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2021-11-28章艳乐陈明龙李小燕

高教学刊 2021年33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章艳乐 陈明龙 李小燕

摘  要: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课程属性自觉承担起塑造学生灵魂、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任。在新的历史时期,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进一步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向与要求。文章立足培养高校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思辨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医学人文素养,在分析课程实施要义的基础上,提出并实践基于FOCUS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3-0094-05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pers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English course should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guiding students to shape noble soul and correct values.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the Guidelin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Guide issued in 2020 further clarified the direction and requirements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medical students' English application abilit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Chinese culture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medical humanistic qual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d into practice the FOCUS-base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ideological-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

Keywords: ideological-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College English; implementation path

思政教育關系着高等院校培养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根本问题,在高校教育中一直是重中之重。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每位高校教师承担起课程思政这一责任具有重要意义。当下的课程思政一词,其实质与“传道受业解惑”“立德树人”一脉相承;牵住“课程”这个“牛鼻子”,思政工作就有了落脚点和抓手[2]。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是高校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全人教育”的一部分。应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实践中融入鲜活的思政元素,创新大学英语课程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让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生根、发芽,“助力国家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胜任力、竞争力的‘现代公民和能担大任、把握未来的‘领导人才,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升国家软实力做出新的贡献”。同时,作为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途径,英语课程思政应结合高校各专业特色与属性,发挥其作为公共基础课的独特优势[3]。

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逻辑要义

(一)应契合党和国家教育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精神为新时期高校各课程的思政教育实践提出了新使命、新要求。以此为标杆,大学英语教学应发挥好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开展思政教育的双重功能:既要主动适应“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国家战略,注重学生国际视野与跨文化能力的拓展;又须积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4]。教育部2020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培养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培养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指南》强调大学生应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语,了解世界优秀文明,有效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

(二)应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大学生特别是“00后”这一代大学生有其特定的生活环境,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成长规律。高考的压力,家庭的期望使他们在高中阶段把主要的精力全部放在埋头读书上。社会大环境,学校小社会,社会上各种问题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到学校,使一些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生活,这就需要学校的引导,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在探索成长规律的过程中逐步地成熟起来。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础课,既要助力学生的专业学习、研究与交流,又要引领学生在国际舞台上辨文化之义、明道德之理;既要以语言思,更要以文化人,做到行人文之道、利沟通之器;既要学习西方文化,更要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既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又要做到职业素养的培养,将知识、技能、思维目标嵌入教学,融道于教、寓德于教,为学生点亮信念与理想之灯,照亮其奋斗前行之路。

(三)应遵循课程的固有属性

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必须要遵循“语言为器-文化为道-道器并举”理念,而其中的“道”指的就是思想、情感、文化等人文素养,这一“道器兼备”的理念决定了本课程天生具备“思政教育”的功能,应依托“语言技能”之“器”来承载,融合“思想素养”之道。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语言技能教学中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文化要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直观、生动地了解、体验其深层精髓;聚焦语言艺术,服务学生用外语这一工具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研究与交流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关注学生国际视野、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的培养。

二、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探索与设计

作者认为,实施课程思政,首先应当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深入地研究探索,形成相应的教学设计,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从而不断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取得良好的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双重效果。

(一)重构教学目标

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根据最新2020版《指南》要求,充分考虑校本特色和“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要求,在对大学英语课程性质和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具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的大学英语“金课”。通过重置课程学习模块,完善赛事、活动、培训和投稿平台等隐性课程,聚焦语言艺术、跨文化交际、人文素养、创新思辨,构建以提升英语应用能力、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培养新时代具备“COOL”素养的国际化人才。COOL素养中的“C”是指语言应用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专业发展能力(professional competence)、沟通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及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bilities);两个“O”分别代表国际视野(global outlook)和开放心态(openness);“L”意指人文素养(humanistic literacy)和道德修养(ethical literary)。课程在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职业胜任力的同时,提高其国际视野与国际交往竞争力,助力学生的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

(二)调整教学内容

2020版《指南》提到,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大学英语课程优势,及时反映世界科技新进展,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为培养具有前瞻思维、国际眼光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撑[5]。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应结合课程思政目标作相应地调整,应在原有知识、能力、素养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挖掘各单元思政元素。通过依托语言应用这一文化载体,结合英语输出任务,引导学生深入开展思政探究及展示活动,培养其家国情怀和中国文化传播能力;助力学生大情怀、大格局等优良素养、创新思辨能力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切实促成学生思维能力、人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三大教学目标的有效整合。

(三)落实设计理念

根据2020版《指南》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应实现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鼓励学生体验团队英语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发展战略[5]。课程思政应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显隐性教学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注重课内课外的融通互促,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作者认为,新时期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可遵从“FOCUS”原则。何为FOCUS? F指Flipped classroom即翻转课堂;O指Output-oriented,即时产出导向;C指Collaborative learning即合作学习;U意指Ubiquitous Learning即泛在学习;S 意为Smart integration即智慧互动。在教学模式上,可实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促成学生“知识加工时间”和“技能内化时间”的最大化,提高知识吸收与技能提升的效率;在课堂实践环节,可运用“输出驱动假设”理论[6],强调“为用而学、以用促学”,以“产出”为导向,实施基于任务的“驱动”“促成”和“评价”,在促成输入质量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技能实践、自主协作、能力展示及体验获得感的机会;在活动组织上,可通过组建固定合作小组,给予学生足够的交流探究机会,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思辨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在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方面,应着眼于技能、文化、思维三大目标,强调以语言应用技能为基,践行会思考、能思考、爱思考的全人教育,助力全方位多维渗透式育人;与此同时,应将微信小程序等智慧教学工具融入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环节,实现人机、师生、生生等智慧互动,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即时、精准、动态的跟踪。

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范例

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应利用课程得天独厚的文化载体优势,培养医学生的大情怀、大格局,提高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意志、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医学生所应具备的最核心、较为稳定的素质,这无论在医者对患者权利、需求、人格、尊严的维护和关切方面,还是在对优良医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方面,都具有深远意义。以下为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一个实践范例。

(一)结合语言课程属性与定位,让思政教育融盐于水

作者认为,课程思政应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隐形渗透过程。思想政治教育需结合课程性质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自然融入课程学习的专业体系中,达到与专业知识技能相辅相成、同向同行的目标。基于此,作者在课程案例中着眼于语言课程的基本属性,深挖各单元爱国、平等、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与医者初心使命、医者仁心仁德、医者价值情怀相结合,深入践行大学英语课程培育有信仰、有格局、有温度的思政培养目标,做到了让思政之“盐”融于课程之“水”、让育人之“养分”悄然“润物”于无声。首先,本课程案例在单元知识点设计上实践“语块教学法”。以单元大主题为主线,以口语、翻译、阅读、写作等“技能训练”活动为载体,基于“输入、吸收和输出整体语块”等系列教与学活动,达成学生语言输出的流利度与准确度,强化学生的语言技能与综合应用能力。其次,本课程案例引入“中国文化”学习模块。通过引导学生融汇“中西视角”看世界、懂中国,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帮助学生“辨文化之义、塑民族自信”,提升政治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提高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和能力,培育扎根中国大地的情怀与决心。再次,当今的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医术,更要学会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从而达到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和“人类健康”为中心的转变。近年来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很大程度在于医生完全将医学视为技术性治疗而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医者情怀,则是缓解医患关系的主要途径。本课程案例以“主题探索”为主线引导学生开展以医学人文为特色的“‘语言-思维-文化一体化”的思政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深化问题思考和探讨的深度和广度,树立正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有思想有温度的国际化卓越医学人才。

(二)推进“互联网+”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打造教学闭环系统

不得不承认,信息技术和学习方式的高度融合催生了碎片化、个性化学习方式,学生自主性越来越高、知识和教师的权威性都受到了一定挑战。如果教师不能由教学内容的传递者转变为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者,不能从原来“讲台上的圣者”转变成“身边的指导者”,教师的价值必然会受到极大程度的质疑。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指出:学习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速度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具备足够的学习能力,只是在学习速度上存在差异;而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大多应归咎于学习过程中失误积累且未能得到及时、科学的帮助。在各课程模块教学中,作者依托在线课程和移动终端等混合型教学环境,积极推进“互联网+”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打造出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训练、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三位一体的线上线下教学闭环系统。在面授课前,教师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发布线上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完成文本阅读、微课学习、作业测试和疑点讨论,最大化课前知识习得;在面授课中,教师依托微信小程序“微助教”安排检测及重难点讲解,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基于中华文化与医学人文的主题探索、成果展示与多元评价;在面授课后,利用“小打卡”等移动智慧手段拓宽交流边界,丰富反馈形式,进一步提升语言输出能力、人文思辨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和教学实践,引导学生逐步开展基于中华文化、医学人文主题的技能、思维和文化的探索,最大限度发挥自主碎片化学习和传统面对面教学的各自优势,促成语言习得中输入和输出的良性循环,满足学生“知识加工时间”和“技能内化时间”的个性需求的同时,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交流互助、主题探究与人文思考。将德育、价值观引领渗透、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见图1)。

(三)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培养终生学习能力

为促进深度学习,课程将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开展小组成员间、同伴间的互助互学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交流探究热情,强化学生在英语课堂的归属感与存在感。在线下教学中,通过引入“微助教”等智慧互动平台营造高效且趣味的互动体验。借助智慧互动平台的GPS定位点名、随机点答、举手抢答、讨论、多种模式的答题活动及个人、小组、自评等评价功能,实现课堂基于“人机+生生和师生”多维多层混合互动与情感、行为方面的正向赋能。这一教学过程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彻底颠覆传统意义上的师生角色,将教学目标的完成提升到师生共同构建意义的过程;真正实现英语教学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实现教师由“传授者”向“帮助者”“引领者”的角色转变,由此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

(四)构建实时跟踪评价系统,提供有力的教学保障

在学习评价上,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自评、组内互评和组间他评活动开展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提升教学过程跟踪反馈的即时化与科学化,促进学习过程的个性化与多样化。通过在线课程学习平台(中国MOOC大学)及课堂互动学习平台(微助教、小打卡),将学生机评成绩、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成绩与学生反思报告连成一体,对学生的知识习得情况、自我监控情况、学习态度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进一步确保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数字化互动性评价,通过将课程学业考核全程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促使学生在课程上真学、真想、真领会,去主动思考、独立思考,真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助力多維育人

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来看,隐性课程不容忽视。为促进“课内外兼容互惠”,全方位强化英语课程的育人效果,作者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一年一度的学术演讲、写作及阅读比赛为学生展示英语才能、强化综合语言技能,提升自信、陶冶情操及锻炼综合素质提供了有效平台;阅读、辩论等兼具技能展示和思想教育双重功能的系列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认知、分析、理解、归纳、质疑等能力,还能引领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同时,课程团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设课程教学相关的赛事,着力强化了赛事与课程的联动作用;创建了专注“学生英语才艺展示”的公众号,在完善学生英语学习体验,强化课程辐射效应的同时,引领教师“服务育人、立德示范”,助力课程“提升魅力、感化铸魂”。

四、结束语

外语课程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外语课程的育人作用。在医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既要使学生具备运用外语在全世界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又要助力学生养成仁心仁术,扎根中国大地实践医者初心的勇气与担当。通过多轮教学实践,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下问题:1. 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与能力,治愈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华文化失语症”;2. 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开展“小班化探究式学习”,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与创新能力,改变长期以来大学英语课程的“思辨缺席症”;3. 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彻底扭转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价值”无法同时落地、“输入-输出-英语思辨”全面失衡的问题;4. 打造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互通融合的学习平台,实现隐性、立体化“立德树人”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教高[2020]3号,2020.

[2]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0(2):47-52.

[3]徐锦芬.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外语界,2021(2):18-24.

[4]杨金才.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之我见[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0(4):48-51.

[5]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6]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2014(2):3-12.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