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疫”元素融入《保险学》课程思政的价值与教学实现

2021-11-28郭素玲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新冠

郭素玲

(安阳师范学院 商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1],在高校学科教学中,要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提升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为《保险学》课程思政创造了新的契机。发掘战“疫”元素并融入《保险学》课程思政,重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探寻战“疫”元素融入《保险学》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对《保险学》课程思政提升育人功能意义重大。

一、战“疫”元素融入《保险学》课程思政的价值

(一)疫情与保险同频共振,赋予专业课程育人契机

2020年突如其来的全球新冠病毒疫情,是我们面临的大风险,而《保险学》正是以研究风险及其风险管理为己任的学科。疫情风险与《保险学》研究对象的一致,为疫情入课激发《保险学》课程思政创造了契机。及时结合疫情,开设疫情相关保险专题,创新教学设计内容,能自然巧妙地在《保险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以春风化雨方式加入价值引领因素。从保险对经济社会的作用看,保险以其“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基本功能,承载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的独特功能,是国家鼓励发展的重要领域。而现代保险的发展处处彰显了社会互助与诚信、法治与道德,其内含的思政元素完美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战“疫”元素的融入,以疫情防范的有效措施和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战胜疫情”的团结精神、奉献精神以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2],更好诠释和升华了《保险学》的价值引领作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热情,学习传承中国抗疫精神,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凝聚了无坚不摧的中国力量、展现了中国速度、体现了制度优势。这样的抗疫精神,需要青年大学生继承和发扬,这样的制度优势,值得大学生坚持和自豪。保险是支撑社会发展的,学好用好《保险学》显然是对社会的贡献。以疫情为载体的保险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有机融合,更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专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坚定学生的报国志。

(二)战“疫”元素触发共鸣,增强课程思政时代意蕴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而其实施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触发学生共鸣,在专业学习中自觉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转化为价值认同和自觉行动。《保险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授课中往往需要鲜活的案例凸显学科价值,提升教学效果。融入现实思政元素,增强时代感,能更好地在专业教学中达到与学生的思想共鸣。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现实发生并由学生亲身经历的重大现实事件,与《保险学》内容高度契合的疫情元素,以鲜活的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很好地化疫情危机为保险教育契机,让抗疫精神为《保险学》课程思政注入时代注解,达到育人知行合一。激发学生共鸣的疫情思政元素,入脑入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继而激发学生紧抓时代脉搏,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如我们在停课不停学期间,设计了《新冠肺炎保险值得购买吗?》《工作中感染新冠肺炎算工伤吗?》《感染新冠肺炎后还能买保险吗?》《单位不提供口罩,我们能拒绝上班吗?》等与疫情相关的特色内容,激发了学生对当前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和课程思政的认可度。

(三)疫情元素活化保险内容,凸显专业隐性育人优势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作用,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方向。课程思政讲究的是隐性育人、学科育人,寓课程思政于专业知识中,如盐入水,润物无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专业学科支撑。疫情元素融入《保险学》课程思政,使课程内含的思政元素活化,赋予其生命力和丰富实践性。疫情元素与保险的完美融合,不仅创新了保险内容,而且优化了保险课程体系的价值支撑,以富有时代感的保险创新体系呈现于教学过程,既引起了学生对疫情热点问题的关注,又很好地提升了保险方面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是非常好的融入方式。疫情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和分享,从专业的角度引领学生正确看待身边发生的事情,是思政课的有效补充,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实现润物无声育人效果。

二、以疫情为基的《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一)挖掘疫情元素,科学确定育人目标

《保险学》是研究风险管理的学科,有效认识和管理2020年爆发的疫情风险是《保险学》课程的责任与担当。战“疫”元素的融入活化了保险内容,增强了课程思政春风化雨的育人价值。为体现这一价值,我们围绕疫情确立了以下课程育人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疫情热点问题,了解国家疫情防范政策;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彰显中国制度优势,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弘扬抗疫精神,培养学生处理危机和困难的正确态度和能力,传承中华美德,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认识疫情风险及其变化,养成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观念,培养正确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认识疫情保险对防疫的支持和贡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弘扬抗疫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大局意识;以全球抗疫合作,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意识,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二)疫情热点入课,创新内容彰显保险课程思政优势

1.疫情融入教学,创新保险课程内容

2020年发生肆虐全球的重大疫情,锁住了我们回校的脚步,同时也给了《保险学》创新教学内容的机会。及时结合疫情,弘扬抗疫精神,创新教学设计内容,是《保险学》课程的责任与担当。为此,我们结合疫情,创设了“战‘疫’看保险”“新冠病毒肺炎风险要素分析”“保险公司完成新冠肺炎赔付710万”“严禁借疫情渲染炒作保险产品”“新冠肺炎保险值得购买吗”“工作中感染新冠肺炎算工伤吗”“感染新冠肺炎治愈后还能买人身保险吗”等特色内容(见表1),彰显了保险在抗击疫情中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2.疫情案例分析,迎合保险需求

当今时代,保险作用凸显,利国利民,国家提倡,及时将国家保险政策和疫情期间保险支持疫情防控的政策传播给学生是我们的责任。《保险学》实务性很强,学生有需求,但保险意识和知识储备明显不足。《保险学》线上课程设计自然将此作为重点,开发案例视频,精选保险案例分析资料,以期让学生实现华丽转身,由保险的无知者、少知者,甚至误解者,逐渐转变为保险知识的掌握者、保险的宣传者、保险纠纷的调解者和未来保险业务的践行者。如在讲授人身保险内容时,让学生先在线上学习人身保险相关视频,了解人身保险的概念、特点和分类,掌握人身保险合同中的主要条款。在课中引入“保险公司赠送武汉医护人员新冠肺炎保险”案例,结合人身保险合同条款,分析赠险的条款和保险责任。以李文亮医生感染新冠肺炎牺牲之后保险金及其归属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保险金获得的条件、保险金归属、保险作嫁妆还是房产作嫁妆的对比,既深化学生人身保险理论知识,又让学生受到抗疫精神的熏陶和教育,还能更充分地认识保险公司保险险种创新对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作用。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对抗疫精神、民族情感的共鸣,引导学生培养集体意识、大爱精神,树立责任担当意识。

(三)回应社会关切,实时加强思想价值引领

1.借“疫”发挥,实现价值塑造

疫情当前,风险防范人人有责。结合《保险学》风险管理,需明晰有效防范手段。疫情肆虐、风险较高,不出门、戴口罩这些回避风险和损失的手段合理、有效,危及生命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应当回避,生命价值在授课的过程中自然得以塑造。而战疫入课、实景案例分析,弘扬了抗疫精神,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加强了学生的保险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升华了学生的诚信意识,防范了道德风险。

在学生学习风险理论时,首先分析风险的内涵和一般特征,然后以疫情这一风险作为分析对象,引导学生对疫情风险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可变性、普遍性等特征的认识,引导学生重视疫情风险防范,珍爱生命,并为抗疫逆行者将风险留给自己、全力救治病人的精神点赞,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在分析风险的三个要素(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后,引导学生重点分析疫情风险的三个要素,引导学生关注疫情风险防范问题,学会正确的防范方法,培养处理危机和困难的正确态度和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责任感。学习风险及其特征、分析风险的三要素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有风险之后如何防范风险。防范风险需要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在授课中先结合学生线上学习的内容,回顾风险防范的技术,然后引入各地采取的疫情防控手段和效果一一进行评析,引导学生认识当前有效的技术防范手段,联系学生自身实际,要求做好防范,认识居家隔离是对国家疫情防控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豪感。进而再对比分析中国和外国风险防范的不同措施和效果,彰显中国大国担当和责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2.全员战“疫”,彰显制度优势

疫情肆虐,救治病患放于首位,举国上下,全力救治。国家及时出台政策:新冠肺炎救治费用国家兜底,免费救治,彰显国家制度优势,有效遏制疫情传播。而对于不如实申报者,不仅不予以免费且给予惩戒。结合这一现实,在讲授保险最大诚信原则问题时我们专门设计了“疫情下社会保险需要遵循最大诚信原则吗”“感染新冠肺炎治愈后买保险需要如实告知吗”等话题。案例实景教学,彰显诚信价值之重要。战“疫”与保险实务的结合,战“疫”的国际比较,让同学们自然看到了国家制度之优势,保险诚信之重要,国际合作之必须。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四)推进线上教学,丰富疫情相关课程资源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保险学》课程组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停课不停学,发挥《保险学》课程优势,借助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将疫情融入线上混合式教学中,将疫情课程思政与保险学内容、保险实务有机融合,丰富课程内容,承担立德树人育人责任,效果良好。目前,我们已经在《保险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网站,上传了丰富的疫情相关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录制的疫情相关课程思政视频;疫情课程思政案例17个;线上发布疫情相关话题,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期末考试试题中加入疫情考查内容(已通过网络进行考试);疫情课程作业及测试。在教学中加强课程思政实施,并积极参加课程思政培训和研讨,课程组课程思政建设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五)加强疫情问题考查,引导学生持续关注热点问题

疫情融入《保险学》课程思政,不仅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同时要注重过程性考核。我们通过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网站发布讨论话题、平时作业和章节测试中设计疫情相关考核题目,期末考试以疫情案例方式融入专业课程考核,线上线下综合评价给出学生课程成绩。在期末考试中,我们特意设计与疫情相关的考试题目,引导学生运用《保险学》专业知识对疫情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疫情风险防范措施,有效地实现了专业内容考查与疫情课程思政考查的有机结合。从学生反映的情况看,这样的融入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以战“疫”元素加强《保险学》课程思政的策略

疫情元素融入《保险学》课程思政,有效提升了育人效果,更好承担了课程育人责任。为更好地实现课程育人,可在教师育人能力提升、疫情思政元素发掘、多元融入方法、科学教学设计等方面着力,切实推进《保险学》战“疫”课程思政实施。

(一)增强学科思政意识,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各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4]。各科任课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要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推进课程思政实施,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增强教师的课程育人意识,提高其育人能力,真正达到全员育人。在《保险学》教学实施中,任课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保险理论和实务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自觉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并时刻提醒自己承担专业课程育人的责任。疫情背景下,《保险学》任课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将与疫情相关的时代话题及时融入课程思政,充实保险课程育人资源,在教学实施中选准疫情切入点,将疫情课程思政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满足学生全面人才发展需求,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如沐春风,自觉接受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引领。

(二)采用多元融入方法,加强实际教学应用

课程思政要通过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需要选择有效的融入方法。结合疫情元素开展的《保险学》课程思政,要注重多元融入方法的采用,结合疫情融入的不同内容和节点,精当地选择融入的方法。既可以开宗明义方式分析疫情风险要素和特征,引导学生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也可抽丝剥茧,明晰风险防范方法;还可以抗疫精神,如盐入水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或采取醍醐灌顶方式,在疫情保险创新和疫情保险真情赔付中升华责任和担当,激发民族情、报国志。在教学实施中,要根据专业内容和疫情案例及学生的情感需求,选择恰当的融入方法,并加强在教学中的应用实施和效果检验。

(三)加强疫情相关研究,丰富课程思政资源

做精内容、丰富思政资源是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进《保险学》课程思政,进一步强化疫情元素的有机融入,需要对保险学理论内容内含的德育元素进行梳理,还要找到疫情与课程理论和德育元素的结合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把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加强疫情融入问题研究,找到融入的逻辑结合点、创新内容体系、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同时对学生的认同度、育人效果等进行调查分析,形成理论研究成果和课程教学资源,继而实现疫情元素在《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中的精确植入,提高融入的精度和育人目标的达成度。

(四)优化教学设计,实现多触点教学融入

好的教学实施往往需要精准的教学设计,疫情融入《保险学》课程思政当然也不例外。在教学实施中,要设计好疫情元素融入《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思维导图,明确每一个战“疫”元素切入《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章节位置和路径,实现多触点融合。在教学设计中,要依托疫情特点和发展进程进行总体设计,整体呈现疫情思政元素的育人目标和逻辑进路,实现疫情元素与课程思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家国情怀与专业认同、职业素养和职业责任方面的有机融合统一。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新冠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新冠病毒的自白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