连音跑动着分解和弦,快速的音流仿佛置身于流淌的河水中,静止的和弦仿佛在描写宁静的空气;一动一静将整个中部第一句描写的生动形象。在演奏时要时刻注意和弦的力度不宜太重,音流要随着旋律的上下行做渐强渐弱,音流每句的开头要清晰干净,让人留有足够的反应时间,不易过急、过快。进入到三十六小节时重复第一句的第一节,三七小节重复三十六小节,在音量上呈上升的趋势,为中部第二段的出现做准备。三十七小节以后时全曲高潮点此时除了左手的音流同时右手中出现了旋律线,在保证左手音流节奏稳定的同时要使右手的旋律与之衔接上,听起来既是两条旋律在每拍的强拍上又与音流形成了一条旋律,每组音流都在一个和声范围内所以在演奏词处时踏板要在右手旋律进入之前抬起与右手旋律音同时进入,这样反复使音乐富有张力的同时和声又不会混乱,形成听不清的音响。直到四十二小节处出现poco riten.意为稍突慢,将突慢的程度降低,直至四十六小节最后一个休止符上的自由延长记号,进入到中部的再现段。
再现段与原段落基本一致,但在五十一至五十二小节稍作提速,引出了带有poco sting.稍加速的连接部分。连接部分则重复着中部中段的材料,通过展开在五十九小节形成了新的材料,类似连接段的连接小节,最后回归到A大调调性上,准备最后的再现部。
再现部出现在六十二小节处,tempo 1此处要求与第一部分的速度保持一样,在接下来的整个再现部都与第一部分保持相同的情感。从九十小节开始是进入尾声,尾声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到九十五小节采用的是主题乐句的展开,到九十四小节以后情绪转变速度突然放慢,左右手和弦加重。进入第二部分用ppp的力度去演奏,此时所用的是中部的主题,持续的音流中快速而平稳,演奏到和弦时既要把重音演奏出来又不可国强,这回使得尾声出现喧宾夺主的意思,直到最后一小节以极弱的音量完成本曲,此处的音量是全曲中最弱的地方,所以演奏时要提前设计尾声部分各个小节音量的幅度范围。
结 语
通过上述一系列对情感的分析为得知,表达情感主要的途径就是合理安排强弱,因此当我们对曲子的情绪有了客观的理解以后就可以把提前设计好的强弱应用与曲子上这样的曲子才有血有肉,而不是机械的演奏。同时情绪的表达也胡乱抒发,忽强忽弱,要通过细致的分析将强弱划分等级,并标注出每部分应如何演奏,再在钢琴上反复的练习最终达到正确的诠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