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的社交媒体科学传播
——以徐中民论文撤稿事件为例

2021-11-28

时代人物 2021年31期
关键词:网民公民期刊

代 鑫 周 驰 于 成

(1.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 300350:2,3.青岛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山东青岛 266071)

科学传播中的危机沟通

2020年1月,中科院博士生导师徐中民发表在《冰川冻土》上的论文《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成为网络热点。该文大段描写“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微信推文、微博和网络新闻等纷纷质疑其学术性。1月12日13点59分,《冰川冻土》杂志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撤稿声明,称“我刊在该文刊发前审核不严”;1月12日23点42分,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发布了“关于《冰川冻土》期刊发文不当问题的说明”,称“该文确实存在与期刊学术定位不符等问题”。之后的十几天里,《冰川冻土》、科学传播局都没有对事件给出更详细的说明。直到1月26日,该刊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资源研究院)发布公告给出处理情况的说明。

科学传播即包括对科学技术基本知识的传播,也包括对科学技术事务元层次内容(如科学文化、科学的社会运作)的传播。[1]本次事件涉及的主要是后者。《冰川冻土》与其主管单位虽然在第一时间表态并给出了一定说明,却回避了本次事件中的关键点之一——科学的社会运作。

马西亚斯(Macias)等认为,危机沟通机构应该将社交媒体列为危机沟通的重要工具之一,而且在风险爆发之前就应熟悉此工具的使用,如建置账号且定期提供内容以吸引网友浏览,使用适当关键词或主题标签,以便网民可以轻易找相关信息。[2]我们看到,《冰川动态》杂志尽管设立了微信公众号,却没有给网友留言的空间;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尽管经常通过微博发布公告,却从不与网民评论进行交流。质言之,这次撤稿事件中的危机沟通机构仅仅将社交媒体视为同传统媒体一样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渠道,而没有将其视为新媒体时代的危机沟通工具,不能不说是在科学传播方面存在欠缺。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科学传播实践已从政府立场的传统科普、科学共同体立场的公众理解科学逐渐进展到公民立场的科学传播(个别学者区分了公众和公民概念[3],本文不做区分,为统一起见多使用公民一词)。[4]也就是说,不能再仅仅站在权威机构或科学共同体的高度给事件直接定性,也要从公民的视角出发,寻求参与、交流、反馈、协商与对话。[5]公民立场的科学传播不是让公民直接参与科学创造、制定科学政策或建立科学体制,而是让公民具有参与讨论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的空间和能力,这些议题难以单纯地透过科学家或是科技专家的意见获得解决[6],如围绕PX项目[7]、转基因技术[8]的争议等,当然也包括论文撤稿事件中的社会性问题。

研究方法与方法的限制

为了厘清撤稿公告发布后,网民对事件的认知,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收集和分析资料的程序对微博评论进行分析。之所以选择扎根理论,是因为它从资料中建立理论的方法论,倡导由一个宽泛的问题开始,在资料编码过程中建构概念或挪用理论资源[9],从而建构更接地气、更符合实际的解释框架或问题解决方案。

本研究将从网民评论这一原始资料入手,采用三级编码的方式,抽象出在撤稿公告发出后,网民对事件的认知图示。资料主要来自“中科院之声”微博页面发布“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关于《冰川冻土》期刊发文不当问题的说明”下面的网民评论,截至2020年4月6日,评论共1591条,另外还包括与事件相关的其他微博评论。

该方法的限制在于,第一,编码过程无法完全避免研究者的主观性;第二,用网民在微博上的评论反应公众的整体认知,可能存在偏差。

网民评论类型

网络环境中尽管有谩骂等非理性之词,却也不乏对理解社会学科学议题有益的声音。这些声音可能尖酸刻薄乃至夸大其词,但不乏建构议题的理性因素。通过对公告下的微博评论进行扎根编码,我们得出网民针对本事件的3种主要评论类型:质疑型,希望型和表态型。质疑型评论指的是,对期刊或相关机构事前、事后的解释或行动表示质疑;希望型评论指的是,希望期刊或相关机构给出更合理的解释或采取更合理的行动;表态型评论指的是,针对期刊或相关机构、人员表达支持、中立或愤怒等态度。

在这三种类型中,质疑型和希望型评论涉及科学的社会运作问题,对我们理解公众诉求、建构科学传播机制具有一定帮助。我们认为,科技期刊及其主管单位如果有公民立场的科学传播意识,在社交媒体中对质疑型和希望型评论做有针对性的回应,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事件带来的危机,而且有可能将危机转化为一次积极的科学传播事件,引导公众更深入地理解学术腐败、关系稿、审稿流程、同行评议等等与学术论文生产相关的概念。

公民立场的科学传播意识与社交媒体科学传播行动

科学传播作为一个实践领域在我国实有一定影响力,本文从以下两个层面,呼吁科技期刊及其主管单位重视社交媒体科学传播能力的建设,创造沟通空间。

履行科学传播责任:日常与危机。科学传播可分为危机时期的科学传播活动(以下简称危机沟通)与日常科学传播活动。

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资本的形式》一文中划分了三种资本形式:经济资本(social capital)、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和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10]简言之,经济资本指的是可转化为现金的财物,社会资本主要指人脉,文化资本主要指综合文化气质。当然,布尔迪厄的三种资本主要是针对人而言的,并认为资本是划分阶级的标志。我们在此将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概念挪用到科技期刊及其主管单位上,分析期刊如何利用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社交媒体科学传播。

对于期刊而言,与社交媒体科学传播有关的社会资本,主要是指其熟悉的科学家和媒体社交媒体资源。在日常科学传播活动中,科学家是提供资料、信息乃至撰写科普文章的主体,社交媒体是直接面向网民的传播渠道,而期刊可以成为勾连科学家和社交媒体的重要一环。

创造对话空间。T.W伯恩斯曾提出一种关于科学传播的当代解释。他将科学传播与公众科学意识(PAS)、公众理解科学(PUS)、科学文化(SC)与科学素养(SL)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认为科学传播是使用恰当的方法、媒介和活动,以对话的方式引发人们对科学的一种或多种反应的沟通行动,这些反应包括:意识(awareness)、愉悦(enjoyment)、兴趣(interest)、形成观点(opinion)和理解(understanding)等。[11]“对话”是当今科学传播尤其强调的关键词。不同于政府立场的传统科普和科学共同体立场的公众理解科学,当今第三阶段的科学传播理念倡导在对话中引起公民兴趣乃至引导公民形成观点。

在当今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网络成为直接对接公民的有效空间。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等特点,网民更可能表达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可以推动议题的建构乃至正面影响事件的进程。

徐中民论文撤稿事件折射出我国公民立场之社交媒体科学传播意识和行动的缺失。无论是期刊自身、其相关部门、领导机构,还是媒体、公众,都绝少把这次事件看作危机沟通事件,不仅错失了缓解危机、建构形象的机遇,而且没有把握住培养公民科学素养的机会。强调这一点,并不是为了推销科学传播而夸大事件的严重性,而是要指明,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包括日常时期与危机时期在内的科学传播事件的激发。

为了切实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及其相关机构的社交媒体科学传播水平,本文在扎根编码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在论文撤销事件中,期刊及其主管单位需要在危机沟通中扮演好引导公民、澄清谣言、普及科学知识的积极角色,尤其需要提高对社交媒体对话空间的重视,将其发展成为最重要的危机沟通渠道之一[12];在社交媒体危机沟通过程中,期刊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对质疑型和希望型评论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有助于培养公民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能力、提高公民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网民公民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期刊审稿进度表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十二公民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