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双版本对比研究

2021-11-27窦鑫鑫

黄河之声 2021年20期
关键词:润腔蓦然回首乐句

窦鑫鑫

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宋词作为盛行于宋代的文学载体,凝聚了当时文人墨客的思想结晶。辛弃疾作为宋词代表人物之一创作出了众多耳熟能详的作品,《青玉案·元夕》便是其中之一。其中最经典的那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被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奉为古今成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

“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和发展,创作和流传都与音乐有着直接的关系。这首经典的《青玉案·元夕》以其委婉而不失豪放的风格特点,时至今日仍然受到当代作曲家的青睐,从而以此填曲创作出了多首不同风格、不同唱法的音乐作品。笔者选取由当代作曲家敖昌群创作的版本与李砚创作的版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从而给学习这两首作品的演唱者些许参考。

一、词作文学内涵分析

《青玉案·元夕》原文为:“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通关全篇共67字,其内容构思精妙,语言精致,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上阕主要渲染了上元灯节一片热闹的盛况,而下阕专门写人,着意描写了主人公在人群之中寻觅一位伫立在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的画面。该词从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了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的女性形象,从而隐喻出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整体表达含蓄而婉转,让人回味无穷。

二、曲体结构对比分析

这两首作品的篇幅均短小而精致。从结构来讲,敖的版本为a小调,全曲共45小节,结构为无再现单二部曲式。前奏部分为第1-11小节,此部分为钢琴伴奏,织体呈动静结合的形式。“动”主要体现在左右手交替进行的八分音符分解和弦和四分音符的旋律上,之后与全音符、二分音符柱式和弦所呈现的“静”相结合共同构成了前奏部分的旋律走向,以此引出了A、B这两个富有对比性的并列乐段。从第12-32小节为A乐段,词的上阙内容构成了a、b乐句,下阙内容又构成了a、b'乐句,此部分旋律连贯流畅,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柔和细腻之感。B乐段为33-45小节,是本曲的高潮部分,歌词主要重复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几句,此部分以充满了大线条的歌调而展现出了舒展悠长的抒情效果。

而李的版本为f小调,全曲共59小节,结构为再现单二部曲式。第1-5小节为前奏部分,钢琴伴奏好似模仿古筝一般以舒缓婉转的旋律进行奠定了本曲的基调。A乐段为第6-24小节,其中第6-14小节为a乐句,唱词为上阙部分,本部分以弱起的两个连续的八分音符节奏型贯穿全曲。第15-24小节为下阙部分,是本曲的副歌部分,此部分以舒缓而均匀的曲调进行深刻地表达了内在情感。经过第25-26小节简短的间奏后从第27-59小节进入B乐段。本部分从间奏开始由A乐段的慢板变为行板,钢琴伴奏以快速而密集进行的十六分音符作为衬托,使得此处的a'乐句与a乐句虽然演唱曲调相同但是相比又有种合而不同之感。值得一提的是,B乐段在a'、b''乐句中间穿插了一段由“啊”作为歌词的曲调,此部分是以b乐句的旋律作为基础材料而进行改写的,为本曲又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之后连接最后的b''乐句,此句是在b乐句的基础上增加了尾句,尾句歌词重复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后“处”字旋律为♯4-3(首调)的开放性音程而结束本曲,给人以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之感。

三、演唱风格对比分析

这两首作品虽然唱词相同,但在唱腔风格上却各有特色。敖的版本最开始是由流行男声进行演唱的,其演唱风格偏低吟唱法,咬字清晰,声音自然,如同说话一般,演唱时音量不大,重在“说”,让人有种清清淡淡而又直抵心灵之感。虽然首唱为流行唱法,可是却抵挡不住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歌唱者对它的喜爱,因为优秀的作品从来不会只局限于一种唱法,是可以获得所有歌唱者共鸣的。而李的版本是由女高音歌唱家曲丹作为首唱而发表的。与敖的版本相比,本曲在演唱时整体的歌唱状态相对要更打开,歌唱腔体和通道也要更立体通畅,这是由唱法的演唱风格所决定的。整首作品在曲丹字正腔圆、深情细腻的演绎下意境十足,让人回味无穷。

四、演唱技巧对比分析

敖的版本虽然是作为流行版本发行的,但到目前为止已经又出现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翻唱版本,我想这就是音乐作品的魅力所在,表演者用自己的二度创作对原作进行的丰富与补充,让这部作品展现出另外不同的一面。笔者作为民族声乐的学习者,对这两个版本均有进行学习演唱,在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笔者真切的感受到了这两部作品的差别所在,进行总结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气息运用之对比

唐代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提出“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也曾说过“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唱的动力。”要想把歌唱好,首先要解决好歌唱的动力和支持问题。

这两首作品速度均为慢板,且大线条的乐句较多,所以对于气息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两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敖的版本在演唱时要突出语气感,这种语气感的呈现是由曲调所决定的,尤其是“东风夜放”二字,所以此句的气息状态应当是相对自然的,不需要过于饱满,要突出叙述感。“更吹落、星如雨”要继续延续前一句状态,这两句演唱时由于旋律进行和歌词内涵的需要,所以对气息的控制主要以“叹下来”的状态为主,呼吸肌肉群要相对放松。而李的版本在演唱前两句时情绪相对要比敖的版本更明亮,这是由旋律进行决定的,由于此句音高要比敖的版本高,所以气要吸的相对深一点,“夜放”、“星如雨”腰腹呈微收状态,稍有对抗感即可。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句在敖的版本中依旧保持了叙述之感,气息要自然平稳而流畅,重点转折在“一夜鱼龙舞”,这句与前面乐句相比,曲调上扬,情绪向上起伏波动,是上阙部分的一个小高潮,所以此处在演唱前的气口处就要积极将两肋吸开,与腰腹肌肉形成对抗来保证此句相对上扬的情绪状态。而李的版本这几句的旋律进行相对平稳进行,突出叙述感,所以在换气时不需要吸的太开,腰腹对抗力量只需中强即可。

为了更好的抒发情绪,对于副歌部分的气息运用要将呼吸的状态进行调整,整体呈更吸开、更打开、更有对抗的状态。在敖的版本中副歌部分则是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进行了两次重复,本部分是歌曲曲调最高处,演唱时要求气息连贯而绵长,在换气时把两肋积极吸开,此时横隔膜下降与腰腹部收紧的肌肉群行程对抗,这种对抗的力量才是高音稳定的关键所在。而李的版本副歌部分为下阙部分“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处演唱时应当时保持在高位置“说”的感觉,所以气息的运用要在腰腹对抗的基础上找上下稍微拉开的感觉,此部分的对抗感不可过强,否则会让声音僵硬不流通。两者相对比敖的版本要求气息的线条感更强,这是曲调所决定的。

(二)润腔特点之对比

润腔在民族声乐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对作品风格及韵味的体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润腔作为对唱腔进行美化装饰的演唱技法之一,在这两首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处理手法虽然在谱面上没有直接的标注,可却是演唱者在二度创作中对于声乐作品必不可少的艺术加工手段,这样便将平面的曲谱变成了立体的音乐形象。

在李的版本中主要运用了装饰音润腔法,其中主要以倚音润腔手法为主,其主要体现在诗词的部分尾字上,如“雨”、“路”、“夜”、“去”、“度”等字。这些带有倚音的字在演唱时是在旋律音的基础上以上行大二度作为短倚音来进行呈现的,演唱时倚音时值极短,快速向下滑向旋律音,使之呈现出了如仿佛古琴拨弦之感。如:正谱第11小节的“路”字旋律音首调为“2”,演唱时唱作的“³◟2”。除此之外,润腔手法还体现在了“雪”、“盈”、“寻”等字上,这些字在演唱时倚音的时值相对较长,大约占旋律音一半的时值,其在演唱时是在旋律音的基础上以下行大二度或小三度作为长倚音来进行呈现的。如:正谱第15小节的“雪”字旋律音首调为“6”,而演唱时唱作“5 6”;“寻”字的旋律音为“5”,演唱时唱作“3 5”,这样的润腔处理更加凸显出了依字行腔,腔随字走的唱腔特色。

敖的版本同样运用了装饰音倚音的润腔手法,其使用主要集中在歌曲高潮部分的尾字上,如正谱第33、34小节的“首”,第36小节的“处”等。以第34小节的“首”字为例,旋律音首调为“3”,而演唱时唱作“2 3”。这两首作品中合理恰当的运用润腔手法使之听起来更加富有韵味,为这两首新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增添了一丝古色古香的风味。

(三)情绪处理之对比

声乐是一种可以表现人喜怒哀乐的载体,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我们的歌唱技术就是为情感表达而服务的,这样才能让听众给予美的感受。《青玉案·元夕》的诗词内容虽然表面描绘的是元宵灯节一片热闹的盛况与了富贵子女们赏灯游玩的景象,但实质却是在借景抒发作者报国无门的失望与无奈,所以从情感表达来讲,这两首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整体的情绪均偏暗,但是作曲家与演唱者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所呈现出的细腻之处又有所不同。

敖的版本整体情感可用“忧虑”二字来概括。“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句在演唱前要先将气息叹下来,“东风”与“夜放”中间要断开,要给人声断气不断的感觉,“更吹落,星如雨。”演唱时要注意声音线条的连贯,从上往下行的旋律进行要给人一种凄美的画面感。“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旋律音高层层递进,让人脑海当中浮现了当时目不暇接,让人缭乱的景象,最后又重复了一句“鱼龙舞”,此处呈旋律下行,情绪也随之暗淡,给人以忧愁再次涌上心头之感。“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此部分是旋律的重复部分,重复即强调,再次将忧郁的情绪进行铺垫。“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句为连接高潮部分的过渡句,其中的“那人”二字要进行强调,咬字要着重,此处为上行五度的大跳音阶,所以歌唱状态要相对积极一些,要表现出作者对于“那人”渴望知道“她”是谁的焦急情绪。随着上扬的情绪紧接着进入了高潮部分,此部分将“蓦然回首,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重复了两次,其中连续的两个“蓦然回首”音高为全曲的最高处,整体乐句要注意大线条的连贯性。此部分第一次重复的情绪应该是带有希望的,人们都在笑语盈盈,而作者希望能够找到“那人”,找到自己的知音,此时“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而第二遍的重复要表现出寻而不得之感,最后一句“灯火阑珊处”旋律下行并做渐慢处理,表现出“那人”渐行渐远,隐隐约约在那灯火阑珊处,此时曲中人尽,但心中的“那人”还是不见。

李的版本一开始速度定为慢板,所以情感色彩是柔和的,要重点突出描述当时唯美的画面感,演唱时要气息下沉在吸开腔体的基础上进行叙述。随后的下阙是第一部分的高潮段落,随着旋律线条的上扬演唱时要在打开腔体的基础上加强腰腹的支持,要将佳人寻而不得的无奈情绪表现出来。第二部分速度变为行板,钢琴伴奏部分密集而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进行让本段的线条更富有张力。第三部分全段唱词为“啊”,曲调高亢婉转,对于情绪的迸发也达到了顶点处,表达了当时辛弃疾对于“那人”不断寻寻觅觅祈求赶紧找到“她”的渴望情绪。之后紧接着再次重复高潮部分,到结尾处速度逐渐放慢,表达了当时无比惆怅之感。与敖的版本相比李的版本整体情绪是惆怅的,两者情绪的差别是由于演唱者所站的角度不同而得出的。敖的版本在演唱时演唱者就是第一人称,是站在辛弃疾的视角去讲述故事的,他的内心充满了政治失意后的无奈与对国家前程的忧虑,所以呈现出的情绪是发自内心的忧虑。在演唱李的版本时演唱者更像是一位旁观者,是以第三人称去描述自身所看到的画面的,所以表达出的情绪是淡淡的惆怅感。

通过本文的探索,我们试着可以回答:辛弃疾在倾诉什么?作曲家在解读什么?演唱者要表达什么?作为声乐学习者,我们在演唱作品时要先对作品的文学内涵进行了解和研究,抓住情绪和关键的人物形象,这样才能更准确的展现作品所蕴含的精髓。同时我们要根据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来进行合适的二度创作,这样才能更好的诠释作品。■

猜你喜欢

润腔蓦然回首乐句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润腔文献综述
庆幸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写信
感悟
浅谈姜夔琴歌《古怨》的音色与润腔处理
论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润腔”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浅析钢琴演奏中乐句划分与呼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