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生智能云课堂持续学习模式研究

2021-11-28金虹彭颖

高教学刊 2021年33期
关键词:云课堂

金虹 彭颖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地突然爆发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冲击,但全国高校“停课不停学”,陆续搭建起可供研究生在家学习的“云课堂”。在进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后,如何总结云课堂教学的经验,为高校学生日常学习所用,是一个值得高校教师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基于SOR模型,探究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智能云课堂平台特征和教师支持对学生持续学习意愿的作用机理。研究结论表明,云课堂平台的合理选择和教师支持的调整,可有效提升学生持续学习的意愿。

关键词:疫情防控常态化;云课堂;SOR模型;持续学习意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3-0011-04

Abstract: Although the sudden outbreak of COVID-19's epidemic has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on people's liv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have "suspended classes without suspending schools" and successively set up "cloud classes" for graduate students to study at home. After the epidemic situation has entered the normal stage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t is a problem worth college teachers thinking about how to absorb the experience of cloud class teaching and use it for the daily study of students. Based on the SOR model,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mechanism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igent cloud class platform and teachers supports on students intention to continue lear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ormalizatio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shows that students intention to continue learning can be effectively enhanced by the reasonable choice of cloud class platform and the adjustment of teachers' supports.

Keywords: the normalizatio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loud class; the SOR model; intention to continue learning

2020年,新冠病毒席卷全國,为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健康,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停课不停教、不停学”,为深入贯彻文件精神,解决学生在家学习的问题,确保在空间的阻隔下依旧能按时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全国高校纷纷搭建起了云课堂[1]。智能云课堂教学给我国高校教学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如以多样的互动教学方式提高了师生互动积极性,以便捷的操作提升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以海量的资源满足了教学的要求。许多云课堂教学平台与资源在高校师生返校后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使学生,尤其是强调自主学习的研究生,在接受云课堂教学时始终保持较强的学习意愿,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过疫情时期的探索实践,各大高校无论是在网络学习平台建设还是教师线上教学能力培养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高校以各式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为课程安排做出顺应学习环境要求的调整,构建起智能云课堂。在这一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授紧贴实际的课程知识,介绍新颖前沿的研究动态,调动学生的互动积极性,为线上教学带来了有目共睹的进步,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质量的同质等效。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后,云课堂的教学经验依旧可以运用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并为提高其持续学习意愿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但部分高校及高校教育从业者在师生重返课堂之后回归了传统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学习意愿也回到了疫情以前的水平,高校与教师并未深刻总结“停课不停学”阶段智能云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经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如何汲取“停课不停学”时期的教学经验,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云课堂持续学习意愿,是需要高校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基于SOR模型,探究这一背景下智能云课堂教学对学生持续学习意愿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为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并帮助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SOR模型

刺激-认同-反应(stimulus-organism-response,简称SOR)模型最早由环境心理学学者Mehrabian和Russell基于刺激-反应(SR)理论提出。该模型认为,环境因素作为刺激会影响个体的内在状态,从而产生个体的行为结果[2],相比于SR理论,SOR模型创新性地提出了“环境刺激会加强个体的内在状态,个体是主动选择获取刺激并做出反应,而非对于环境被动做出回应”的观点。SOR模型被广泛应用于预测消费者行为,尤其是线上购物情境中的消费者行为研究中。鉴于课程改革是基于学生对教学变化的反应而实施,已有学者将SOR模型用于分析学生行为,如Zhai等关注了隐私担忧对学生的知识隐藏感即内在状态所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得出隐私担忧对学生参与在线协作学习即行为项会产生负面作用的结论[3]。Zhao等研究了MOOC系统的技术环境特征对学生对MOOC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4]。Pandita等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下经济低迷、交通中断、物流管制、隔离要求等情况,对印度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学生产生了学业焦虑、家庭亲近、恐慌、孤独恐惧等心理反应,进而产生了恐慌性购买、在线学习、在线娱乐、社区服务、对政府及总理的支持等行为[5]。Masrom等利用SOR模型分析开放式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行为,将行为的前置因素归纳为社会刺激、个人刺激和在线社交网络特征,这些因素通过学生对使用开放式网络的心理评价影响学生的行为(包括与学业有关的行为、负面行为如使用网络成瘾,其他行为等)[6]。可见,SOR模型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学者们的探索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在线学习平台特征

在线学习平台功能代表着平台所具有的令用户灵活使用的能力,是学生参与网络学习的重要激励因素[7]。Robbins和Stylianou的研究发现,在线用户对平台的简易性、互动性和反应的迅速程度都有挑剔的要求[8]。曹振祥等学者研究发现,在线直播教学平台质量可直接或间接显著影响学生学习能力[9]。可见,出色的在线平台特征可以有效增进学生云课堂持续学习意愿。

(三)教师支持

教师的支持如教学、监督、关注等往往是学生参与学习的首要考虑因素。在以往与学生学习相关的研究中,教师支持也是最受关注的因素之一。Martinez-Arguelle和Batalla-Busquets的研究中指出,教师教学是网络学习质量的最重要影响因素[10]。Geier通过探讨优秀教师行为对学生满意度的作用,发现教师的关爱与支持是提升学生满意度的最主要因素[11]。Zhai指出教师在学生在线学习时进行监督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对于隐私泄露的担忧[3]。由此可知,教师支持是学生网络学习参与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趣味性

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概念源于Davis在研究用户对计算机系统的接受过程时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其中,感知有用性表示用户认为使用计算机系统对自身工作的改进程度;感知易用性表示,用户认为使用计算机系统时的难易程度[12]。感知趣味性则表现为个人使用计算机系统时的愉悦程度,Davis的研究表明,计算机系统的感知有用性、易用性及趣味性都对用户使用意愿有显著的影响[13]。Balog和Pribeanu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证明感知有用性及趣味性均是学生使用AR教学平台的关键因素[14]。

(五)心流体验

心流体验最早由心理学学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意为个人全身心投入某种活动时的感觉,个人在产生心流的同时也会产生愉悦感和充实感[15]。Rheinberg等认为注意力集中和行动的流畅性可以产生心流体验[16]。而Bakker则认为,心流的产生需要注意力集中、兴趣和内在动机[17]。以往研究普遍认为产生心流体验的关键因素是个体的全身心投入。

二、学生网络学习参与意愿影响流程

本研究以SOR模型为理论基础进行探索分析,认为学生在云课堂平台特征及教师支持等因素的刺激下,可产生对于学习的有用性、易用性和趣味性的感知,从而进一步产生心流体验,云课堂的持续学习意愿也随之提高。本研究参考Nguyen等学者对学生网络学习系统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18]及吴华君等学者对学生MOOC持续学习意愿的影响机制[19]等研究,绘制出刺激(S)通过影响学生的内在状态(R)对他们的行为结果(O)所产生的影响流程图,如图1所示。

三、结论与建议

(一)比较选择云课堂平台,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

智能云课堂教学平台的有用性、易用性与娱乐性均是学生产生持续性学习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平台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与线下课堂相比,云课堂最大的优势在于可将课程和资料保存至云端,以供学生课下随时学习回顾。在高校普遍恢复线下教学后,云课堂的这一优势往往被忽视,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云课堂的这一有用性,以便学生在课后可自主学习。教师在智能云课堂后台可监测学生观看课程次数,在课后自主回看课程的同学,教师可适当增加该同学平时分。此外,教师可将课堂知识以外的补充知识点录制成视频上传至云课堂平台,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自主学习。由此学生可更深刻地意识到利用智能云课堂平台学习的有用性,在内心认同这一学习方式,进一步增强自主学习意愿。

感知易用性也是高校选择云课堂教学平台的重要标准之一。部分云课堂平台尚处于开发阶段,用户使用界面并不完全贴合学生使用习惯,学生学习时感觉不便,不愿登录云课堂平台学习。因此,高校在选择平台时应当充分考虑使用便利性,选择用户界面尤其是学生端界面简约、清爽且美观的云课堂平台,减少学生为熟练使用该平台而额外消耗的时间,尽可能增强学生心流体验,提升云课堂持续学习意愿。

高校选择云课堂平台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平台的娱乐性。娱乐性强的平台更易激起学生心中的愉悦感,进而产生心流体验。在线下课堂,学生害怕出差错的心理容易导致其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云课堂中,屏幕的阻隔缓解了课堂压力,气氛更加轻松,且发弹幕、抢红包等互动形式也容易引发学生兴趣,显著增强学生课堂互动积极性。

(二)调整教师支持,拉近师生距离

教学方面,由于高校课程大多具有理论性较强、理解难度较大、缺乏娱乐性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意愿往往较低,也缺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意愿,课前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案例或时事热点进行探讨与思考,如湖南卫视联手拼多多,邀请众多一线明星直播带货农产品时[20],研究生可思考“为什么与其他商品相比,农产品直播规模如此盛大”,自己寻找问题并查找相关资料;课上,各小组汇报资料搜集情況及探讨结果,教师可根据汇报情况进行课程导入。该导入过程既能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程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知识后,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时事热点分享自己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全班同学讨论,教师总结;课后,教师可要求学生针对本次课程涉及的现象查找相关前沿文献,或了解前沿权威学者的意见与看法,对新现象做出自己的解读,有不理解之处可随时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予以解答(见图2)。

疫情为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为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课程开始前,师生可进行时长约5分钟的交流,学生可与教师沟通,教师为学生排忧解难,如果有未尽之处,师生可在课外交流。如果学生较为内敛,不愿在课堂上、同学前讲述自身遇到的难题或遭受的压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下私信教师,并及时给予回复,寻求解决问题、舒缓压力的对策。由此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与教师的关爱,师生距离也可明显拉近。如若有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典型,教师可将为该学生开解的过程制成案例,供日后解决相似学生问题时参考。

为了监督学生的云课堂参与度,教师应不定期在云课堂发布签到,如果除去请假及设备故障等原因外依然有缺勤情况,可适当扣除学生考勤分,如果学生反映有特殊情况发生,教师则应及时予以关注。每周课程结束后,教师在学习平台上发布作业,学生将作业提交至平台中,教师将提交作业次数纳入考勤成绩,如果作业完成率低于90%,教师则可适当扣除考勤分数。教师在期末时可依托于云课堂平台发布随堂考试,实时监控学生考试期间动态;为期末考试创建题库,学生的考卷由云课堂平台随机分配题目生成,避免学生考试中发生舞弊与交流行为。考试结束后,教师可依托云课堂平台导出考试结果并进行成绩分析,找出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短板并查找原因,提出改进计划并纳入下一阶段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定制化教学方案。此外,教师应注意云课堂平台的运营管理,保护好学生个人隐私如作业、敏感信息等不受他人访问,防止学生隐私泄露。由此,学生既可感受到自己受到教师的关注,又可信任自己的隐私得到了保护,容易产生心流体验,在智能云课堂学习平台的持续学习意愿也将相应提升。

上述教师支持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保持认真思考、积极互动的学习态度,同时课下也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换言之,学生在云课堂学习时能够获得心流体验,持续学习意愿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延期开学后,孩子“宅家”咋学习?教育部: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EB/OL].(2020-01-29).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1/t20200129_416993.html.

[2]Mehrabian A., Russell J. A. An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M]. the MIT Press, 1974.

[3]Zhai X., Wang M.,Ghani U. The SOR (stimulus-organism-response) paradigm in online learning: an empirical study of students' knowledge hiding perceptions[J].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2020,28(5):586-601.

[4]Zhao Y., Wang A.,Sun Y.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virtual experience, and MOOC continuance: A stimulus-organism-response perspective[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20:144.

[5]Pandita S., Mishra H. G.,Chib S.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covid-19 crises on students through the lens of Stimulus-Organism-Response(SOR) model[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21:120.

[6]Masrom M. B., Busalim A. H., Abuhassna H. et al. Understanding students' behavior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2021,18(1):1-27.

[7]Pituch K. A., Lee Y. K . The influence of system characteristics on e-learning use[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6,47(2):222-244.

[8]Stephanie S. Robbins, Antonis C. Stylianou. Global corporate web sit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content and design[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3,40(3):205-212.

[9]曹振祥,储节旺,李茂胜,等.在线直播教学平台质量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知识共享和满意度的链式中介效应[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4):61-72.

[10]Martinez-Arguelles M., Batalla-Busquets J.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and Student Loyalty in an Online University[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2016,17(4): 264-279.

[11]Michael T. Geier. Students' expectations and students' satisfac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excellent teacher behaviors[J]. Teaching of Psychology, 2020,48(1):9-17.

[12]Davis F. D., Bagozzi R. P.,Warshaw P. R.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J]. Management Science, 1989,35(8):982-1003.

[13]Davis F. D., Bagozzi R. P.,Warshaw P. R.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use computers in the workplace1[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10,22(14):1111-1132.

[14]Balog A., Pribeanu R. The role of perceived enjoyment in the students' acceptance of an augmented reality teaching platform: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approach[J]. Studies in Informatics & Control, 2010,19(3):319-330.

[15]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生命的心流[M].陈秀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42-46.

[16]Rheinberg F., Vollmeyer R. Flow experience in a computer game under experimentally controlled conditions[J]. Zeitschrift Fur Psychologie-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3,211(4):161-170.

[17]Bakker A. B. The work-related flow inventory: construction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the WOLF[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8,72(3):400-414.

[18]Nguyen H. T. H., Pham H. V., Vu, N. H. ,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 Intention to Use E-learning Syste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Learning, 2020,15(18):165-182.

[19]吳华君,葛文双,何聚厚.教师支持对MOOC课程持续学习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S-O-R和TAM的视角[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0(3):89-96.

[20]明星在直播间卖货助农已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EB/OL].(2020-06-08)[2020-06-08].http://www.xjche365.com/2020/0608/062020_43412.html.

猜你喜欢

云课堂
英特尔发布“云课堂”解决方案
基于云课堂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索
云课堂对中学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
小学科学“云课堂”的构建策略
不一样的云思维:“云”在教学中的应用
“云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实验室中应用探讨
刍议云课堂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云课堂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索
初中数学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利用和推广分析
云技术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