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济大学的“红色基因”

2021-11-27田菩提

魅力中国 2021年31期
关键词:同济同济大学红色基因

田菩提

(同济大学机关党委,上海 200093)

一、引言

在同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曾给予这样的评价:“同济的一百年,是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一百年,同济的一百年,是与祖国科教事业心手相牵的一百年,同济的一百年,是与上海城市发展相濡以沫的一百年。”这一高度评价凸显了同济大学对上海城市发展、祖国科教事业、中华民族振兴的巨大贡献。

从五四运动到五卅运动,从抗日救亡到解放斗争,从建国时的百废待兴到社会主义建设,从改革开放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同济人前赴后继,或为挽救国家危亡、或为维护人民利益、或为祖国强大,或为民族富强,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在一个世纪的历史洪流中,以“济人、济世、济天下”为己任的同济大学早已被岁月烙下了深深的痕迹,骨子里已生长出了光芒四射的“红色基因”。

二、同济革命烈士

近代以来,为了争取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数十位同济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或就学于同济,或任教于同济,他们是革命、解放的实践者,是民主、自由的先觉者,是幸福、富强的预言者!这些同济人将对对祖国的热爱、革命的赤诚融入自己的事业里,闪耀在百年同济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丰碑上。

自五四运动起,同济大学师生就投入到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军阀的斗争中去了,五卅惨案中牺牲的尹景伊就是杰出的代表之一。尹景伊,山东日照人。1921 年考入同济大学机师科学习。1925 年加入中国共青团,曾任同济大学学生会执行委员。“五卅”运动中,响应党的号召率领同济学生奔赴上海南京路,参加反帝大示威,为营救战友,中弹牺牲,时年21 岁。

殷夫,浙江象山人,曾用名白莽、徐白等。中共党员。1927 年9 月考取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1929 年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干事,曾任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青年反帝同盟刊物《摩登青年》主编。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他是著名的“左联”作家、红色诗人。他坚决革命,曾四度入狱,仍坚贞不屈,1931 年2 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21 岁。

袁文彬,江苏青浦人。中共党员。1920年考入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德文科,1924 年升入同济大学医预科。1925 年离沪进入黄埔军校。抗战期间曾任苏北抗日根据地盐东行署主任。1941 年10 月被日伪军抓捕后活埋,时年41 岁。

除了以上烈士外,在与国民党反动派及日寇的斗争中而牺牲的著名同济革命烈士还有陈元达、朱觉、顾德祺、刘宗歆、郑香山、郑文道、徐韧、钱钟仪、詹大权、王顺芳、周均时、郑太朴、阎镇家、陈瑞生等,这里不一一列举。

三、八年抗战六次迁校

1937 年淞沪会战,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在日军的炮火下同济大学上海吴淞校园被炸毁。为了坚持办学,同济师生被迫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万里跋涉,历经数年,先后迁至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和吉安、广西八步、云南昆明,最后到达四川南溪县的李庄镇(今宜宾市翠屏区),行程一万多公里,号称“同济长征”。

同济大学的万里迁,走遍了半个中国,遭受了敌机的轰炸扫射,颠沛流离,至抗战胜利后才迁回上海。这次迁移路线中,同济大学有代表迁校地点包括:云南昆明、四川李庄、越南河内、贵阳、江西赣州、广西、安徽、福建、江苏、浙江金华、上海等。

1938 年10 月,日军在广州大鹏湾登陆,广州沦陷,形势越来越险恶。1938 年冬,学校不得不决定迁校云南昆明。1940 年秋天,日军对昆明空袭日益增多,中国唯一的国际运输线——滇缅公路也被切断,同济师生不得不考虑第6次迁校。10月,同济大学迁至四川李庄。前几次迁徙,由于种种原因,时间最长的仅为8 个月,最短的不足百天,而在李庄,一待就是6 年。

在此过程中,同济人在当地创造了大量令人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四、抗战时期的浙江特别支部

同济大学具有光荣的爱国传统。抗战全面爆发后,随校迁至浙江金华的同济大学共产党员和部分进步青年,接到指示,告别了西迁队伍,留在金华,就地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这里,同济地下党员的数量不断增多,活动范围也由浙南扩大到浙江、江苏,他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动员、带领大批爱国青年走向抗日战场。

1937 年8 月,淞沪抗战期间,同济大学的校舍被日军全部炸毁。失去家园的同济师生被迫离开上海,几经辗转,于1937 年9 月迁至浙江金华。10 月,上级党组织决定同济迁至金华,并组建中共同济特别支部,在当地独立开展工作。

在金华,以中共同济特别支部为核心,组织同济学生战时服务团,团员人数一度多达二三百人。他们组织歌咏队、剧团和宣传队,教授当地民众唱抗日歌曲,张贴抗战标语、漫画,散发传单,宣传抗日救亡的政治主张,扩大了党的影响。同济学生战时服务团还编印了3 期《合流》报。曾刊登过毛泽东的《民众武装组织起来》、宋庆龄的《我们并不是孤军作战》、冯玉祥的《前仆后继地打下去》等文章,在金华地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五、当代同济楷模

在同济大学的历史上,同济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豪教授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悠长而又深刻。李国豪,1929 年考入同济大学,后到德国留学。在校任职期间,他主持制定了“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同济校训。作为国际著名科学家,李国豪院士在土木工程领域尤其是桥梁学科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先后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晃动和稳定的难题,并创立了桥梁抗风抗震的新学科。由于贡献杰出,先后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和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荣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陈嘉庚科学奖。

同济大学郑时龄院士,2017 年当选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自1981 年留校任教以来,在37 年的教学生涯中,郑时龄院士始终怀着对身为教师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坚持立德树人,既教书更育人,长期坚持探索、不断实践,用科学高效的方法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为人为师为学的楷模和榜样,对上海教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城市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

2020 年9 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吕西林当选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吕西林,1984 年获得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后留校;30 余年来他一直从事建筑结构抗震教学和研究,兢兢业业地在教师岗位上从事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工作。他治学严谨、师德高尚、刻苦钻研、立德树人的为师风范,为师生们树立了良好榜样。1993 年和2014年两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 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纽马克奖”。2008 年分别被评为住建部和中国科协的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除了以上知名人士之外,实际上同济大学的杰出人物数不胜数,如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原一机部部长,中国汽车之父饶斌、原天津市市长黄兴国、原南京市市长沈怡、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原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沙海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中国科学院院士,测量学奠基人夏坚白、原中央研究院院长,近代地质学奠基人朱家骅、原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原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机械工程专家庄礼庭、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管理学家丁烈云、中国科学院院士,病理学奠基人梁伯强……。这些同济人的个人阅历,个个充满着光辉耀眼的传奇事迹,“同济楷模”,称之无愧。

六、革命遗迹与存留

(一)第二故乡李庄

1939 年夏,日寇对云南狂轰滥炸,暂居昆明的同济大学决定再次迁校。在战时各种资源非常匮乏之际,四川李庄人以开阔的胸襟接纳了漂泊流离的同济人,使同济在李庄度过五年多相对安定的教学生活。

李庄时期,学校的教学秩序得到恢复,开始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学校建立了法学院;工学院造船组改为造船系,并增设了机械专修科;理学院数理系分为数学、物理两系;在李庄建立了国内第一所正规的医事检验学校-高级医事检验职业科。尽管教学生活十分艰苦,但师生们能够坚持潜心问学,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

(二)一二九纪念园

落成于1985 年5 月的“同济大学学生运动纪念园”是同济“一·二九”运动的发源地。纪念园真实地记载了同济大学当年学生运动的光辉历程。

高耸的松柏环绕着纪念园,园内绿意盎然,小桥潺潺流水,肃穆而又浩然正气。纪念园主护碑上雕刻有“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园内有尹景伊、殷夫、袁文彬等烈士的浮雕像,乳白色大理石上镌刻着英烈的姓名和事迹。纪念园出口的石壁特别醒目,上书:“园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从‘五卅’至‘一·二九’,同济大学的爱国学生运动源远流长,在我国人民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同舟共济,振兴中华,特择1948 年‘一·二九’运动的发源地建园纪念。”目前,该纪念园已成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杨浦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毛主席雕像

在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都树有毛泽东塑像。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和彰武路校区也各有一尊。其中,四平路校区的毛泽东塑像高7.1 米,底座高3 米,总高10.1 米,分别代表着七一党的生日,被推翻的三座大山和十一国庆节。从方位看,毛主席面朝东方,代表着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向着希望。

毛泽东塑像是同济校园中最富历史气息的建筑之一。毛主席像前,代代学子在同济校园中刻苦奋斗,熙来熙往,脚踏实地。每当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或新中国诞辰纪念日来临时,都会有诸多师生在毛泽东塑像前敬献鲜花,接受“红色”的洗礼。

(四)继往开来国立柱

2001 年4 月,国立同济大学纪念柱工程建成。该工程系用50 年代从苏州拆迁的某古建筑牌坊石柱建成,两根国立同济大学纪念柱分别取名为“继往”和“开来”,柱身上的“继往”和“开来”字体拓自王羲之的墨迹。

据考证,继往开来柱原本立于校门外,但因战乱,匆匆将其掩埋于现四平路校区图书馆、北楼、和平楼中间的草地里。同济大学回迁上海重建时,施工时被人挖出,才耸立于南北楼之前。

(五)校史馆

同济大学校史馆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地上3层,建筑高度13.76米,于2007 年5 月,即同济大学百年华诞之际建成并投入使用。

校史馆现取名为“同创楼”,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东侧,以“面向未来的同济文化体验中心”为主题,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面向全体师生校友和社会大众,展示学校建校110 年的发展历程,传递同济教育理念和办学精神,弘扬同济传统与同济文化。校史馆的建造旨在向全校师生、校友和社会提供一个展示同济风雨同舟百年历史及严谨求实办学传统的平台,展现其厚重辉煌的过去,桃李芬芳的今天和光明灿烂的未来。

猜你喜欢

同济同济大学红色基因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野有蔓草·新编
同济大学: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
同济堂矛盾说法引“问询” 频繁出错惹市值蒸发50亿
四年求学路,一生同济人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