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教育统计工作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21-11-28赵丽红姜春峰

山西青年 2021年13期
关键词:统计人员统计数据民办高校

赵丽红 姜春峰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 西安 710130)

高校教育统计工作是全面了解各高校教育教学实施情况,指导各高校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具。亦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科学制定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民办高校因自身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限制,在统计工作中往往是被动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统计工作面临着教育统计主体意识缺失、统计数据真实性不够、统计数据利用率不高等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提高民办高校统计工作质量,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教育统计工作概述

高校教育统计工作指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统计报表填报,是教育部对我国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情况进行综合统计,通过对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教职工信息、学生信息、学科专业建设情况、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全方位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是评价各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高校统计工作一般分为统计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四个环节。

二、民办高校教育统计各环节现存问题

(一)统计设计环节

1.统计设计不全面,数据延展性不够

中央和教育部门为规范教育统计工作,出台了诸如《教育统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统计类制度文件,统计内容涵盖了高校内部管理运行及建设发展的各项数据指标,如土地校舍、学科专业、师生比例、教学投入、教学仪器设备、教学成果等等。但统计视角大多是从上而下的,缺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市场需求等方面信息的对口调研。致使高校教育统计范畴覆盖面不广、内容延伸性不够,在服务决策的效度上大打折扣[1]。

2.数据统计的口径不一致

高校现有统计工作数据统计的口径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首先,高校需上报的统计平台种类繁多,各类统计报表是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职能处室根据自身统计业务需要独立设计的,因此,在统计口径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次,高校各类统计数据来自多个数据填报部门,因各类统计报表内容存在一定重复性,或填报部门间工作的交叉性,各部门统计角度不同,容易导致“数出多门”的情况,进而影响到统计数据质量。

3.教育统计培训不足,数据关系解读有待加强

随着国家对于教育统计工作的日益重视及教育统计概念的日趋成熟,教育统计涵盖范围日趋具体化、精细化,如:全国高校教育事业统计、全国高校“高等教育质量检测国家数据平台”检测数据填报、陕西省高校专业普查数据采集、陕西省教育机构管理信息采集等等。每个教育统计工作都具有一套详细的指标评价监测体系,但由于缺乏教育统计部门官方的培训与解读,加之民办高校统计人员专业性差、认知错误等原因,造成对于教育指标理解不够准确,无法洞察统计报表中数据的相互校验关系等问题。

(二)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环节

1.学校领导教育统计主体意识缺失

各高校在开展统计工作时往往处于被动角色,仅仅把它当作一项任务,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安排开展数据统计工作。工作的过程中,未能从根本上体现出高校作为数据产生和形成单位在教育统计过程中所处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高校的教育统计主体意识存在一定的缺失状况[2]。学院领导对教育统计工作关注不够或者疏于管理,弱化了统计数据作为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决策依据的有效性,也降低了民办高校利用教育统计数据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价值。

2.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有待加强

真实准确是高校统计工作数据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统计工作从数据的准备、收集和汇总,涉及学校多个部门,数据信息点多、数量大,加之校内各职能部门职能范围的交叉重叠,多种利益驱动交织等原因,导致部分数据虚报或重报。在师资队伍构成和教学基本条件中的图书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情况中数据虚高的情况较为普遍,而平台中只能通过相关数据间的关联进行相互校验,难以对数据的质量进行评判和校正。

3.统计人员稳定性不足,业务素质不高

高校教育统计工作是一项要求持续化、规范化、专业化、严谨性较高的工作。因此,构建稳定性高、专业素质强且具备主观学习性的教育统计工作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统计工作自身存在阶段性强,工作量集中等特点,民办高校几乎很少设置专职统计人员,有的高校经常更换统计人员,有的高校统计人员多为兼职,这就在客观上限制了统计人员对于国家教育质量标准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且民办高校现有统计人员,没有参加过系统的统计类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缺乏对数据质量审核和评估的长远观念和全局意识,加之兼职人员兼有其他工作,很难专心从事统计工作,主动学习、钻研业务的动力亦不足,造成了民办高校统计工作队伍整体综合素质偏低的现状。

(三)分析资料环节

1.数据延续性不足

民办高校教育统计基层数据来源于多个职能部门,每个职能部门只掌握整个统计报表自身填报部分,部门与部门间缺乏沟通、联络,信息共享度不高,对于有相关校验关系的数据情况无法掌握。同时,学校统计部门负责汇总、审核各职能部门上报数据,统计工作往往止步于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数据,缺乏对数据尤其是核心数据的历史性研判与分析,从而无法将静态化的数据转化为动态监测指标。对于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教学仪器设备等方面评估及诊断预警机制较弱。

2.数据挖掘深度不够

很多民办高校对教育数据分析的认知尚停留在初级阶段,即认为教育统计就是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填报,数据分析的作用就是了解学校现状。而只有将看似冗繁杂乱的大量基础性数据通过集中整理、淬炼提取其中的核心信息,挖掘统计数据之间的内在规律,并利用统计数据的内在联系来指导高校开展宏观政策制定、规划执行、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教学经费合理预算与使用、各项办学条件引进与淘汰等工作,才能真正发挥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的价值。

三、民办高校教育统计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思维,培养教育统计管理工作意识

统计质量管理之父Walter A.Shewhtar认为统计思维和管理工作是互相联系的过程,统计数据能够帮助管理者培养统计思维,改善高校教育决策质量。因此,于高校领导来说,通过统计学与管理科学的有效整合来实施教学行政管理工作,对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科学决策、高等教育质量科学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领导要积极创新管理思维,树立大数据观念,重视高校基层教育统计工作,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认真填报、整理、汇总、审校相关统计数据。同时挖掘统计数据深层含义的指导作用,逐步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加强教职工信息化教育,提升教育统计人员素质

加强教职工信息化教育,提升统计人员整体素质,是保障民办高校教育统计工作有效落实的前提和基础。鉴于民办高校教职工及统计队伍的现状,首先,要加强国家各项教育监测指标文件的培训学习、业务技能培训等,组织学院领导、核心职能部门领导、教职员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监测指标解读培训会议,提升教职员工统计知识,提升教职员工统计软件、计算机应用能力。其次,要充实高校统计队伍,在各职能部门尤其是核心数据部门,培养热爱统计工作、业务能力强且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统计工作者,稳定民办高校统计队伍。最后,加强高校统计人员培养力度,组织统计人员定期参与省上开展的统计工作专题培训、信息化管理技能培训等,提升高校统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水平,培养出一支业务技能精湛,既掌握高校教育统计知识,又具备现代化统计能力的,能够切实为民办高校发展服务的高素质统计队伍。

(三)规范教育统计程序,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监督

高校教育统计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不是某一个部门或个人所能完成的,是各相关部门共同协作的结果[3]。树立科学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构建“统一指导,分级负责”的基础教育统计信息化平台,把统计工作纳入科学化管理体系之中。学校设立专门的统计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教育监测指标文件学习、研究、解读,统计规范的制定、分工、指导,基础数据的质量控制、监督。各职能部门配备稳定的教育统计人员,按照学校统计业务主管部门要求对自身负责业务范畴的项目进行统计调查、统计、上报工作。完善教学诊断预警机制,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更好地为学校领导、校内各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4]。

(四)推进民办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统计数据的利用效率

通过校园网、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化手段,提升民办高校基础教育信息化程度,建立教育统计核心数据资料库,改变民办高校教育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审核的传统手工方式,提升民办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培养和提升民办高校教育统计工作者的研究能力,加强统计数据横向纵向、校内校外、国内国外对比研究,并充分借助统计分析软件,提升数据定量分析和预测的准确性,为学院领导层制定学院规划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数据。及时发现和监督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失控现象,引导学校加大对薄弱环节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强高校办学实力,真正发挥高校教育统计是展示高校发展状况的“监控仪”作用。

猜你喜欢

统计人员统计数据民办高校
创新视角下统计数据的提取与使用
民办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研究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国际统计数据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事业单位统计人员现状分析
医院统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分析
综合统计分析系统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