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理论强党的内涵、动力与维度
2021-11-29曹洪滔左海纬
曹洪滔, 左海纬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69)
2017年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首次提出“理论强党”命题,之后多次在不同场合的重要讲话中阐述理论强党。习近平关于理论强党的重要论述,是党的建设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明确了前进方向、时代使命与基本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在理论方面“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列宁强调:“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2]可见,理论强党既是无产阶级政党保持先进性的需要,也是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斗争并取得胜利的需要。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正走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新的任务与使命,而且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的任务与使命及世界形势的变化不仅需要实践创新,更需要理论创新、理论武装、理论自信和理论践行,唯此,才能将理论强党转化为领导推动伟大事业的生动效能。因此,开展新时代理论强党的内涵、动力与维度的研究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内与外的统一:理论强党的内涵空间
理论强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重要经验,具有丰富的内涵空间,是理论创新、理论武装、理论践行、理论自信的有机统一。理论创新是理论强党的根基和关键,其为理论武装提供内容,为理论践行提供遵循,为理论自信提供科学体系。理论武装是理论强党的本质和根本要求,是理论践行的前提和理论自信的必要条件。理论践行是理论强党的直接目的和现实依托,是理论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从理论创新、理论武装、理论践行和理论自信相统一的高度推进理论强党是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逻辑的必然要求,是党不断扩大群众基础、巩固执政地位实现长期执政的必然选择。
1. 理论强党根基:以回应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为追求的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理论强党的根基,是理论回应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的必然。习近平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3]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从战争与革命时代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从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再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是中国所处时代以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必然逻辑。
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呼唤理论创新。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5]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政治论断,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一方面标志着基本国情的阶段性变化、面临问题的变化、发展方式和目标的变化等;另一方面,标志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解决这个新的主要矛盾,决定了社会根本任务的变化。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发生相应的改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更加审慎处理国际关系。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变化和中国目标方位的变化呼唤党的理论创新,要求以科学的理论继续引领中国的发展。
2. 理论强党本质:以坚定信仰为目标的理论武装
理论强党的实践性要求理论武装。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习近平多次强调:“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7]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信任,不仅仅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还在于其指导革命的实践性。这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方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对广大干部的理论武装,推动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者;另一方面,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以党的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和群众,使他们成为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力,最终焕发出推动社会变革的历史合力。因此,党的历史是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和人民的历史,理论武装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经验。
推进理论武装,目标在于不断坚定理想信仰。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是党坚守初心和使命的价值依归。只有不断坚定理想信仰,才能永葆初心和使命,才能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才能抵御各种风险诱惑,才能在践行宗旨上矢志不渝。然而,理想信仰的确立是以理论的科学性为基础的,理想信仰的坚定是以持续的理论武装为核心的。只有不断推进理论武装,才能为坚定的理想信仰提供逻辑的科学支撑、时代的责任担当和实践的自觉自信。因此,以坚定信仰为目标推进理论武装是理论强党本质和要务所在。
3. 理论强党目的:以推进伟大事业为导向的理论践行
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实现理论践行是理论强党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理论践行是理论强党的内在要求,是理论强党的直接目的和现实依托,是党理论创新、理论武装、理论自信的根本追求。从理论形成和发展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无一不是基于实践的需要,也正是基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才赢得了历史和人民的信任,领导和团结中国人民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从理论与践行结合的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协同共进,这才有伟大事业的不断进步,理论自信不断增强,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巨大动能。从理论武装的视角看,理论践行是理论强党的直接目的,将党的最新理论转化为推动国内建设实践、自身发展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遵循价值、践行宗旨的逻辑必然。
伟大事业的推进要求理论的践行。列宁指出:“革命理论能使一切社会党人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8]没有革命理论的实践,就没有革命的成功,建设亦是如此。在推进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只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把握建设规律,实现伟大进步。当然,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在已有的理论指导下得到解决,也不是所有的实践问题都能得到理论性把握。然而,这不但不会削弱理论践行的真理性,反而推动着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4. 理论强党的价值:以把握规律为基础的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是理论强党的价值追求。理论强党以理论自信为价值追求,是因为理论创新、理论武装和理论践行,都是以理论自信为基础的。它表现在,一方面,对已有理论的自信是以此为基础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起点。自信源于科学论证和实践证明。党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理论创新是集科学性、规律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是科学理论的时代化、发展规律的理论化、理论成果的实践化,是以问题为导向发现、解决问题与推动事业发展的统一。另一方面,理论自信是理论武装和理论践行的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揭示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规律,指导中国破解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难题,因此赢得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信任,使理论自信不断增强,进而转化为推动理论武装和理论践行的强大动力。
理论自信以把握规律为基础。规律是事物联系与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领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须以把握规律为基础,面向未来、引领未来。党的创新理论是一般性规律与特殊性规律的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强化理论思维,使理论创新与时代同进步、与民族共命运,探索了中国建设和改革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在理论强党的征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之路,使党和人民的理论自信不断增强。面向未来,核心和关键仍在于把握规律,唯此,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二、 理与情的契合:理论强党的动力生成
“理”即理论,“情”即国情、世情、党情,它们分别从内外两个角度为理论强党提供了内生动力和外源动力支撑。从内生动力视角看,一方面,理论强党的动力是党的理论基于自身发展规律的内在驱动,根源于理论自身的张力,始于理论自身的否定之否定,成于理论的发展创新;另一方面,理论强党的动力是党基于实际情势变化诱导的理论创新、理论武装和理论践行,根源于理想信仰、初心使命、理论积淀和实践推动,始于理论传承与创新,成于理论武装与理论践行。从外源动力的视角看,人民的发展需求、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外的引领要求和外部的竞争压力是理论强党的重要推动力。因此,理与情的深度契合才汇聚为理论强党的强大动力。
1. 理论思维:理论强党的科学驱动
理论思维既是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践发展的必然逻辑。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9]作为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其原理的一般性,揭示自然、思维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等理论思维的科学驱动是理论强党的内在动力。
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般性与中国情势特殊性之间的张力推动理论创新。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0]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恰恰就反映在这,它为我们提供的不是必须僵化死守的教条,而是原理和方法,是创新的基础和依据。二是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开放性推动理论创新。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1]。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既有对资本主义的现实批判和过往理论的系统批判,同时也坚持着对自我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对自身的批判性和批判自身的欢迎,决定了其开放性。它开放地认识现实实践、借鉴吸收,为创新汇聚了源头活水。因此,批判性和开放性的本质则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三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推动理论创新。它不仅体现在创新的需要来自实践,创新的内容也来自实践,还体现在新的实践又推动理论的检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的理论创新都是与中国实践结合、检验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内驱力。
2. 理想信仰:理论强党的精神追求
理想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党前进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2]正是无数共产党人对理想信仰的追求,对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使命担当,才汇聚为朝气蓬勃的创新动力。
一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坚定信仰的推动。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切革命者都应该学习的科学。”[13]他在1938年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开启了全党意义上的理论创新,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4]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坚定的信仰、巨大的勇气领导推动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坚定信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创新,使党一直走在不断强大的征程中。二是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选择。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创新、理论武装、理论践行不断推向前进。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以人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党把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选择转化为了理论强党的巨大动力。三是民族复兴征程中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15]坚守高度的责任与使命,是激励共产党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从指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革命理论到指导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等,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正推动着中华民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焕发着新的活力。
3. 本质实现:理论强党的价值指引
理论强党的价值主体是人民,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的本质的实现,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从革命时期致力于实现人的解放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党遵循自身价值逻辑的根本体现。因此,人的本质实现的价值指引是理论强党的内在动力,是激励党不断加强建设、发展创新的永恒动力。
一是人的解放是本质实现的前提,推动党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的本质包括自然本质、社会本质和创新发展本质。无论是三者中哪一个方面的实现都是以人的解放为前提。因此,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人民解放作为自己的历史任务,进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指导下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实现了人的解放。二是人自身条件的实现是本质实现的基础,推动理论强党立足当下开拓创新。人自身条件的实现是自身能力的增长,它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教育改革,再到各种社会制度的完善,都是在保障人的能力的增长和发展。毫无疑问,据此推动的理论强党动力依然在持续。三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本质实现的目标,推动理论强党面向未来发展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围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办更好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让劳动者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目标,并通过改革创新实践保障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对人的本质实现的价值追求,推动着理论强党的不断推进。
4. 时势变化:理论强党的客观要求
时代是思想之母,不同的时代对理论的要求不同。马克思指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16]习近平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15]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理论创新的起点和着力点。因此,时势变化的客观要求是理论强党的根本动力。
一是时代变迁催生矛盾转化要求理论强党。从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与发展的建设时期,再到新时代,每个时代党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不同的。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工人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等,不同的矛盾决定了党的根本任务的变化,从而催生着时代问题的逻辑转换,进而要求不同实践的理论指导。二是发展阶段转换推动改革深化要求理论强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基础经历了半机械化、机械化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转变。生产力基础的转变要求生产关系相应变化,理论创新必须与之相适应并推动实践的发展。三是党的历史方位变化推动使命转换要求理论强党。在革命时期,作为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政党,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以来,作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政党,党推动了理论的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转变。正是对党的历史方位的正确判断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创新,才指导推动着中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四是世情变化赋予党新的责任和使命要求理论强党。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贫困问题、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等是人类共同的挑战,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这些挑战和问题,更加自信地引领人类面向未来是世情变化赋予中国共产党的新的责任和使命。因此,以国情、世情、党情为依据,不断推动理论强党是实现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正确研判所处时代、中国国情、世界发展形势和党的建设总体要求,是理论强党重要推动力。
三、 制与治的协同:理论强党的推进维度
“制”是制度、机制,“治”是治理。制与治的协同就是在党的建设中把握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提升党的建设的效能。在制与治的协同中推进理论强党,就是既要重视以制度建设推进理论强党,又要通过强化治理推进理论强党,还要强化二者协同,以“善制”推动“善治”,以“善治”促进“善制”,释放制度优势,激发治理潜能,提升强党效能。
1. 强化势理统筹,理论创新以夯实强党之基
一是发挥“治”的优势,顺势引领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形成了“治”的优势,表现为基于基本国情、时代大势和建设规律的理论自觉,基于坚定信仰、人民情怀、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基于理论继承、方法运用和规律的实践经验。首先,将理论自觉与实际结合引领理论创新。即掌控基本国情,洞悉时代更替,善观世界大势,进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大势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合,推动引领性、原创性理论创新。其次,开展经常性理论反思适时实现理论创新。不断对照党的指导思想反思检验理论实践的效能,是推动理论创新的动力和自觉,也是党的一贯传统。最后,依托基本经验推动总结性理论创新。党领导人民推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厚土壤,是党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务必善加应用。
二是致力理论与实际协同,积极培育理论创新。首先,转变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营造基于实际的理论创新氛围。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实现理论研究与实际的接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应用型理论创新研究,使理论创新有扎实的根基、理论践行有坚实的依据、理论自信有科学的逻辑。其次,建立针对问题的理论创新培育机制。充分利用现有各类平台,如社科院、党校、高校等,建立完善的调查研究机制、创新解决机制、理论创新成果上达机制、评估激励机制,激励各种社会机构和组织发挥创新动能。最后,建立基于党的基层理论创新发现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党内民主,激发每个党员的创新活力,辅之以党内畅通的表达通道,形成“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是激发人民创新伟力,依靠人民助推创新。习近平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17]。中国共产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人民在理论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群众中蕴藏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将群众经验提升为理论,不仅是将过去的经验予以总结,更要对人民在经济社会建设伟大实践中创造出的新鲜经验及时总结推广,还要建立完善机制将人民纳入到理论创新的实践中,鼓励人民参与创新、体验创新、为创新发声。
2. 重在学懂弄通,理论武装以增强强党之力
一是强化深度,在掌握理论精髓上聚焦。首先,将学习原著掌握精髓作为学习首要任务。坚持系统学、深入学,做到学而思、学而信,才能深刻领会到经典著作中内含的知识、思想和理论,才能深刻领会党的理论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坚定立场、科学方法和价值追求。其次,将学习理论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只有不断深入基层和群众,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理论的力量才能充分显现。最后,将坚定理论自信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尺。理论自信是理论学习推动思想转变的结果,应深入学习理解理论的科学性,认识把握理论的规律性,使真学、真懂、真信成为强化学习的目标追求。
二是重视制度,在学习体制机制上深化。首先,抓关键少数,健全领导干部学习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学习规范化、制度化是理论武装全面落实的基础和保障。应积极完善领导干部经常性理论学习培训机制、考核机制、监督评价机制,实现学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其次,综合运用多种平台,健全全员学习机制。要综合运用基层党校、高校、社区培训班、理论宣讲下基层等各种平台和活动,形成党员全员循环学习培训机制。最后,组建队伍,完善理论宣讲骨干补充机制。理论宣讲队伍是实现理论武装的重要媒介,可以通过各级培训选拔理论骨干,培养青年理论人才。同时,老英雄、老党员、老模范等也是优质的理论宣讲骨干人选,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是全员武装向基层延伸的重要人员保障。
三是把握广度,在全党全民武装上发力。学懂弄通党的理论,还必须将全党全民武装作为理论武装的重要内容。首先,打通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致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党的理论转化为全党全民共识,才能统一人民思想行动、汇聚人民行动力量、成就民族振兴伟业。其次,打造理论宣讲平台,致力推动理论下基层。通过打造乡村讲堂,组建乡村宣讲队伍,不断推动理论宣讲向基层延伸,使党的理论能够为大众学懂、记牢、用好。最后,积极挖掘典型,以先进典型促学。应充分挖掘理论武装的先进个人、集体和组织,推介他们积极学习的事迹,掀起理论武装的热潮。
3. 志于知信统一,理论自信以筑牢强党之魂
一是强化“知”的要求,深刻理解党的理论的真理性。习近平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18],“知”是理论自信的知识基础。只有提高“知”的要求和程度,才能理解党的理论的真理性。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推动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向科学的转变,也因此自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指导中国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设的成就、改革的成功,使中华民族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于实现民族复兴。它们以理论的逻辑、铁的事实证明了党的理论的真理性,对此,必须全面认识。
二是提高“信”的层次,推动知识体系向信仰的转化。推动党的理论知识体系向信仰的转化,一方面,要实现知识武装体系化;另一方面,实现知识体系向信仰的转化。党的创新理论是一个严整富有逻辑的体系,从逻辑起点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到消灭私有制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目标,从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等,这个理论体系是从实践认知到理论再到实践践行的科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的转化,既需要将党的理论知识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内化为党员群众的理性认识,又能够通过党的理论体系解释现实、推动实践,实现知识体系与实践认知的统一,进而实现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
4. 做实主客转化,理论践行以彰显强党之效
一是把握理论内在意蕴,致力提升能力水平。 深入研究党的创新理论成果, 把握其中蕴含的党领导推动伟大事业的战略指向、辩证思维、创新方法、目标追求,以及完善制度、解决问题和谋划未来的基本方略和具体思路, 是理论强党贯彻落实的内在要求。 任何直接把党的理论拿来教条式应用的行为都会受到历史的惩罚。 通过深入把握党的理论的内在意蕴, 从理论的战略思维层面出发谋划当前工作, 从理论的辩证思维思考破解难题, 从理论的创新思维探索激发活力, 从理论的价值思维致力造福人民等, 这样就能够为党员干部能力提升找到动力, 找到好的办法和新的路径。
二是回应理论目标诉求,创新推动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19],它与党的理论在形成起点、目标诉求上是逻辑统一的。在新时代,创新推动伟大事业,就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用党的最新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把党经过艰辛探索深化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运用到创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以及不断拓展发展道路、完善制度体系、竭诚服务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去,把伟大事业作为战略规划并分解为具体目标,在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制度化建设,形成广大党员干部干事业的基本遵循。
三是遵循理论价值逻辑,助推人民价值实现。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同时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理论践行的价值逻辑和实践遵循。也即是说,理论践行须以助推人民价值实现为根本追求。为了实现这一追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它要求党的理论践行也应以此为逻辑起点。“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民众获得感”都是理论践行的实践要求。理论强党的实践还应遵循着价值的逻辑,更加具体地在推动个人能力的增长、自我价值实现的落实、自身全面发展的不断强化等方面继续深入。沿着这个初心,理论强党才能在追求本真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创新。
总之,理论强党是党的建设逻辑、马克思主义价值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和时代逻辑的有机统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实现长期执政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必然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乃至广大人民群众,应着力推动理论创新、不断强化理论武装、持续增强理论自信、切实实现理论践行,使理论强党落到实处,实现党的建设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