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与师范院校合作伙伴关系构建的共享意图

2021-11-28郭翠菊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实习生意图

郭翠菊

(安阳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强调,“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1]。2018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在主要措施“第六”部分特别强调,“支持建设一批由地方政府统筹,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等部门密切配合,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新入职与职后相互衔接的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带动区域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培训质量。”[2]2018年9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再次强调,“完善全方位协同培养机制。支持建设一批省级政府统筹,高等学校与中小学协同开展培养培训、职前与职后相互衔接的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着力推进培养规模结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实践基地、职后培训、质量评价、管理机制等全流程协同育人。”[3]由此可见,中小学与高校协同,建立教师教育联动协同发展共同体是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一环,也是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专业的重要举措。这一重要环节的关键在于高校与中小学、中小学与高校之间如何建立新型合作伙伴关系。一般认为,寻求这一伙伴关系的构建,高校是较为主动的一方,因为有实习生要派往实习基地,有利益诉求,中小学是被动的一方,只是帮助高校接纳和指导实习生。其实不然,中小学与师范院校基于“共享意图”的伙伴关系是主动合作,不是被动应付。中小学主动与师范院校建立联合培养培训团队,构建“U-G-S”协同育人共同体,“画好育人同心圆”[4],是培养优秀师范生和卓越在职教师、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的一条最佳路径。从中小学的视角,以找寻自身与师范院校合作共享意图为动力,以实习生指导为纽带,以共研课题为抓手,直指中小学在职教师培养和育人质量提升,成为中小学在振兴教师教育行动中的有效着力点和贡献点,也是中小学自身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找寻合作伙伴关系的共享意图

共享意图是中小学与师范院校合作的动力之源,是改变中小学接纳和指导实习生中的被动局面的有效路径。中小学主动找寻与师范院校合作的共享意图,是中小学主动与实习生培养院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最为关键的核心一环。共享意图是基于团队协同前提下的共同目标,是团队协作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源泉动力。团队与协同能不能形成,能不能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有没有共享意图。所谓共享意图,即合作、协同双方的共同奋斗目标或共同愿景。意图性,即目的性,是团队的共同预期、相互预期和共同愿景。合作伙伴关系是互惠互利的,是双方互利性合作,是为合作双方或协同双方皆能带来好处或利益的协同性合作关系。合作的利益由合作双方均沾,合作的所有目标、目的、意图、愿景,皆能让合作双方从不同的角度受益,进而在双方间产生导向、评价、聚合的功能。需要注意的是,意图既有正确错误之分,又有单方双方之别。合作双方的目标或意图若是正确的是对双方皆有利益的,因合作所产生的功能作用则强而持久;如果合作的目标或意图不正确,或只对单方有利,那么,因合作而产生的功能作用就弱而短暂。亦即,合作伙伴关系最为关键的是有没有一个正确合理且对合作双方皆有利益的“共享意图”。亦即,合作双方的意图必须是共享的。

“共享意图”[5]亦即集体意图,它强调的是合作双方共同的目的、指向或愿景。但是,这个“共享意图”有的比较明晰彰显,有的却较为隐含遮蔽。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中小学与师范院校之间,如果说指导实习生是他们二者之间最明显的首要的共享意图,那么,这一意图所隐含或遮蔽的对中小学的益处或作用就需要深层找寻或揭示,这是激发中小学转变指导实习生观念、调动与师范院校合作共享积极性的重要关节点。实际上,师范院校指导实习生还同时隐含着其他共享意图。究竟还有什么样的共享意图?如何将指导实习生变成双方的共享意图?皆需要双方认真思考,深入分析。一方面,从师范院校角度看,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合作的意图十分明显,即师范院校向中小学派送实习生以培养师范生的教师素质,促进师范生见习实习研习“三习贯通”,进而提高新入职教师的培养质量。如果这只是师范院校的单方面意图,只是对师范院校单方面有利益可图的合作,只是师范院校一方有热情,作为实习基地的中小学则难免被动应付。这样势必会出现教育实习走过场、虚假敷衍现象。因此,作为师范院校应当积极思考,能利用身为高校的优势为中小学实习校服务或贡献些什么?还需要深入调研中小学实习基地校需要高校为自己做些什么,让中小学在接纳师范院校实习生的过程中有利益分享;另一方面,从实习基地校中小学来看,需要端正态度,从中小学自身发展的视角,充分认识到作为中小学不只是被动地接纳师范院校的实习生,在接纳和指导实习生全面实习的同时,还能从师范院校谋求对中小学自身发展有益的事情或项目。只有变被动为主动,中小学对接纳和指导师范院校的实习生才会发自内心地欢迎和用心用力地指导,才不再将接纳和指导实习生认为是负担或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的事情。中小学接纳和指导实习生,也是促进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高和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契机。当然,这就要求中小学必须认真思考一些问题:一是,师范院校派来实习生究竟需要我们做些什么?我们又能主动做些什么?怎样做才能做好?二是,从师范院校派来实习生这一事件中我们能学到什么?中小学自身办学还有哪些困境亟须师范院校指导帮助、问诊把脉?如何利用师范院校的资源让中小学的某些难题得以破解?如何以指导实习生为纽带强化中小学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这些深度思考和追问,能够促进中小学与师范院校的深度合作和资源开发共享,破解中小学在与师范院校合作中的被动局面和不情愿现象。因此,主动找寻共享意图,是中小学与师范院校合作共享的关键所在。

二、共同指向教师教育质量

中小学与师范院校之间的合作共享意图基于实习生指导,落脚于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对师范院校而言,与中小学合作的初心主要是对师范生的职前培养,使之成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和称职的班级管理者;对中小学而言,与师范院校合作其初心主要是基于师范生指导对于在职教师的职后培训,使中小学教师优秀、卓越。简言之,中小学与师范院校尽管分属不同学段,在教育目的总要求和总规格下各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中心任务,但是,在教师教育方面二者有交叉点,其合作共享意图聚焦于教师培养质量的提升。

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水平的提高既是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的主要目标任务,也是各类中小学的主要目标任务。而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专业理念、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自主等五个方面。”[6]教师专业发展的这些师德、师知、师能、师艺等需要终身学习、持续培养、不断提升,这也是教育主管部门所颁发的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的反映。早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7]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强调“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1]。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培养造就数以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百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8]2018年,教育部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采取切实措施建强做优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9]。2018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再次明确强调,“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3]从横向上,统观教育部所颁布的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其共同点是,不同时期的相关文件皆相同地指向和强调要发展高质量的教师教育,要造就和培养卓越的中小学教师。不同的是,各个文件在对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要求的表述上有所变化,在逐次提升,且越来越高,越来越明确。从“专业化”到“高素质专业化”再到“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不只是定语的增加,更是要求的“水涨船高”。这样的要求,既是社会发展对教师的高标准需求,也是党和国家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求。这样的高要求如何实现?中小学必须做些什么?师范院校必须做些什么?二者需要共同合作做些什么?这是合作的始基。

目前,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确有认真备课、潜心教书、兼顾科研的名师族群,但也同时存在着新入职教师不知如何备课上课和不知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新手,也存在着已从教一定年限、能够站稳讲台但又不知如何深入教研科研的熟手,更存在着已有较高职称而无心更高追求又面临着即将退休的、心存“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无欲无求的等退休的“老手”。面对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所存在的这样几类典型情况,中小学应该怎么办?准备怎么办?实际又能怎么办?师范院校派送实习生到中小学实习不失为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机遇,也不失为中小学注入新鲜血液、搅动一池死水、谋求更好发展的良好契机,同时也是教育教学新旧理念碰撞、转化和改革的重要抓手。这就要求中小学从学校自身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以及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视角,主动与实习生培养学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共同培养实习生的同时,激发中小学所有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促进中小学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让不思进取者心有所动、跃跃欲试,让中间状态者谋划未来、重塑追求,让努力进取者有更大助推、追求卓越,从而带动中小学自身的发展。

作为实习基地的中小学在思考和研究共享意图上要注意三点:一是主动借机谋发展。要认识和理清学校自身的发展现况,找准问题,主动与师范院校沟通交流,既要向师范院校分配来的实习生学习,更要向师范院校来中小学指导实习生的教师教育专家求教,争得专家的把脉指导。二是专家引领共提高。中小学要针对教师的具体情况,与师范院校教育专家商讨制定教师分类培训的提高措施,分类设计培训方式。第一类,针对新手教师,加强培养进修,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专家进校指导实习生之机,带动新手教师尽快站稳讲台,做好谋划。第二类,针对中间状态,教育教学工作进入瓶颈期、高原期的熟手,恳请师范院校的教育专家用“师带徒”的方式强化科研教研引领。第三类,针对“无欲无求”“只等退休”的老手,请师范院校的教育专家把脉问诊、因人而异、一人一案,开出个性化的处方,切实调动其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三是开展活动结对子。要将进校实习生与本校中老年教师结对子,开展互相影响活动,如集体备课活动,中小学实习基地校指导教师指导实习生备课,同时让实习生与指导教师交流师范院校关于备课的新动向、新理论、新实践举措。再如课堂教学活动,实习生向指导教师学习怎样上课,怎样讲解概念,怎样处理偶发事件等教学艺术,指导教师也要让实习生汇报教学新理念、新模式、新改革。中小学要将实习生作为新入职教师对待,一同培养提高。这样,通过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实习指导活动和教学交流活动,促进指导教师与实习生双向提高,共同指向卓越教师培养,以更好地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校发展更上新台阶。

三、以指导实习生为抓手做好共享课题

中小学既是师范院校的实习基地,也是教师教育研究基地。中小学在协同师范院校认真指导实习生的同时,还要与师范院校一道开展教育研究,共研教育课题。协同培养指导好实习生是第一要务,是重要纽带。

协同培养,关键是协同的内容和协同的方式。“协同是指人们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协作,最终得到的结果并非仅仅是单个个体贡献的总和。交流、贡献、协调、合作是实现协同的必要途径,在‘协同’之中,主体既有在同一时间、地点的互动(交流、协调),也有在同一目标之下,一方的努力以及对另一方的帮助(贡献、合作)。”[10]中小学与师范院校合作伙伴关系构建中的协同培养之“协同”,正是强调以共同的卓越教师培养目标为靶心或协同需求而构建起的合作共享关系。协同或合作,需要多个主体参与,而多个主体之间为了完成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而必须进行协同,多个主体基于共同的目标进行合作,最终的结果绝不是单个个体贡献的总和,而必然是共同合作的结果,且每个个体又得其各自所得,既实现共同愿景,又满足个体意愿。这充分体现了协同合作的互惠互利性。中小学与师范院校以实习生培养为共同愿景展开协同育人,直接的结果共同指向实习生的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但是,又远不止这些,还指向实习基地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实习校自身的课堂革命与教育质量的提升。

中小学与师范院校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不只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和实习生指导工作,还要切实采取行动措施,提高实习生指导实效。为此,应注意“五要”:一要选配好指导实习生的教师或团队。即为实习生选配好积极向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优秀指导教师或指导团队,或以师带徒、手把手的方式,或以结对帮带、相互影响的方式,以配合师范院校协同培养实习生胜任教师岗位。二要关心实习生的安全和生活。关心实习生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和人身保险,确保实习生的人身安全。三要指导好实习生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活动。为实习生安排合适的实习教学岗位和实习纪律要求,保障教育实习的全面性和实效性。四要重视实习生的实习鉴定与实习评价,避免任何形式的糊弄和走过场。五要指导实习生的教研和科研。鼓励和引导实习生将教育实习与毕业论文一体化设计,在班级听课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动向,在备课、上课以及辅导答疑等环节进行教育调研,发现教科研问题域,培养实习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协同培养和指导实习生,是中小学与师范院校最为根本的共享意图,中小学要主动担当起理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除协同指导实习生以外,中小学与师范院校还有更广阔的合作领域,包括中小学在职教师专业培训、中小学内涵式发展等,找寻教师教育研究课题,拓宽双方合作共享领域,是深层挖掘双方共享意图的有力措施。

中小学与师范院校各有其长,进行共研课题可优势互补。师范院校有自身的优势,占有教育理论研究高地,拥有先进教育理念,教育研究能力强,但不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一线;中小学也有自身的优势,占有教育实践高地,处在教育教学实践一线,但却是教育理论研究洼地。事实是,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理论需要中小学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检验,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所遭遇的难题需要师范院校的教育理论专家指导破解。难题不同于问题,难题是在实践困境中遭遇的,它需要的不是文字答案而是解决策略方案。“提出一个问题是一种理智的活动;而面对一个难题则是涉及整个人身的一种处境。一个问题是渴求知识的产物;而一个难题则反映了困惑甚至苦恼的状态。一个问题寻求的是答案,一个难题寻求的是解决方案。没有一个真正的难题是从纯粹的寻根究底中产生的,难题是处境的产物。它是处境的难题,理智困惑时产生的,是在经历到不安、矛盾、冲突时产生的。”[11]中小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甚至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具体难题,如不同类型教师的积极性激发难题,中小学生早恋难题,幼小衔接难题,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二年级的“不读期”难题,潜能生的逆反心理及其校正难题,学科教学中概念讲解不到位难题,如何“五育并重”的难题,如何指导和管理实习生的难题等。尤其是教师的境界提升和专业发展的难题,是困扰中小学的最大难题。有人说,教师有五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12],如何引导中小学教师追求高境界?这是中小学众多难题中最为核心的难题,是关涉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最为关键的难题。这些难题,单靠中小学自身很难破解,需要师范院校在共同指导实习生的过程中一同找寻和研讨,共同制定破解对策。以共研课题的方式,邀请师范院校的教授、专家合作调研、协同研究,能够促进中小学综合改革。这要求中小学做到“三要”:一要不遮丑,主动寻求指导。敢于邀请实习校派送实习生的同时也派进专家进校调查研究、现场指导。二要建团队,团结互助协作。成立由中小学校长或副校长、优秀教师和师范院校专家、教授及实习教师代表参与的研究团队,共同研究教育教学难题,深度互促共研。三要共研究,教研科研结合。请师范院校专家走进中小学课堂参与听评课、同课异构、说课等教学研究活动。与专家、教授一道认真调查研究,围绕课题申报、研究方法和结项等开展系列活动。引领中小学教师开展专业阅读,参与专家教授的教科研课题。将中小学教师送到师范院校进行单科进修或以师带徒方式进行教科研学习。

总而言之,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不只是师范院校的事情,中小学也需要且必须积极参与教师教育振兴行动。“U-G-S”协同,不能高校一头热,中小学也必须与师范院校主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其实,中小学在与师范院校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需要更新理念,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找寻共同意愿、协同培养和共研课题,发挥自身的能量,这样,才有助于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构建和教师教育的振兴。事实也证明,大学拥有知识资本优势,中小学能够提供实践基地保障,二者功能的有效互补,能够协同培养卓越教师。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中,中小学不要甘当配角和附属角色,与师范院校之间不是派送实习生实习的资源消费关系,而是基于共享意图的民主平等、全面合作、共生互补、利益交换的合作共赢关系。只有这样,协同培养才能落到实处,卓越教师培养才有保障,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才能建成。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实习生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基于高速公路的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燕山秋意图
最牛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