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构中“三全育人”途径探索

2021-11-28崔增辉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劳动育人

崔增辉

(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针,贯穿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高校劳动教育更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1]“三个必须”充分指明了高校劳动教育在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地位。结合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整体现状,亟待将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厚植到高校劳动教育体系之中。以“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剖视高校劳动教育的问题与不足,用“三全育人”的育人方式开创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局面,有利于完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三全育人”与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必须把握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高校劳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面,是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同时,“三全育人”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理念指导。二者共同服务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在培育时代新人中双向互动、交相辉映,共同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一)“三全育人”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指导理念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世界及其历史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凝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对于处在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来说尤为重要。教育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育感化青年学子践行“四最”劳动理念,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而高校劳动教育应该承担起主体责任。“三全育人”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抓手,以其特有的整体性和融合性,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创造性作用。

一方面,汲取“三全育人”理念的整体性特质。“三全育人”的核心是“全”,它涵盖了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客体、前后环节以及方位体系,形成了有机统一的育人整体,进而达到育人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目的。在高校劳动教育中,劳动观念与理想的树立、劳动理论与实践的培养、劳动素养与技能的锻造是高校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必须统筹推进。缺失其中任何一环,高校劳动教育的成效都将大打折扣。因此,高校劳动教育应当将“三全育人”理念的整体性特质厚植到教育教学之中,从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整体育人方略出发,擘画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蓝图。

另一方面,吸收“三全育人”理念的融合性特质。“三全育人”的关键在“融”,它将培育者、培育过程和培育方位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衔接有序、机理顺畅、协调融洽的培育体系。高校劳动教育同样离不开对育人者、育人过程以及育人方位的正确把握与高度融合。培育者与被培育者之间、培育内容与培育形式之间、培育方位与培育体系之间等涉及高校劳动教育的基本要素,必须高度融合。任何要素同整体之间存在隔阂或间隙,都将影响高校劳动教育的总体效果。因此,高校劳动教育应当将“三全育人”理念的融合性特质培植到高校劳动教育体系之中,使要素与要素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协调融洽,进而形成系统完备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

(二)高校劳动教育是“三全育人”的关键一环

“三全育人”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个教育体系。它涵盖了教育教学行为的全方面,需要贯彻到高等教育体系之中开展实践、发挥效用。同时,其自身内涵中的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指向也必然要求其以高等教育体系为载体,充分施展这一理念及体系的伟力。高校劳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在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推进其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全育人”的本质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校劳动教育发挥着“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3]的关键作用。以劳树德,彰显育人本质。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人明晰人之为人的根本意义,而人的根本又在于劳动创造。因此,通过劳动教育使人达到知其根、固其本的德化作用,能够充分彰显育人的本质。以劳增智,展现育人价值。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使人增长智慧,而智慧的增长又必须在实践中得以实现。因此,通过劳动教育使人增智明智,使人通晓“一勤天下无难事”的道理,能够充分展现育人的价值。以劳强体,凸显育人效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是教育对象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而劳动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增强受教育者从事体力劳动的意愿,在劳动中增强体质、磨炼意志。以劳育美,体现育人情怀。教育的终极关怀体现在人能够用美学伦理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整个社会充满爱。劳动教育内容中不乏美丽劳动说、幸福劳动说等理念,不断以这些理念沁润人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才能充分体现以劳育美的人文情怀。总体而言,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串联作用,是创新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关键一环。

(三)“三全育人”与高校劳动教育同向互融

“三全育人”与高校劳动教育同向同行,互融共生。“三全育人”与高校劳动教育在目标和宗旨上具有高度的同向性。二者的共同目标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时代新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育人形态上,二者可谓是互融共生。“三全育人”从宏观上为高校劳动教育指明前进方向,高校劳动教育从微观上为“三全育人”积淀发展力量。

一方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同向同行。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4]。由此可见,无论是“三全育人”的根本出发点,抑或是高校劳动教育的源头开拔点,都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标。以此为共同航标的“三全育人”与高校劳动教育具有同向同行的本质,共同承载着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责任。

另一方面,以育人形态为基础,互融共生。“三全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体系,属于宏观育人形态的一种,贯穿于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自觉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是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同时,劳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微观育人形态,以其具体的育人方式体现了“三全育人”的理念要求,为“三全育人”的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因此,“三全育人”与高校劳动教育以育人形态为基础,通过宏微结合、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方式,在互融共生中推进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二、“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以“三全育人”理念来透视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原因,是促进高校劳动教育提质增效、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有利方式。通过精准把握和分析高校劳动教育教学中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要素,查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才能够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一)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高校劳动教育在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通过“三全育人”理念来透视和剖析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可以发现仍然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

第一,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主体缺失。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形态。形成合力育人的关键在于各类学科的育人主体的共同参与,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及实践当中。但是,就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来看,劳动教育的育人主体更多体现在思政课教师身上。思政课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培育集中体现在对劳动理念和劳动价值的传授上,缺乏对劳动实践及劳动技能的培养。因此,对于具有综合属性的劳动教育来讲,仅仅依靠高校思政教师来承担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更多的育人主体参与进来,例如各类专业课程教师、辅导员队伍、行政管理岗位教师等等。吸收更多育人主体,按照各自学科及其岗位属性,将劳动教育贯穿其中,实现高校劳动教育的全员育人。

第二,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过程存在间断。劳动教育是一项持久性教育,可以说,从启蒙教育开始,我们一直都在接受着劳动教育的沁润。但是,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却存在着育人过程的间断。劳动教育在多数高校中仅仅被理解为一门理论课程或是实践体验,通过设置一定的课程或是劳动实践来完成劳动教育任务。这样一种短暂性的劳动育人过程显然偏离了劳动教育所要求的持久性和全过程的育人方向。劳动教育的全过程育人应该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日常生活的全过程,沁润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从进入校门到毕业,能够全程受到劳动教育的感知、感化和感动。

第三,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方位尚不全面。“三全育人”中的全方位育人是指通过综合各方面的教育载体,实现全方位育人。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人,劳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劳动教育来讲,承载劳动教育的载体也应该是多方面的。高校劳动教育应该综合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平台、社会实践与实习平台、学校服务与管理平台等多种教育载体,进行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但是,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大多采用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对于利用其他平台和载体开展劳动教育,还缺乏深层次的探索和尝试。这与实现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二)制约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通过“三全育人”透视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高校劳动教育思路的固化,牵制了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动力。高校劳动教育思路的固化主要表现在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的认识不足。过去单向度的以教育灌输的方式以及劳动同生产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劳动人才的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劳动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注重“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的系统培育”[5]。相应的教育思路和方式方法也要借助系统思维进行不断更新。将劳动观念、技能和品质的系统培育融入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考评体系及管理体系当中,形成系统合力,方能回应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单向度的固化教育思路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动力。唯有从单向度走向系统性,才是再次增强高校劳动教育发展动力的不二之法。

其次,高校劳动教育地位的矮化,限制了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群众享受着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一些简单劳动以及工序化劳动已经被机器人或智能工具所承担。与此同时,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种不良风气,即坐享其成、轻视劳动。这种狭隘偏激的劳动观逐渐使劳动边缘化。进而,劳动教育也受到巨大影响。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劳动教育的地位逐渐被矮化。这个决定着人类本质属性的重要因素,在教育体系中被默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次要部分。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劳动教育因子也逐步被忽略,多数学生更是抱着“得到学分,完成任务”的心态接受劳动教育。可以说,高校劳动教育地位的矮化,直接限制了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空间。

最后,高校劳动教育成效的隐性化,压制了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势头。劳动教育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一种素质教育。因此,劳动教育也内含了素质教育的一些特性,例如劳动教育的成效就具有同素质教育相同的隐性特征。劳动教育成效需要长时段、不间断地对教育对象进行沁润和感化,进而在教育对象的品质品格、行为习惯、为人处世等方面逐步显现出来,它不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正因如此,在教育功利化的大环境下,很少有高校积极通过整合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各种平台和载体进行全方位的劳动教育,高校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矮化。可以说,高校劳动教育成效的隐性化,在无形之中压制了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势头。

三、“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建构路径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推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从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三个方向发力,建构起高校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新路径,进而为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劲动力。

(一)全员育人:充实高校劳动教育的主体力量

开展高校劳动教育的关键要素之一是解决由谁来育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6]总体来看,充实高校劳动教育的主体力量、实现全员育人需要抓好四支队伍。一是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办劳动教育专业,形成一支劳动教育专业队伍,承担起高校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二是进一步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开展劳动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同劳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三是提高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的劳动素养,将劳动教育嵌入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当中,加深学生对劳动的体悟和理解,在专业领域中认识和把握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四是强化行政管理队伍的劳动观念和意识,将劳动教育同学生的日常管理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劳动教育的沁润和滋养。四支队伍基本涵盖了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力量,通过融合,逐步形成专职队伍担主体、思政队伍抓理念、学科教师融专业、管理队伍润日常的育人模式,从而实现高校劳动教育的全员育人。

(二)全过程育人:完善高校劳动教育的培养体系

劳动教育作为持久性教育,必须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实现高校劳动教育的全过程育人,必须完善其培养体系和培养机制,进而使高校劳动教育覆盖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从教育的构成要素来看,完善高校劳动教育的培养体系需要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重点完善高校劳动教育的学科体系。学科体系建设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统领作用,必须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抓好高校劳动教育的学科体系塑造。二是丰富高校劳动教育的教材体系。将劳动典型、先进模范的事迹融入教材,并且合理安排教材的使用时段,达到稳步输出的目标要求。三是健全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明确劳动教育中的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以及实践课程之间的分工,“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6]。四是建立高校劳动教育的考评体系。考评环节是整个育人过程的末端环节,是对劳动教育成效的评估。根据劳动教育的特殊属性,在高校劳动教育的考评方式上,应该重点建立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跟踪性评价的动态考评体系,激励学生不间断地、持续性地进行劳动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

(三)全方位育人:开拓高校劳动教育的方位界域

实现全方位育人,需要进一步开拓高校劳动教育的方位界域。高校劳动教育的载体十分丰富,需要用综合系统的方法对其进行梳理和分类。从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方位来看,开拓高校劳动教育的方位界域需要重点盘活两对矛盾。一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就理论课程来讲,需要综合各类课程平台,将劳动教育嵌入到不同课程平台当中。比如,在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以及思想政治课程中,根据各类课程的属性类别,有针对性地嵌入劳动教育因子,达到高校劳动教育在理论课程方位上的开拓目标。就实践课程而言,要把劳动教育嵌入到实习实训、实践锻炼、调查研究中去,使得实践课程充满劳动气息,全方位内含劳动因子。二是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高校劳动教育具有高度的开放性,盘活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是开拓劳动教育方位界域的必然要求。就校内资源而言,要充分盘活服务与管理平台、学生自治组织平台等具有劳动教育潜质的各方组织与机构,激发高校劳动教育全方位育人的内生动力。就校外资源来讲,要充分调动政府、家庭、社会同高校一道参与到劳动教育的实践中来,努力形成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的全方位协同育人新格局。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