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021-11-28张小菊

山西青年 2021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

张小菊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0)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新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举措。当今时代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运用心理学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是当今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家长群体和学校教师共同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那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家庭和学校要通过哪些途径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首先,能正确认知和评析人事现象,不走极端。包括认知自己和他人以及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上评析社会现象。能清晰认知自己的优缺点并不断修正完善,又不过分苛求自己,能发掘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目标和理想切实可行并能付诸实践,不盲目空想。对自己基本满意,不自卑自负,不自怨自艾,心理相对平衡。

其次,能较好地调控自我情绪,心态平稳,积极乐观,并且能为他人提供良好的情绪价值。虽然也不可避免会因挫折和不幸而产生伤感、忧愁等消极情绪,但这种状态相对短暂,能够通过恰当的方法很快调控自己的心情。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凌驾他人也不退缩卑微,努力在社会道德规范内追求目标,满足自我需求。心态阳光健康,思想积极乐观。

再次,能和谐融洽地与别人相处,较好地适应周围环境。能团结他人,与人为善,关爱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有良好而稳定的朋友圈,并能在其中分享快乐,分担痛苦。能保持与人际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具备较好的团队、集体意识。使自己的心理需要符合社会的需求,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1]

最后,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业任务,富有责任心和意志力。热爱并认真钻研学业,对社会中的人与事均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信盲从。遇到困难不畏惧不退缩,勇于承担,坚持不懈地去克服困难,并能在学习工作中体验生活的充实和人生的价值。对未来充满信心,从而树立崇高的理想。

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对青春期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作为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有效沟通,恰当引导。但实际上家长往往忽略孩子的心理问题,一则因为祖祖辈辈都如此,觉得无所谓,二则家长自身也欠缺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怎么办呢?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青年学生容易叛逆,学习被动、意志衰退。生理规律说明下午五点到晚上七点是人的生理低潮期,容易疲劳,难以控制情绪,所以不适宜交流商谈严肃的话题。晚餐后,心情放松,兴致渐起,谈话时机来临,以孩子的兴奋点和兴趣点作为契机,润物细无声中商谈沟通,潜移默化中交流指导。

其次要倾听尊重孩子的意见,在平等民主的家庭气氛中才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对青少年孩子,家长最忌讳否定批判,猜疑斥责,无礼苛求,空洞说教,过度溺爱。要使青春期孩子逐步心理成熟、懂事成长,帮助他们解决青春期各种烦恼,就要创造一个温馨和睦、幸福融洽的家庭环境。[2]父母就要充当朋友,和风细雨地与孩子谈心,因势利导,做一个孩子的成长参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最后要给以恰当的引导。对青少年阶段的孩子,少使用限制手段和惩戒措施,在非原则问题上,允许孩子有不同意见,可以帮助其分析利弊,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并承担结果,这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比如有些早恋案例,一些家长发现孩子早恋,往往会马上否定,想法拆散。这样处理往往结果适得其反,可能使早恋关系更进一步。所以父母处理此类问题,切忌急躁,而要明之以理,动之以情,给孩子提供一些思想上的疏导。或者“跳”出来,引导孩子科学分析现在和未来,使他们理智战胜情感。或者“冻”起来,通过分析交流早恋的结果,让孩子的情感进入“冬眠”,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或者“隔”开来,重新创造一个崭新的环境,尽量让其避免单独相处。只要家长理解孩子的青春期心理特点,设身处地为其着想,用温暖去感化,必要时发挥同学的力量,早恋问题完全可以妥善解决。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教育培养学生的场所,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便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心理健康的教育。开设相应的课程传授知识,或者在教学中用多种方法潜移默化地引导,或者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要注重发挥心理学专职教师和辅导员老师的作用。[3]

采用多种方法传授心理健康的知识:开设相关课程或者讲座,丰富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指导学生阅读经典人文著作,比如阅读伟大领袖的传记、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开阔视野,激励自己积极进取,走出心理误区。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阅读法、激励法、启示法、比较法、评价法等,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开展学校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活动的训练。可以通过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开展,新生入学时的“新生教育”、毕业时的就业指导也属于这一类。或者以课内活动、课外活动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开展。课内活动结合教学内容来开展,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扩大和延伸。它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去某个养老院,或者孤儿院,或者聋哑学校,或者贫困地区的学校做义工或者支教,或者深入乡村植树支农,或者清扫公共设施,或者搞社区宣传……等等,为学生走向自然、接触社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增强了自信心、集体意识,强化了社会责任感,心理素质也得到了锻炼提升。

开设心理辅导与咨询室:设置心理学专职教师,可以进行小组心理辅导或回答团体心理咨询,但主要是针对个体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正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比较常用的方式有面对面谈话、电话或信函咨询、个案矫正等。有些学校开设的“知心信箱”“成长热线”等,就是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如果学生心理已出现严重问题,就应该运用专门的心理学方法矫正。诸如患者中心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宣泄疏导法、代偿迁移法等等。

四、家校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不可少,任何一方缺失,教育效果都会事倍功半。只有家校联合才是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途径。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环境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由家庭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有:父母感情不和,争吵不断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自闭的性格;亲子关系紧张容易使得孩子情感缺失,长大后或者极度渴望爱与关怀,或者不相信温情。家长错误行为对孩子的道德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等等。[4]因此,家庭心理教育要取得良好成效,关键是要提高家长素质。

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其教育知识和理念以及教育的方式方法的转变,离不开学校的指导,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定期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邀请家长参与聆听,让家长意识到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且能学习心理健康的知识理念以及恰当有效的教育方式,主动配合学校教育;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对存在某些心理问题的学生要重点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册,密切联系,及时沟通传递学生的心理动向;举办相关活动,利用假期组织父母孩子共同参与相关活动,共同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如下列案例:某大一学生,家境贫寒,父亲长期生病,母亲靠打工维持生计,还要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别说关心孩子的学习,为了生活琐事很多时候缺乏耐心。该生身上有很多问题:懒惰散漫,不认真听讲,不完成作业;不讲卫生,经常从地上捡零食;自卑又孤僻,闷声不语,心理负担沉重,有自暴自弃的倾向。辅导员老师通过观察交流,电话联系父母,多方了解发现原因:父母的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耐心,脾气上来甚至拳脚相加,更不会和孩子交流感情。长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做事就缺乏耐心,学习就“破罐子破摔”。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长期就导致自卑孤僻,与同学越来越疏离。经过分析后,辅导员老师采取了以下措施:通过家访,与该生父母交流,希望他们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控制好情绪,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该生在学习上的困难,鼓励他多询问同学、老师。联系其他老师,在该生小小的进步后,多给予表扬,增强其自信心。发现问题,帮他以期改正。通过召开班委会,让班委积极主动帮助他尽快融入班集体,找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在此案例中,辅导员老师与家长、任课教师和班委多方沟通协助,使该生走上了健康成长的道路。

社会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由于青少年心理状态不稳定、认知结构还不够完备;生理成长与心理成熟不能完全同步,内心对社会和家庭是矛盾冲突的,既叛逆又依赖;成就感与挫折感交替出现等等,因而心理问题更易产生。家长的言传身教,教师的榜样示范,都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应该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自觉运用科学理论调控好自己的情绪,调试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指导、解决青少年出现的多样的心理问题,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职责。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