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
2019-02-14Muller
Muller
我们的红烧大排上过《天天向上》
任何一個对上海高校有过关注的人,一定都曾听过类似“吃在同济,玩在复旦”的段子。这里的。吃”,在物质生活还不那么发达的过去,指的就是食堂里八毛一块的大排,也就是以红烧方法烹饪的猪特定部位的排骨,属于上海家常菜。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上海高校中唯有同济食堂有足够的冷库系统和物资储备,能够长期供应廉价的红烧大排,由此,同济大排也被誉为全上海最好吃的大排,还受邀登上过《天天向上》的舞台。
当然,只有大排是无法满足我们五花八门的口味的。同济食堂似乎也不甘心做个普普通通的食堂——推出了“同济大排档”“食堂大厨试吃投票”“多校联合美食节”这些神奇的活动。同济的本部(四平路校区)共有西苑、西北、南苑、学苑、北苑、半亩园等七个食堂,还有若干隐藏在角落的酸奶屋和面包房。
毕竟,同济美食是三好坞的酸奶、是半亩园的冒菜、是思蜜客的泡芙,也是西苑的烧烤、北苑的叉烧、学苑的大排、西北的砂锅。如果你乐于吃,又乐于发现,在同济,一学期胖十斤不是梦!
建筑和土木是两块金字招牌
早年的同济也是名字前冠有“国立”二字的老牌综合性名校之一。不论是业内的“建筑老八校”也好,谈对上海城市建设做出的贡献也罢,只要提及国内建筑教育,同济总是一个避不开的名字。
一个合格的建筑专业学生应该对美学、人文乃至哲学都有认知,所以同济的建筑专业从招生类别到课程安排,完全不能用简单的“工科”二字来概括。多年的建筑底蕴,连同“洋气”的设计创意学院、“优雅”的艺术传媒学院,构成了同济在“工程师文化”之外的另一张名片。
但是仅谈同济的土建、设计专业也许对其他同学不大公平,毕竟同济还有好多专业也是全国闻名,比如材料、环境、汽车……从入学第一天起,校长就强调了跨专业合作、多方面发展的必要性。
抛开每个同济人身上专业的标签,他们也许还是出色的歌手、舞者、摄影师、作家。“试验区”“辅修”“强化班”对所有同济人而言都是再熟悉不过的名词,“转专业”在同济也绝非是难以启齿的退路。同济鼓励每一个人伸手把握这些机会。毕竟,多一个维度,就多一种可能。
尽管大众对同济王牌专业的印象更多是“工科”而非。理科”,但同济版《高等数学》教材却是全国闻名。这本号称全国出版数量排名前列,“折磨”过无数学子的奇书,同样也是同济人的难忘回忆。毕竟,在同济,哲学系也要学高数,英语系也得上物理。
随处可见的德国色彩
同济和德国的渊源并不是牵强附会,而是植根于百年同济的建校基因。同济大学始于1907年德国人埃里希·宝隆所建的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一名,起初实是德文“Deutsch”(德意志)的上海话音译。
多年来,同济培养了大批德文人才,成为中德在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上的重要桥梁。就在2016年,时任德国总统约阿希姆-高克访华时,还专程到访同济,发表演讲。
在同济,你难免以各种奇奇怪怪的方式邂逅德国文化:德语入门、观看德国电影的选修课、关于中德关系的讲座、德国古典音乐会;又或者是汽车、机械、哲学等要接触德语的专业。更直接的就是报名德语辅修或者德语强化班(俗称德强)了。修读德强需要留级一年,专门排课学习德语。不过不必对“留级”这事心存芥蒂:同济的规定是每个学生可以在学制长度之外多读两年,所以因为转专业跨度太大留了一级,又因为修读德强或法强再留一级的“大神”不算罕有。
随处可见的德国色彩算是同济—个有趣的侧面,如果你有去德国深造的打算,同济是可以重点考虑的选项之一。
“同济”可以理解为“同舟共济”。三个协力划桨的人印在同济的校徽上,连同嘉定校区时常举办的龙舟比赛,构筑了同济独特的文化符号。然而在合作之外,我更愿意将这个符号解读成—种包容。
在同济,你可能遇见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在不同的方向上诠释着“优秀”——四年全优的顶级学霸、本科顶会的学术精英、世界杯志愿者、奥运奖牌得主,还有大量分散在各大领域默默推动科技发展的工程脊梁。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达到自己所理解的优秀,这才像理想中“我的大学”。
面对世界变幻,这所百年名校足够包容,亦足够踏实;既1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