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语法观下的显性与隐性教学机制

2021-11-27李爽蓉王晓辉张雪梅

山西青年 2021年24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语法

李 琴 李爽蓉 王晓辉 张雪梅

(1.咸阳师范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2.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5)

语法是词的形态变化和用词造句规则的总和。外语教学中语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法是学习和应用整个语言的基石、组织语言书写的基础、语法活动正常进行的保障。语法教学让学生重视语言规范,并指导语言实践活动。

语法教学是大学外语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而我们往往忽略“语”,只重视“法”,也就是过分重视语言规范,喜欢套用语法形式,而忽略语言的多样性和语言技能。实际上几乎很少有老师在上语法课时能发现乐趣,也很少有人喜欢这门课。因为我们教师往往偏向例句的专业性,而忽略实用性。他们总希望学习者有一个清楚的语法概念,其结果只注重了语言的准确性,忽略了话语行为交际能力的培养,学习者感到语法难学,枯燥无味。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

一、近代西方教学法

西方教学法主要经历了翻译法、直接法、情景法、听说法、交际法几个阶段。提倡翻译法、情景法时期语法教学相对受重视,翻译法是语法教学的典型教学方式。直接法、情景法、听说法、交际法时期语法教学的地位下降。在这里主要讨论“翻译法”和“交际法”,了解两者各自偏向语法和交际技能而引起的弊端。

我国传统语法教学基本采用的是翻译法,忽视了口语和听力训练,学生口头交际能力差。随着和国外交流的频繁,人们发现翻译法教学虽然使学生掌握了规范的语法知识、准确严密的语言结构,但不能用目的语进行流畅的语言交际,这种外语教学法已不能适应目前形势的要求。西方盛行的交际法就是在这个时候吸引了外语教研人员的注意力。交际法把语言技能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适当的语言输入和有趣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重视听说活动,一切以语言的内容和意义为中心,这时语法教学要服务于交际教学。但这样导致句型缺乏系统性和阶段性,语言准确度的要求有所放松,不能由浅入深地对语言进行分析处理[2]。交际法忽略了“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法是语言功能的基础”。

目前我国外语语法教学普遍采用翻译法。中国学生几乎都是从大一开始学日语的,学生知识水平低,教学量大。而且,对找工作有很大帮助的日语等级能力考试、提高学历的研究生考试是语法占很大比重的应试性考试。这导致中国的日语教育面临:即便学生考试成功,侥幸通过用人单位的面试,但被录用后因话语行为能力差,不能创造充分价值的尴尬境地。而重视语言交际法的培训班,更受广泛的日语学习者和爱好者欢迎。我们教师使用传统的强调单词和语法规则积累的翻译法,教材和教学法不对称,运用教材知识进行交流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模式,结合语境提高语法规则前提下的交际能力。高等院校的教学法亟待改进。

二、显性与隐性教学机制

针对这些问题目前出现了新的语法观。它有六种主要语法教学模式。分别有输入处理语法教学、互动式反馈教学,显性与隐性机制协同下的语法教学、语篇语境教学、系统理论教学。

其显性与隐性机制协同下的语法教学中,显性语法教学重视语言结构,它通过语法知识的获得能够对实际话语行为进行监控,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语法可以通过控制程度较高的选择、填空、改错、句型转换、翻译等多样化的训练提高。显性语法教学采用教师先讲解语法规则,然后用演绎法引导学生做练习,这时学生抱着明确的目的反复操练,熟悉所学知识,减少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结合演绎法设计教学内容,布置课堂任务让学生将刚学到的语法理论知识运用于语言实践。而隐性语法教学重视语用,让学生在语境中不知不觉地在潜意识状态下自主发生难以被觉察到的学习过程。它一般以学生自由通过语言技能的控制力较低的写作、角色扮演、口头报告、课堂讨论等一系列互动式课堂活动,加强背景知识导入,能够从语篇水平上快速有效地捕捉和领悟所需信息,培养和提高交际技能。隐性语法教学采用归纳法,学生在大量的语言材料和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归纳语言的规则。隐性机制下的归纳法强调情境中的语法结构,符合交际法教学提倡的“以情景为导向,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显性机制下的演绎法与隐性机制下的归纳法相结合的模式是“讲解—练习—观察—发现—讨论—巩固—运用”。

语法教学中显性机制对隐性机制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显性方式获得的语法知识能够对实际使用语言进行监控,无意识地关注语法特征。不过,它虽强调语言的规范性却忽略语言的流利性,这会让有些学生做语法操练时正确率很高却难以恰当地输出语言;要是操练内容时语法顺序颠倒,也许对所学的语法产生混乱,它的弊端是缺乏灵活的语言运用能力。隐性语法教学注重语境里体验话语,并不单纯地只是练习语法,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隐性地掌握语言背后的语法规则。隐性语法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形式多样化,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从内心乐于接受;隐性语法教学所获得的知识存储在大脑里的时间会较长久;隐性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自由组织语言进程。隐性语法教学的弊端是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可能会延长学生掌握和消化语法所需要的时间[1]。

某些显性语法教学稍作变动就可以被纳入隐性教学的范畴。隐性教学机制上,在做课堂提问时不是让学生套用语法规则给出答案,而是提出的问题要和他们自身实际生活相关,让学生带着紧张兴奋的情绪自由发挥想象力,问和答都会“精”和“新”;显性教学上,比如让学生用语法造句的教学,本来教师意图是要提高学生自由造句能力,可有的学生只替换人名或一个事物名,跟画线部分替换练习没什么两样[4]。结果既没有启发学生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实际造句水平也没有提高,学生会对造句不自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回答问题或写贴近生活的小短文,转化为隐性语法教学。这样,学生会感到有趣,对自己所写的东西有成就感。这可以帮助他们提高难点“听、说、写”能力,再在“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体系的帮助下能达到“教、学、用”三者的统一。

在实践教学中,讲《自他动词和被动、使役、使役被动关系》的语法时受新语法观的启发采取先“隐性”后“显性”的教学机制。这时,先给学生讲日本人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等文化方面的内容。日本人喜欢把事物的结果状态归功于客观世界,他们依附自然,将与周围和谐放在第一位,不强调“个人动作、意志”,所以喜欢用自动词;而自身的行为错误出现消极后果时用他动词[3]。这还体现在日语里使用的很多被动句,在语言行为中他们充分考虑话题中所涉及人物的感受,把主动权让给事物或行为的接受者,给人谦和的语感。相比之下,汉语里的被动句通常含有消极的不满、不愉快、受害的语感。这和使用两种语言的民族观察事物的着眼点、认识世界的态度有关[5]。这能让学生了解目的语的语言特征,也和母语有了比较,避免文化和母语的负迁移,慢慢学会日本人的表达方式。

学生写小短文时对没写好的句子教师应让他们找出错误原因并及时纠正,隔一段时间回顾做错的题,加深印象;写好的句子及时表扬,增加自信。另外,有时学生给课后练习题不同的答案。这时,教师应肯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让他们对不同答案给出理由,可灵活运用语法知识。在做会话时让学生在自然、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身临其境”。他们会慢慢熟悉内容开口说话,避免学生站起来翻译老师的句子或做会话时不停瞥书本的尴尬局面。这些“隐性”教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隐藏在语言背后的语法规则。之后,又做选择题、替换画线、改错题,再找出课文和会话里调换语序或插入、省略句子成分的练习,把它和正常语序、语法形式对比,这样的“显性”教学机制能巩固语法知识。

显性与隐性教学机制并不相互对立、矛盾,各有利弊。至于哪种学习效果更好,受到学生自身知识水平的高低、年龄大小、教材内容深浅、教师课堂安排的难易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语法教学方式的选择也相应地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通常显性与隐性教学机制时间上的前后顺序符合教学实际要求且协同作用时能达到最好的效果[1]。

三、结语

为了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本人在新语法观的影响下在教学中采用了显性与隐性教学机制。它能结合交际活动和翻译语法特征,兼顾语言内容和结构,让学生做“主角”,对教学产生兴趣。

我们教的学生将来可能从事外语教学、翻译等要求语言准确性极高的职业。把它们作为谋生手段的话,必须并重语言的规范性和灵活性,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胜任以后的工作,不负用人单位的期望,给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语法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跟踪导练(二)4
参考答案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显性”之异与“隐性”之通
米歇尔.奥巴马与第一夫人的隐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