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压力的形成及应对机制

2021-11-28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思想

陈 茜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一、高校辅导员的内涵与职责

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

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该文件明确了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心理品质,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维护校园稳定,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帮助学生树立就业创业的信心,做好班集体和党团组织建设,积极联系沟通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发挥联合育人功能[2]。

二、高校辅导员的压力来源

从高校辅导员主要职责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的首要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和本质所在,包括学生的思想教育、日常行为教育、党团组织建设、班级建设和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等。其次,辅导员管理工作涉及学生事务的许多方面,如学生的心理疏导、就业创业指导、奖助贷工作等[3]。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曲折复杂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一切事务性工作的基础,集中体现在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学习观念的养成,还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以及就业择业指导等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教育引导过程。然而,将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大学生实际的言行,是一个曲折、复杂的实施过程,需要辅导员自身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只有具备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了解时事和事物发展规律,经常性地开展理论学习和研究,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和思想特点,分析研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因素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掌握学生思想的动向和活动脉搏,才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琐碎耗时

除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要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中,而学生事务管理内容复杂,覆盖了学生每时每刻的需求。从课堂出勤率到学生所处具体位置,从生活起居到师生人际关系……林林总总,千头万绪。例如新生报到接待、入学教育、班级建设、学生休退复学办理、评奖评优、安全教育、心理辅导、学风建设、宿舍卫生管理与文化建设、学生干部选拔培养、就业创业等[4]。此外,部分辅导员还兼任学校行政职务,承担形势政策、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三)辅导员工作时间没有界限

高校辅导员时时刻刻都在处理和解决学生问题,没有严格意义的上下班时间,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学生随时都能联系到辅导员。而大多数学生的上课时间与行政上班时间冲突,工作时间很难集中开展学生集体教育活动,导致辅导员与学生谈心谈话、召开会议、组织活动大多是在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无论任何时候接到学生突发事件的电话,都需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使得辅导员几乎24小时都处于工作状态,甚至正常下班时间处理的工作比上班时间还多。

三、辅导员职业压力带来的影响

职业压力主要是由于工作负荷、工作强度大等因素的威胁性刺激持续作用,而引起个体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和行为的一种紧张状态[5]。如果压力强度过大,而且长期得不到调适,就会导致个体产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工作效果、家庭生活和个人发展。

(一)职业压力影响辅导员身心健康

有研究表明,目前的疾病中有75%与压力有关。辅导员长期处于职业压力过大的状态,会给辅导员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身体过度疲劳,会引起慢性的疲劳综合症,导致情绪低落、精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睡眠质量较差、食欲不振等。工作上容易烦躁,没有思路,极易产生消极情绪和挫败感,久而久之,工作和生活质量都有所下降。

大多数辅导员承受着较大的职业压力,这些压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身体健康,若不能及时调适,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出现精神紧张、失眠、新陈代谢紊乱、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从而引发各种身心疾病。而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也会导致情绪管理失控、工作效率低下等现象。

(二)职业压力影响辅导员家庭生活

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辅导员没有明确的工作和休息时间界线,缺乏完整的个人和家庭生活时间,这使得辅导员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可能影响家庭关系和谐。也有辅导员因自身不能履行家庭义务而感到愧疚和自责,这样的情绪若长期压抑,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工作[6]。

对于已婚的高校辅导员来说,家庭的责任和担当更多,在照顾好家庭成员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对较多的责任,工作与家庭难以平衡,就会影响到其对家庭责任角色的担当,长此以往,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职业压力。

(三)职业压力导致辅导员职业认同感降低

一种职业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的产生,取决于它的职业声望[7]。由于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缺乏深入了解,人们对辅导员工作价值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与专任教师不同,辅导员工作不直接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琐碎的管理事务容易被归属于学生工作的后勤保障,学校没有深刻地意识到辅导员所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辅导员的工作定位有失偏颇,职业的社会认可度被降低,既影响社会对辅导员职业地位与作用的认同,还阻碍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使辅导员对自己产生“我是谁”“我将成为谁”的疑问,工作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四、辅导员压力调适的应对机制

(一)促进制度改革,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度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事务管理中担负着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等多重角色。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高校辅导员的制度政策,表明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地位和作用,以及岗位和职责、素质要求、队伍整体数量、结构与发展等。一套周密而完整的政策体系是保障高校辅导员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基本依据,推动了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

目前,各高校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做得相对比较严谨,但随着学生的发展需求,管理工作也要不断地改进,过于严厉或过于宽松的管理环境,都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高校要根据国家出台的制度政策,制定切实有效的辅导员工作制度,解决辅导员在个人发展、培养选拔、收入分配、职称考评等方面的问题,并确保严格落实,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度。

(二)健全考评机制,激发辅导员工作成就感

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是调适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有效措施和重要保障。考评机制应在充分把握辅导员岗位职责、工作内容的基础上,遵循辅导员工作的特点与规律,通过“奖勤罚懒”,对辅导员业务水平和工作绩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构建全面科学的考评体系来衡量辅导员的工作业绩,为今后辅导员的发展、晋升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正面引导激发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激励作用。

高校应从多个层面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考评,既要有学校管理层面,包括常规性工作及创新特色工作的考评,还要有来自学生层面的评价。辅导员工作的直接对象是学生,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对辅导员的满意度是辅导员工作成效的最直接体现。应充分考虑辅导员的岗位素养、专业能力、工作责任感、工作积极性等实际状况,“以人为本”地体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质量,使其得到公正公平的评价。在辅导员绩效考评中做好薪酬分配制度,体现优绩优酬、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激发辅导员工作成就感。

(三)增强心理调适能力,获得职业幸福感

高校辅导员必须增强心理调适的能力,正确认识职业压力,采取积极的压力调适策略,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增强抗压能力与技巧[8]。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高效处理好各项事务。此外,要倡导爱岗、敬业、爱心、奉献精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对大学生思想灵魂的改造,只有在工作中将动机需求调整到精神追求层面上,始终保持对学生工作的热爱,才能从中实现自我价值,收获幸福感和成就感。

猜你喜欢

辅导员职业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思想与“剑”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职业写作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