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野下妈祖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1-11-28郑仁炜

莆田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私德妈祖立德

郑仁炜

(莆田学院 数学与金融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立德树人” 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教育的根本任务属性,并把“立德树人” 纳入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 也是高校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2]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从倡导到培育,从理念到践行,从知晓到信仰,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重视重建中国人精神世界。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不同场合用不同形式深刻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两者之间逻辑关系,他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 之间的关系纽带。而妈祖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立德、行善、大爱” 的妈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立德树人” 相互贯通。因此,有必要在“立德树人” 视野下重新聚焦妈祖文化的新时代传承发展问题。

一、妈祖文化起源与特征

1.妈祖其人

妈祖,原名林默,福建莆田县湄洲屿人①,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 三月二十三日,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九月九日升天。相传林默出生后一月有余,少有啼哭和吵闹,父母故取名为默,小名默娘。林默自幼聪颖,受母亲“礼佛” 的影响,五岁能诵经文,八岁从塾师受学,过目成诵悉解文义。林默与其他渔家孩子一样,从小熟悉水性,还掌握防疫消灾之法,常为周边百姓治病、驱邪避难,深受邻里乡亲的赞赏。湄洲屿礁石林立,海难频出,林默以拯救海难为己任,收集气象谚语,观察海上气象变化,为渔民航行护航。当海上浓雾弥漫能见度不佳时,林默就立于湄峰顶,举灯引航,渔民和航海人由是感激。28 岁时,林默为了搭救海上遇险船只,不幸遇难。林默心系百姓安宁,终身未嫁。南宋廖鹏飞在《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记载:“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4]林默一生短暂,却以拯救苍生为重,救助万民,成为百姓心中美德的化身。妈祖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被后人逐渐神格化,由人变成神,成为民间的神祇。可以说,妈祖一生扶贫济困、护国佑民、大爱仁慈,沿海百姓及航海人敬之若神,尊称她为“海上女神”[5]“东方女海神”[6]。

2.妈祖文化特征

妈祖信仰最初流传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妈祖文化是在妈祖信俗的基础上产生的民俗文化。妈祖从一个普通渔家姑娘到夫人、天妃、天后,再到天上圣母,妈祖信仰流传至今已传播到40多个国家及地区,庙宇达5 000 多座,信众近3亿人[7]。妈祖文化深受民众、海商、官员推崇,加之宋元明清四朝不断赐封,其祭祀仪式也逐渐固定,最终成为国家祭祀典礼之一。妈祖文化历经千年,不断融合变化,至今繁荣不减,在科技昌明的当下,仍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这既有神明宗教原因,又有文化信仰和民族精神等原因。

其一,蕴含海洋元素。众所周知,大海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秦汉时期,海上贸易活动已颇具规模。宋明时代,海上贸易已规模化,但受限于当时科技水平,渔民海上作业异常危险。妈祖文化与海洋息息相关,它整合海洋文化资源,培养国民海洋文化意识,让全民重新拾起悠久海洋文明古国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其二,区域文化基因。妈祖文化发轫于北宋时期的福建沿海地区莆田,莆田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 之美誉,民众深受中原文化熏陶影响。早在春秋时期,中华文明就已经对道德开展相关探讨,如《道德经》“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8],又如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都体现了先人对道德的推崇,也揭示了尊道贵德、道生德育的观点,更揭示了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各地区域文化基因中,互帮互助向来备受推崇,也是真善美的具体表现。当然,在妈祖文化传承发展中,又衍生出根祖文化,融入乡土情感和民族认同,进一步显示出其强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其三,民间民心自觉。妈祖文化源自民间,从东南海岛一隅,走向全国,迈向世界,妈祖文化迎合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妈祖文化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渔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妈祖文化得到普通民众的认可和信任,它具有强大的正面教化功能。因此,在新时代,应充分发挥妈祖文化凝聚民心的功能,共同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立德树人:妈祖文化当代传承新视角

1.立德树人与妈祖文化融合

“立德树人” 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树立德行和培养人才。立德树人最初由相互独立的概念出现。“立德”,树立德业之意,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树人”,培育人才之意,出自《管子·权修》:终身之计,莫如树人[9]。“立德” 思想,集中体现了先人对道德品质的推崇。“树人” 思想深刻揭示了先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0]。新时代标志新历史方位,育人主体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先后通过讲话、座谈会、回信等方式围绕“立德树人” 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既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及接班人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植民心,是炎黄子孙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2]。可以说,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习近平也曾列举可以古为今用的15 种优秀古代思想,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等等[13]。而妈祖文化的内涵包括爱国爱乡、尊老爱幼,勤奋好学、明礼诚信,扬善抑恶、扶危济困,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博爱仁慈、热爱和平等,浓缩为 “立德、行善、大爱” 的妈祖精神,妈祖文化精神包含于习近平总书记所列举的15 种优秀古代思想。因此,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讲好中国故事,做好育人工作,推动妈祖文化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落地,既要发挥妈祖等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文化融合作用,又要紧跟新时代发展潮流,拓展育人的文化视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要实现立德树人与妈祖文化融合,必须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形成发展规律和特点,准确把握妈祖文化的定位,结合时代需求,赋予调整社会关系、倡导民众向上向善新涵义。

第一,要充分认识妈祖文化演化进程。追溯妈祖生平,妈祖是一个渔家姑娘,她不著书立说,但其扶贫济困、护国佑民等充满大爱仁慈的传说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关于人、社会和自然关系的探索,以及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追求。妈祖文化历经传承发展,逐渐受到世人关注。千余年来,妈祖文化吸收儒道佛等思想文化精髓,逐渐内化自成系统,蕴含美德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元素,成为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要充分认识妈祖文化的时代价值。妈祖文化起源发展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现阶段需进一步凝练妈祖文化的基因,使其适应新时代文化发展需要,弘扬“仁爱、和合、大同” 等符合当代文化价值的精神。所以,传承发展妈祖文化,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也不是一味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样才能顺应时代需求,展示东方文化魅力,讲好中国故事,搭起心相通桥梁、编织民相亲纽带,从而让民众真正地从内心认可妈祖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第三,要充分认识传承创新妈祖文化的重要性。传承创新妈祖文化,需要与新时代的美好生活相融合。生活本身就是文化的体现,世俗文雅、物质精神相间。在传统与现代交错时空中,妈祖文化游走于两者之间,传承创新妈祖文化不能走老路、寻常路,得有新意,应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妈祖文化IP。传承创新妈祖文化,不仅要有严谨的学术研究,也要有随性的生活娱乐。在传播形象、艺术创作、创意设计等方面,激发青年人的无限力量,增强妈祖文化活力,进一步发挥妈祖文化的亲和与感召作用,促进妈祖文化交流多元合作。

2.妈祖文化新时代“立德树人” 创新转化

妈祖文化诞生于中华大地,带有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属性,其精神内涵深入民心。妈祖一生践行着真善美的中华传统美德,妈祖文化的精神价值,也是新时代所追求的。妈祖文化所蕴含的孝悌忠信、救急扶危、行善济世、护国庇民等崇高精神内涵,使其具备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的可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所以,“立德树人” 是一套自成系统的教育体系,立德树人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妈祖文化,是“立德树人” 教育体系的重要资源。

妈祖文化与“立德树人” 融合指的是教育主体运用一定方式与手段,将符合新时代精神价值的妈祖文化转化为“立德树人” 教育体系的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妈祖文化与“立德树人” 融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妈祖文化和“立德树人” 内涵契合。妈祖文化蕴含的真善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刻影响了普通民众的道德情操及价值观。妈祖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分支部分,其流传事迹虽含有部分神话及旧有封建色彩,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及对和谐关系的期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妈祖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这就为两者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妈祖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为导向,进行自我扬弃,妈祖文化的独特教化属性,其所蕴含的忠义孝悌的理念,对国家、社会及人与人交流是大有益处的,在当下新时代维护家庭和睦、构建社会和谐,建立人人友爱、和谐共荣的社会[14],在促进国家安定方面有着积极示范效应。

第二,妈祖文化和“立德树人” 教育内容。在众多妈祖文献研究史料中,当属《敕封天后志》流传最广,并在《天妃显圣录》基础上增删编纂而成的,录有天后神蹼图说49 种,题材涉及广,虽有部分传说,却总体上反映了妈祖孝悌忠信、救急扶危、行善济世、护国庇民的崇高品质。妈祖文化是东方海洋文化的代表,妈祖被沿海民众及航海人奉为“海上女神”,妈祖文化凸显东方和平、自由、平等、共存的海洋文化精神价值,明显区别于代表霸权、掠夺、征服的西方海神波塞冬。总的来说,妈祖文化内容丰富,有较高的学术、历史、文学、史料研究价值。因此,妈祖文化与立德树人融合就是以德为先、突出德育、重视德行[15],利用妈祖丰富的史料,建立“立德树人”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利用其精神内涵,通过积极的正面教化,对大学生进行大德、公德、私德教育及文化自信自觉培养。

第三,妈祖文化和“立德树人” 实施范围。妈祖信仰自北宋发端,并受到南宋王朝14 次褒封,期间国家不但认可了其合法性,而且使其神威大幅提高,并历经元明清三朝不断累封,最终成为闻名世界的海上女神[16]。可见,妈祖文化是在对妈祖本人及其精神崇敬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民俗民间文化。妈祖宫庙最初是点状分布在沿海的港口,“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比如宋代的华亭(上海)、杭州、泉州、广州等四大市舶司,都与妈祖庙建在一起[17]。而后妈祖信仰沿着海、陆路传播,不断扩大在民间影响力,最终形成了“有海水处就有华人,有华人处就有妈祖”[16]独特文化现象。综上所述,妈祖文化属于区域特色民族文化,其实施范围大致可分为受妈祖文化影响的区域及受妈祖文化熏陶的地区,大致在沿海、江河港口及华人华侨聚居地等地区,其教育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学校及民间机构等,受教育者包含其所在地区的学生、民众及航海相关人员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妈祖文化传承新要求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从倡导到培育,理念到践行,知晓到信仰,党和国家进一步重视及推崇。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又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2]。德,即徳,从文字演化来看,从直视行走的方向到顺乎自然、听从内心,而后引申为“德行”,涵盖正义、仁爱等一切高尚品行。先贤云:“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其意思是说君子应该首先注重德行,德行是根本。“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8],习近平总书记的回答追本溯源,回归根本,这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同时也为新时代大学生指明奋斗的目标。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意识地全程渗透妈祖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引导,要将大爱大德大情怀最终内化为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源泉,做到大德铸魂、公德善心、私德润身。

1.大德铸魂:妈祖文化“魂”

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德,国家的德,指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德在国家民族层次的终极追求,体现了“家国天下” 价值理念,并统领社会及个人两个层面,处于最高层次。国富民强、人民民主、科学文明、和谐共生,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良好夙愿、美好追求及价值诉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妈祖文化,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大德。众多典籍记载妈祖助剿海盗,协助漕运、海运,祛除水患的事迹,妈祖一直“护国佑(庇)民”“助灭海(倭)寇”。据《天妃显圣录》《敕封天后志》等文献记载,宋元明清四朝因祈求漕运通航、国家统一和国泰民安,不断对妈祖赐匾、加封。自宋徽宗赐顺济庙额[19],宋高宗封崇福夫人,一路加封,带有“护国” 二字的敕封就有22 次,带有“庇民”二字的敕封也有19 次[20]。妈祖文化当中,大德是对国家、民族的特殊情感意识,也是其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所以,大德、对国家的德既是对时代新人家国情怀的审视,同时又是妈祖文化关于国家民族的大义担当。因此,育人从来都是从大德开始,教育青年学生明大德,就是要引导他们热爱祖国和人民,紧紧抓住民族崛起的契机,将青春梦融入国家复兴的中国梦。当今世界格局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纷繁复杂的时局,青年学生务必恪守正道,担起时代新人重担,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怀有大德,助力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

2.公德善心:妈祖文化“根”

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德,社会的德,指的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社会公共领域层面的生动诠释,体现了“和合共生” 价值理念,凸显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属性。梁启超在《新民说》提及: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21]。“公德”,也称“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22]。因此,任何人都绕不开公德。社会的德,公德也是妈祖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天妃显圣录》有“化草渡商”“祷雨济民”“降伏二神”[23]等篇章,讲述了妈祖救助海难、扶危济困、救灾拯溺等事迹。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因救助海难,献出年轻的生命。湄洲渔民为纪念性情温良、正直助人的好姑娘,立庙祭祀,学习妈祖做好事,同时希冀妈祖福佑航海民众。部分篇章内容虽然夸大其词,但却是现实情境折射,同时也反映了妈祖乐善好施、除恶扬善、济世救人的高尚道德品质和崇高思想境界。妈祖事迹及其精神,体现了人的真正价值所在,那就是为普通民众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一切,毫无私心,这才是妈祖文化最朴素“根本” 所在。守公德是源泉,业无德不兴。当今世界信息多元,局势复杂,青年学生作为社会活跃群体之一,必然有着鲜明的标签,其公德水准高低更是青年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青年学生应该尊老爱幼、文明守规、爱护环境,将个人“小我” 融入社会“大我”,处理好人、社会及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践行善心善行,促进社会发展。

3.私德润身:妈祖文化“形”

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的德,指的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个人行为层面的准则要求,体现了“修身养德” 价值理念,覆盖了生产生活环节。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把“德” 放在“智体美劳” 之前,凸显其首要的地位。人无德不立,树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如果说公德是青年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那个人私德则是修身养性的内在要求。梁启超在《新民说》提及: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21]16。私人空间德行规范,体现了更高的道德水准。所以,个人私德水准高低既体现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更体现在无人监督的自觉自律。因此,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严私德,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严守行为操守。纵观妈祖文化的诸多内涵都与私德准则要求相契合。《天妃显圣录》《敕封天后志》等文献记载妈祖甘泉济师、焚屋引航、机上救亲[24]等抗侮御寇、孝亲睦邻的事迹和义举,这些都表现了妈祖慈悲善良的本性,她救助对象既有亲人近邻,也有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正是她的这种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奠定了她作为神话人物的道德基础。妈祖高尚的道德品质,也让民众看到私德润身的妈祖“形” 象,契合了民众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以,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教育青年学生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综上所述,新时代立德树人辩证统一。立德是树人前提,树人是立德的归宿[25]。面对纷繁复杂世界局势,要挖掘妈祖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从根本上解决文化自信源泉的问题。当下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务必做到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三者缺一不可。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严私德中守公德,在守公德中明大德,从自觉自省做起,从身边点滴做起,从实践行动做起,这样才能提升国家民族民力、民智、民德,最终实现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

注释:

①关于妈祖的出生地,学者有不同说法,最早记载妈祖信仰的文献《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称妈祖“姓林,湄洲屿人”,宋元时期文献均记载妈祖的出生地为湄洲屿或湄洲,明清时期部分文献记载妈祖的出生地为莆田贤良港。参见:林国平,彭文宇.莆田通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244.

猜你喜欢

私德妈祖立德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妈祖祭典
以私德的培育促公德的成长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私德教育
“公德”与“私德”
公德与私德的“先后”
“万国茶帮”拜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