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卡《夜莺》的音乐特性及演奏诠释探究
2021-11-29常丽岩
常丽岩
格林卡是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著名音乐家,同时也被后世称为俄罗斯民族歌剧及交响乐的奠基人,一生热衷创作,为后世留下无数经典作品,其作品种类涉及歌剧、钢琴与交响乐等等,充分展现了俄罗斯音乐的民族特色,饱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轰动一时并广为流传,带领着俄罗斯音乐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就钢琴变奏曲《夜莺》而言,格林卡以民间歌曲《夜莺》为基础加以创新创作,先后经四次变奏后才得以成型,其速度、力度、声调及合声等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充分的表达了其音乐思想及国家民族思想,内涵丰富,其艺术价值较高,为此对其音乐特性及演奏诠释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概述
(一)格林卡生平简介
格林卡生于1804年,卒于1857年,出生于庄园主家庭,自幼便对民间乐曲颇为感兴趣,后入彼德堡贵族寄宿学校进行学习,其个性发展及世界观形成由此开始。在各地游学期间,不仅深入了解当地的音乐生活,同时还结识了以德尔松及贝里尼等人为代表的著名音乐家,在对浪漫主义歌剧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也萌生了创作的想法。《伊凡苏萨宁》由此诞生,使得俄罗斯歌剧的发展进程迅速推进,进而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格林卡的创作相对多元化,首先尝试以歌剧的形式创造交响乐,这种前卫思想及创新意识前无古人,后凭借自己的音乐基础知识及独特的个人理解成功对民间声乐《夜莺》进行改编创作,通过融入大量俄罗斯民族特色及音乐风格,进而形成了这首钢琴变奏曲《夜莺》,开创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远大前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音乐文化发展进程。
(二)《夜莺》的创作背景
《夜莺》是一首钢琴独奏曲,以阿利亚比耶夫的声乐作品《夜莺》为雏形,在改编与再创作的基础上形成,原曲中阿利亚比耶夫正在经历身心双重打击与折磨的同时,却得知了心爱之人即将结婚的消息,进而悲痛欲绝,其中又混杂着思念与爱恋,由此创作了这首《夜莺》,充分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以及美好生活的憧憬。格林卡在这部声乐歌剧作品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经多次变奏处理后形成了这一流行版本,创新性的、技巧性的融合了罗斯民族音乐风格,使得这部作品别有一番风味,这种独特的音乐创作方式使听众感受到不一样的音乐文化。
二、格林卡《夜莺》的音乐特性
(一)民族化的主题旋律
主题部分可以简单分为A、B两小段,就A段而言其主要旋律是由e和声与e旋律小调穿插进行的,5-12小节为A乐段的第一乐句,前四小节中的升C与升D可以使旋律轻松的从e和声转到e旋律小调之上,进而实现了第一次变化,后四小节再行转调,以平行g大调为主且首句结尾亦停留于此,功能性和声主要起到了巩固调性的作用,乐段13-20小节为第二乐句,以e旋律小调为基础,整个乐段的尾音落在其一级和弦之上。四个小节之后整体旋律进入B乐段,这一乐段旋律以e和声小调为基础,25~28小节中出现了弗利几亚下行四音列,这种中古调式均为自然音且无变化音,而主题旋律则建立在弗利几亚调式音阶之上,以此来充分体现俄罗斯民族音乐最具代表性的旋律特征,后半部分和声由主属交替进行,实现了乐段的有效扩展,最终以e和声小调的三级和弦作为结尾,突出了乐段的旋律调性。由此可知,格林卡钢琴变奏曲《夜莺》虽然以声乐作品的旋律为基础,但却不仅是简单套用,他通过调式处理并结合民族音乐特点,实现了和声小调及旋律小调的穿插交替及和谐共生,更加突出了主题旋律的民族化特征。
(二)多样化的变奏手法
钢琴变奏曲顾名思义以变奏为特点,纵观全曲,变奏共四次,其中第一变奏旋律来自于第一主题,从手法上来讲,采用了主题旋律声部移动法,实现了主旋律在各声部之间自由转换的根本目的,环环相扣的主题旋律极具音乐感染力,对明确基调并营造民族音乐氛围也具有重要意义,变奏时首先将主旋律从高声部移至中声部,通过右手部分伴奏织体的零碎化处理,从而与主旋律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将主旋律从中声部移至高声部,与伴奏交叉并行,给人以若隐若现的感觉,进而突出第一主题旋律的流动之感。虽然第二变奏的部分旋律来自第一主题,但相比之下其表达方式更为隐蔽,就变奏手法而言,采用了旋律装饰性变奏法,即将主题旋律藏于两个六连音下行之中,希望以此来扩大音程之间的关系,后部分主旋律由右手转入左手声部,为了凸显其安静与低沉的氛围需要辅助以右手16分音符,而第二部分则用两个声部完成了主题变奏,此时主题旋律集中在高声部,对中声部予以织体加花处理,进而与高声部形成复调进行关系,此时左手的次中声部与主题旋律共同演奏,不仅使旋律更加丰富、气氛更加强烈,同时还突出了旋律之间的层次感,且以16分音符为代表的密集音符可以让乐段更富有律动感,进而生动形象的表达第二主题的活泼欢快。第三变奏主要通过右手的降八度处理来凸显主题旋律,为增加音乐饱和度并营造更为深邃的意境,创作时在左手部增加三连音以达到补充的作用,符合俄罗斯民族的沉稳性格。第四变奏主题旋律主要以右手和弦的高音来体现,即和声变奏法,据乐谱可知和弦的跨度逐渐增大以适应节奏速度的变化,与此同时左手采用16分音符进行伴奏,织体的快速跑动主要是为了清晰的突出右手主旋律,进而使整首乐曲在充满激情的同时又饱含明快欢乐的意象,再一次升华了整首乐曲的音乐情绪。
(三)个性化的尾声结构
尾声结构相较而言十分庞大,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以第一部分164-178小节为例,此段肢体明显变化,上行半阶音起到了过渡作用,而179-194小节以八度强调主题旋律,195-205小节虽然同样以第一主题材料为基础,但调性却在同主音大调上展开,从而使音乐形象更为生动,206-221小节采用了变奏一的音乐材料,试图以贝多芬动机发展技法来体现旋律的散化特点,此时整首乐曲的音乐情绪更加急速而热烈。转而来到第二部分,222-277小节主要采用了变奏二第二乐段中的材料,整体调性的游离度更高,重属和弦与主和弦交替而行推动了乐曲的发展。就第三部分278-285小节而言,创新采用新材料,通过将和声与音阶进行结合的方式将情感推向最高点,由此可见,尾声通过与之前乐段的材料进行重组并不断变化织体来实现对主题思想的升华表达,凸显了作品的个性化特点。
三、格林卡《夜莺》的演奏诠释
(一)演奏速度、力度、情绪的诠释
《夜莺》全曲由7部分构成,即一引子、一主题、一尾声及四变奏,引子部分相对短小,0~4小节奠定了全曲的基调及氛围,通过琶音演奏来将观众带入静谧的夜晚,音符干净不粘连、休止音充足,以此来引导观众追忆过去并憧憬未来,3.4小节要求演奏者拇指与小指紧紧抓牢琴键,演奏主题旋律时以情绪的把握为重点与难点,同时把握两次速度上的变化,确保旋律线条干净与流畅的同时又要确保音符的灵活应用,即跳跃性与舞蹈性并存。演唱时气息短小精炼,不可拖沓,而变奏处的处理相对细腻,第一变奏由于速度缓慢,为此需要以较轻柔的力度来配合左手长琶音,柔和且连贯,同时以臂带腕、以腕带指,灵活演奏弱起的下行音符,衔接处需保持连贯自然,上行音符弹奏时应当强调音的轻巧与稳定,做渐强处理时落键高度应当随之增大,且由于需要在快速跑动之后回归主和弦,为此应当增强演奏者的肌肉记忆。进入第二变奏后以渐强处理为开端,右手小音符的应用用于模仿原曲女歌手的歌声,此时左手的八度跳音打破了宁静的氛围,进入第二乐段后协调方式发生变化,右手需要同时弹奏两个声部,即和弦下伴奏,选取抒情性最强及最为动人的部分,中声部旋律以温柔饱满为主,高声部旋律以清透平稳为主,强弱间对比用来表示心情的起伏,而三连音处理应当更加坚实,特殊和声的应用应当符合实际场景,且多音符连音一定要突出每一个音,不可错也不可漏,手臂及手腕适当放松,不可过于短促。必要时使用音后踏板并保持慢踩慢抬,从而使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性更高。第四变奏处更多采用了炫技性的快速跑动,这对演奏者的演奏基础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为了避免低声部被快速小音符所掩盖,此处不可采用过多的踏板,重音部分需要强调短促而迅速。尾声部分篇幅较长,速度变化相对较多,强弱对比较为明显,起始速度应与变奏四保持一致,指法随半音阶上行位置而变化,大小调的灵活转换可以有效的表现不同情绪,左手伴奏模式主要包括半分解与全分解,为此一定要明确和声变化,并在跨度较大的地方充分利用大臂力量。右手部分更应当分清旋律及伴奏,从而将旋律突出而将伴奏弱化。
(二)和弦演奏的处理
钢琴演奏过程中和弦的应用十分重要,演奏和弦时并不需要转指,而演奏分解和弦时则需要转指,即将大拇指转到其他手指下面进行演奏,而钢琴伴奏曲《夜莺》中这两种和弦的应用都较为普遍,演奏和弦时一定要关注和弦的旋律声部,而分解和弦演奏时需要合理规划并执行指法,并保证大拇指转指时对落指位置的准确判断,为此演奏者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对和弦及分解和弦进行慢速练习,贯彻“你中有我”与“我中有你”的原则,即二者相互穿插练习,从而确保旋律声部的内声部及跟根音声部都有其应有的重量,并体现其特点,每个音在弹奏之前都应该将手指抬高到指定位置,从而被下一个音的弹奏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此来确保每个音的饱满程度、下键力度及高度的统一,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各种变奏来进行练习,例如前后附点、三连音及四连音等练习方法。
(三)快速音阶的处理
音阶同为钢琴演奏的基础技巧,一种为不需转指的连续接近音节,通常以三五联音为主,另一种则需要大拇指的转指处理,通常会将大拇指转到三指或四指下进行弹奏,而《夜莺》一曲中大多数均为需要拇指转指的快速音节。为此演奏者在弹奏这类音节既要保持每个音的清晰,又要确保音阶的连贯性,且速度应当均匀,为此大拇指的转指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下指的高度、速度及力量、离键速度以及手指触键的位置都会造成音色及速度的不同,为此在转指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固定住拇指弹奏长音、三指与四指轮流弹奏上下两个音,或者在固定三指、四指的情况下在下面来回移动大拇指,且同一句音阶可以通过各种变奏来实现拓展练习。
(四)快速大跳的处理
钢琴变奏曲《夜莺》中主要出现了两种远距离快速大跳处理,一种是远距离的双手大跨度交叉处理,而另一种则是单手的远距离大跳处理。对于双手大跨度交叉练习而言,应当强调演奏者手与键盘之间的距离,把握最佳位置,同时演奏者手臂、手腕及手指之间应当具有高度的协调性,从而有效避免因演奏紧张而影响乐曲的连贯性。练习时可以做慢速练习处理,使肌肉先适应这种大跨度处理,从而确保快速弹奏时手指落指位置的准确性,眼睛一定要比手快,应当能先看到要弹奏的音阶并确保其准确性,练习过程中由慢至快进而满足速度上的要求。
结 语
作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代表人物-格林卡充分运用作曲技巧、以俄罗斯民族音乐旋律为主题、融合民间舞蹈的节奏元素,最后经多次变奏处理在钢琴变奏曲曲《夜莺》中生动形象的塑造了音乐形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其独特的创作手法赋予整个作品以民族性及时代性。为此,本文以变奏曲《夜莺》为例进行深入探究,基于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创作背景,重点对其音乐特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演奏诠释,希望可以了解格林卡独特的音乐风格特点以及俄罗斯钢琴作品的演奏特点,从而实现的认识高度的有效提升,进而以本文来为其他的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学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