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2014-08-15郭威
郭 威
(黑河学院 音乐系,黑龙江 黑河 164300)
板式变奏结构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为以板式律动为主要代表形态的板式律动结构。其次为变奏主要音乐 发展手法的变奏式形态结构。这两种形态结构的结合形成了,所谓的板式变奏结构。
板式变奏结构在我国传统音乐中被大量的使用,例如民间音乐中的《八板》,《六板》,《老六板》等音乐形态,就是其中最主要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形态。其中八板半结构最具特色,本文以在流传的诸多版本中选取流传最广的《弦索十三套》作为分析的原型,以此来解析板式变奏中原型的音乐形态。整个作品由八个乐句组成,整个乐曲进行于D宫系统调上。第二乐句为第一乐句的变化反复性写法,即在两个乐句的乐句头处采用完全相同的乐思,在乐句尾处才有小幅的逆向型变化写作。从旋律线走势方面来看,两句均采用波浪式的旋律走向写成。乐节构成方面,第一句为1—3拍为第一乐节:4—5拍为第二乐节;第6—8拍为第三乐节。第一乐句的落音为角音。因此从第一乐句来看此乐句调式系统为D宫系统E角调式。乐节构成方面,第二句1—3拍为第一乐节:4—5拍为第二乐节;第6—8拍为第三乐节。第二乐句的落音为角音。因此从第二乐句来看,此乐句调式系统为D宫系统A调式。第三乐句为一二乐句的对比性乐句,从乐句的形态上来看,这一乐句使用的仍然是波浪式的乐句形态。但相对于前两个乐句,可发现整个乐句的波副要小。乐节构成方面,第三乐句1—4拍为其第一乐节:5—8拍为第二乐节;属于二分式乐句构成。第三乐句的落音为角音。因此从第二乐句来看,此乐句调式系统为D宫系统E角调式。第四乐句整个乐思被进一步展开。音域被大幅度拉伸,由原有的小字一组的音区进行,逐渐拓展至小字二组。这一句亦为前面三个乐句的对比性乐句,从乐句的形态上来看,这一乐句使用的仍然是波浪式的乐句形态。但相对于第三乐句,可发现整个乐句的波副较第三乐句有了新的更大幅度的。乐节构成方面,第三乐句1—4拍为其第一乐节:5—8拍为第二乐节;属于二分式乐句构成。第三乐句的落音为角音。因此从第二乐句来看,此乐句调式系统为D宫系统E角调式。
第五乐句有两个乐节构成,第一乐节为前面四个小节合计为8拍,第二个乐节为后面的两个小结合计四拍。其中第一乐节律动近似于将原有的强弱型律动修改为,四拍子的强;弱;次强;弱;律动。同是从结构规模上来看。这种构成方式与之前四个乐句的3;3;2构成方式均不相同。他采用了非对称性的乐句构成方式。第二乐节更像是第一乐节的有力补充。令整个音乐更加生动富于趣味性。同时音乐与前面四个小节的连接性更加强烈,起到了结构“粘合”作用。第四小节落音为调式中的宫音,因此此调式为D宫系统宫调式。
第六乐句由两个均分性的乐节构成。其中前两个小节为第一乐节,后两个小节为乐句的第二乐节。律动组合上采用八分音符为主线的均衡连接,通过扩充一倍的四分音符,来巩固乐节,突出其稳定性,明确其结构性。这一乐句第四小节落音为调式中的宫音,因此此调式为D宫调式。
第七与第八乐句均为第六乐句的变化重复。从具体的律动上来看这两个乐句均采用了与第六乐句相同的乐句构成方式。同时从落音上来看均采用了与第六乐句相同的落音结束方式,均结束与宫调式上。
以上就是对板式变奏结构流传的诸多版本中选取流传最广的《弦索十三套》作为分析的原型,对板式变奏中原型的音乐形态进行了解析。通过解析我们发现板式变奏结购,具有极强的的逻辑性和秩序性,从调式调性及结构逻辑上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但从结构的组织手法上看,具有西方的变奏性性组织方式。这也为主题的统一和进一步的展开性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尤其是各句中民族调式的落音方面,呈现了较强的趣味性特征。
板式变奏结构作为融合了中国传统结构组织思维和西方变奏式主题发展手法的音乐结构。是极具民族风格特色的一种音乐结构方式的。深入的研究这种音乐结构方式,及其音乐元素的组织规律和发展手法。对于民族特征的曲式结构的组织规律研究,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的创作都具有积极地的,实用性意义。
[1]董维松.从音乐发展逻辑看<八板>的结构[J].中国音乐,1982(2).
[2]杜亚雄.八板及其形式美[J].中国音乐,1984(2).
[3]薛金炎.一种源远流长的民族曲式[J].音乐研究,1984(8).
[4]钱仁康.老八板源流考[J]音乐艺术,1990(2).