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倾城之恋》为例探讨张爱玲的叙事反讽艺术

2021-11-28王睿思

山西青年 2021年17期
关键词:范柳原倾城之恋白流苏

王睿思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3)

鲁迅先生对反讽艺术的运用可谓是个中翘楚,经过文化体系的不断变革,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凭借自己的独特理解和艺术创作境界,开拓了新型的反讽艺术体系[1]。张爱玲的作品运用反讽的手法和情节描述将当时的社会环境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这也是她的作品魅力所在。因此本文则针对其作品《倾城之恋》进行深度解析。

一、利用小说结构体现反讽

反讽艺术的达成往往是通过强烈的描写对比,而《倾城之恋》这部小说突出了极强的反讽意味。

首先,小说的题目以温婉的爱情为主线,但是从小说的内容角度来看却描写了动荡时期的一段一波三折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张爱玲巧妙地将“倾城”这一本来描写女性绝美容颜和姿态的词真正的反讽化,将其赋予了“动荡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被战火倾覆”的含义。整体的故事结构利用人们最为熟知的才子佳人作为媒介进行情节推进,从一见钟情发展至一波三折,最终以大团圆的形式结局,这种故事结构虽然较为常见,但是在每一个结构的发生以及结束的过程中,作者通过不同的结构方式,赋予了其不同的风格。首先才子佳人并不是富家公子和富家小姐,这其中的“佳人”是在不幸婚姻中出逃,积极寻求独立的世俗女子,而“才子”则是一个在情场浪迹,不断寻求刺激的纨绔子弟。而在这样一个极具温情的题目下,二人开展了一场自私的爱情故事。标题和小说的内容具有了极为明显的反差,这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客观批判,同时也将反讽表达到极致。

其次,从客观的故事结构角度来看,涉及了极为浓烈的反讽,张爱玲也善于通过意象来实现反讽的表达,例如在小说中设置大量的具有意象含义的载体,来表现一种自我的意识形态。经过众多学者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她善于利用镜子、玻璃杯以及墙等具有关联的事物作为意象。例如在白流苏初次到达香港时,她与范柳原在一堵灰色的墙前展开了一段对话,这其中张爱玲借范柳原之口描述了“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话……”但实际二人之间的情感并没有追求地老天荒,只是建立在功利的角度谈情说爱[1],这便是反讽融于意象中的一种方式。

二、在故事情节设置中体现反讽

通常来讲小说的故事情节设置涉及了情节以及人物形象,这二者也是创作者最善于进行艺术处理的基础元素,张爱玲在利用反讽艺术对小说进行加工时,善于通过人物的主观愿望和客观行为对比来展现反讽,同时也善于以情节与环境作为媒介。

首先,从人物的主观愿望和客观行为角度来看。白流苏成长在一个贵族家庭,但是在她出生的时候,她的家庭已经破落,她的生活依旧受到了封建气息的影响,在整个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钟表都拨快一个小时之后,白公馆中依旧利用“老钟时间”,他们的生活永远比其他人慢一个小时,这也正体现出了封建思想的荼毒。但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白流苏在第一次失败的婚姻中敢于挣脱出来,这也体现出了对封建思想的一种冲击和反抗,是新时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但是家人和周边的人,对她不幸的婚姻持冷眼旁观的态度,尤其是对她的一次次打压和排挤,让她的自尊心极受打击,整体的生活环境也逐渐黯淡下去,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白流苏致力于找一个能够让自己扬眉吐气的夫婿,于是她抛弃了手足之情,在妹妹手中,夺走了范柳原。张爱玲将白流苏离婚之后再嫁的行为借他人之口将其描述成为“成就”,这一系列的举措和受到封建思想荼毒的白流苏原本意识之间存在着极强的反差。这样的人物精神和行为之间的矛盾,体现了张爱玲对旧的社会世俗制度以及女性自身的社会地位的讽刺。

其次,便是故事情节与整体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对比。张爱玲善于利用两种不同的手法进行颠倒来描写故事情节。例如在讲述二人的谈情说爱时,往往利用战争中你来我往的攻守进行描写,而在描写战争场景时却利用了谈恋爱时的浪漫和温柔。白流苏与范柳原在这场以功利为目的的爱情中,那些看似卿卿我我的行为,往往是为了进一步地试探对方的意图,让自己占据爱情中的优势,这并不是一场浪漫的爱情,而是一场以功利为目的的智力比拼。他们善于利用对方来满足自己的部分需求和欲望,同时也要通过逢场作戏,让别人看到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但是这种逢场作戏的爱情不多时,便被战争打破了,随着整个香港的陷落,战火“倾城”让白流苏真正明白了名利并不是伴随人一生的东西,天长地久也并不可靠,她突然认识到了,只有活着,只有留着一口气才是真实的,“她爬到范柳原身边,隔着他的棉被拥抱着他……”而同样受到战火摧残之后,范柳原也真正放下了他纨绔子弟的形象,在名正言顺娶了白流苏之后,二人第一次将对方作为一个人,而并不是荣誉场上的工具。

这种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的推动方式,不仅表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发展状态,也表述了人心所向,追名逐利的一生与封建笼罩下的社会,张爱玲进行反讽的载体,也是对当时那个社会的客观评价。

三、通过故事模式体现反讽

从张爱玲的小说类型角度来看,她善于写浪漫温婉的爱情故事,虽然以反讽居多,但是《倾城之恋》这部小说涉及了战争题材,在她的小说中为数不多,这其中通过反讽的方式,简单处理了人物和战争之间的连带关系。并且通过模式反讽,来进一步强化了反讽的力度,这其中的模式反讽主要表现为作品和之前的其他小说模式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2]。但是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却将战争变成整体的大环境背景,以男女主角自己的情感变动状态以及人生经历作为主线,主要突出了饮食男女的个人情感。张爱玲曾经在小说中利用这样一段话来描写了这种模式,她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在这段话中,她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放到了第一位,但是情感的变化是依据整体社会环境变化而不断波动的,而战争是社会环境中的主体,因此战争的影响依旧存在。

另外白流苏曾经通过出走来逃离那段不幸的婚姻,而出走也迎合了整体社会背景中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本身宣传个性、自由、解放,是新青年的新的选择,但是这种新的选择,可以是精神上的,同样也可以是利益上的,白流苏的出走便是建立在利益角度,去选择一个可以让自己扬眉吐气的男人,这是她新的生活目标,这与中国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新目标相符,善于走出传统生活的桎梏,才能够让这个新的目标有实现的可能。

综上所述,结合《倾城之恋》可以发现,张爱玲在撰写小说的过程中,她更善于将自己从整体的社会环境中挣脱出去,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这样的社会发展状态,并且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来描写不同环境下人类的选择和生活方式,这其中她利用小说结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小说的模式来体现不同程度的反讽,将蕴含在人生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细节提到表层上来,但是她却很少夹杂自己的主观想法和观点,避免对读者造成理解方面的误区,但是其蕴含在小说中的反讽又巧妙地突出了想要让读者关注的重点,这不仅为整个小说赋予了灵魂和魅力,也成了体现张爱玲自身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的重要载体。《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倾城之恋》其实是张爱玲写的众多故事中的一个,一个浪荡公子和离婚女人的故事,而我之所以对这个故事记忆深刻,可不仅仅是因为小说名字让我比较喜欢,更多吸引我眼球的是那种在战争中逐渐产生的蕴含其中的倾城之恋吧。浪荡柳公子虽然是浪荡的,可是却能够在战乱的时候保护流苏,保护这个爱自己的女子,这大概也是一份倾城之恋吧!而流苏能在和他在一起之后一直爱着他,这也是一种倾城之恋吧!

其实他们的故事似乎迎合着名字,倾城,很多时候,我在想这个倾城大概是倾尽一个人的所有吧!当然也只是个人看法,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想法不尽相同,因此对文章的见解也是不一样的。而他们的恋,似乎能够倾尽的是有限的,这也是因为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面吧!而张爱玲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她总能用细致入微的描写还有绝妙的比喻,给人留下一些启迪却又让人无法看全。

不过其实《倾城之恋》中的柳先生和流苏可不完全是单单的只是倾尽自己的。就如文中写到“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当看到这时,真的不由得惊叹张爱玲的疯狂写法,而阅读时却真觉得其想法很新奇,也很应和。

在《倾城之恋》当中,柳先生和白小姐的爱情故事是复杂的,他们并不是那种好为革命献身的英雄人物,可张爱玲把他们之间的情感故事写得很富有张力。而故事最有味的地方却是在他们是在相互斗争之中萌生出感情的,而他们最后也是白小姐想要结婚,柳先生觉得结婚是一种束缚,而不愿意结婚。但想要柳先生结婚,这似乎是带着一丝妄想。正如她在文中写道“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很艰难,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庆幸的是最后因为一场战争,把他的浮躁安定了下来,而这场战争也成了他们之间感情的催化剂,给了白小姐想要的结局。可谓是一个带着圆满却也带着苍凉的结局,一个悲剧的爱情,这也正应了小说的名字吧!“倾城之恋”说的往往是传奇的爱情,可是传奇往往没有那么圆满。

猜你喜欢

范柳原倾城之恋白流苏
浅谈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爱情书写—以范柳原和白流苏为例
你若懂得,我便不再孤独
《倾城之恋》:掀开传奇的华丽之袍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中隐喻的认知探析
论白流苏人物形象的经典性
论《倾城之恋》中的悲与喜
我和你一直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